張舉璽 譚亞楠
數字化時代,面對海量數據信息資源,新聞工作者如何在冗雜的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生產出更具傳播力與影響力的數據新聞,是一項重要課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具有精準、直觀特點的數據新聞迎來新發展高潮。英國《衛報》是國外數據新聞的先行者,它所設立的“數據博客”是全球第一個專業數據新聞平臺。新華網是我國第一個開設“數據新聞”欄目的媒體,被學界和業界稱為“中國數據新聞先鋒隊”。兩者作為國內外數據新聞發展的佼佼者,其數據新聞生產特色值得其他媒體借鑒。
數據新聞以其獨有的特質和新穎的呈現形式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界業界討論的熱門話題。關于數據新聞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精確新聞和計算機輔助報道。精確新聞一般是指通過調查、實驗、內容分析等方法收集相關資料,利用計算機技術精確收集、整理信息,進而生產出來的新聞。由精確新聞發展而來的數據新聞,是一種基于數據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呈現的新聞工作方式。這種新聞報道形式強調從數據中挖掘新聞價值,服務公共利益,具有鮮明的新聞價值、海量數據分析、可視化呈現等特點。
21世紀初,數據技術逐漸成熟,逐步滲透到了新聞傳播領域。2009年,英國《衛報》嘗試數據新聞生產,設置“數據博客”(Data Blog)專欄,圍繞全球性政治、經濟、法律等議題,采集相關數據,精細制作可視化報道。2010年,《衛報》推出數據新聞報道《伊拉克戰爭死亡地圖》,借助維基解密的數據,利用制圖軟件制作了一張在伊拉克戰爭中傷亡人數的分布圖。該報道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英國政府最終做出從伊拉克撤軍的決定?!度A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也積極發展數據新聞,制作出如關于“桑迪”颶風等新聞報道,產生強烈反響。自2012年開始,我國媒體如新華網、澎湃、財新等紛紛嘗試數據新聞報道。經過十年發展,國內數據新聞日趨成熟。新華網設置的“數據新聞”專欄,力求在深度和廣度上挖掘數據,潛心創作新聞報道,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形成一定影響力。
《衛報》和新華網開展數據新聞實踐的時間較長,實踐經驗豐富,數據新聞欄目知名度較高,可相互構成參照系,故筆者選擇《衛報》和新華網為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的數據新聞報道共420篇(新華網樣本240篇、《衛報》樣本180篇),將報道議題、數據來源、數據處理、可視化呈現作為考察數據新聞的核心指標(見表1),對兩家媒體的數據新聞生產特色進行分析。

為便于對《衛報》和新華網數據新聞進行立體展示與分析,筆者將挑選出的樣本按照報道議題進行分類(見表2)。同時,對新聞數據來源渠道(見表3)、每篇報道所包含的數據源進行統計(見表4),以充分透視其生產特色。

通過對《衛報》數據新聞報道選題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衛報》比較重視健康環境、社會民生、政治軍事等宏大議題,并呈現出如下特色。
1.重視健康環境,關注社會民生?!缎l報》數據新聞報道比較重視健康環境議題,這一議題占數據新聞總量的29.4%,排在8類報道議題首位。其次是社會民生議題,為25%。這一方面與數據新聞以服務公眾利益為目的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因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國媒體都密切關注疫情實時情況,環境健康和社會民生議題成為其報道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衛報》作為英國的綜合性報刊,報道議題不僅涉及英國本土社會話題,還大量關照美國、澳大利亞等話題,內容涉及美國總統女性提名、墮胎真相、少數民族歧視、兒童性虐待、人口普查,以及澳大利亞大選、叢林大火、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等國際性議題,具有廣泛的國際視野。
2.數據來源廣泛,注重自主采集數據。多方數據佐證核實,可保障報道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增強媒體的信度。信源處于傳播的首要環節,傳播者的權威和信譽決定信源可信度,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強。在研究中發現,《衛報》使用三個以上數據的新聞報道占67.2%。
從數據新聞的來源渠道看,《衛報》數據新聞的數據源中政府、科研院校、媒體自主采集數據等占比較高?!缎l報》比較重視自主采集數據,經常針對報道內容設計發放問卷,收集讀者觀點,并在報道中呈現出用戶提供的問卷數據,增加與讀者的互動。
3.數據處理深入,挖掘深層價值。數據處理會直接影響數據新聞的質量,透過數據表象、挖掘本質是數據新聞發展之根。《衛報》比較善于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如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不僅對產生原因、病毒傳播、疫苗接種等給予深度分析,還對趨勢做出預判。深層挖掘疫情數據中的價值,提高了新聞報道質量,增強了媒體影響力。
從數據描述情況看,《衛報》很重視多要素展示數據新聞。為方便及時交代數據來源,往往會插入被引數據的鏈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想了解數據來源,點擊鏈接便可跳轉至數據源頁面,便于對數據求證與監督。
4.可視化呈現注重動態交互,創新不足。數據新聞的核心在于其多樣化的呈現形式,在視覺吸引中完成信息告知功能。研究發現,《衛報》數據新聞比較注重動態交互呈現,尤其是采用三種以上呈現方式的報道占60%。新聞報道采用多種可視化呈現能有效增強新聞的真實感與準確度,進而提高欄目的影響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報道中,《衛報》多采用動態地圖和音視頻動態圖表,顯示疫情患者確診的最新數據,帶給讀者強烈刺激感。
但是,《衛報》數據新聞中靜態圖文內容仍占40.6%。在力推多樣化形式呈現的背景下,其受眾對靜態圖文報道內容幾乎失去興趣。如果短期內無法對靜態報道內容進行技術創新,可能導致部分讀者流失。
通過對新華網數據新聞報道選題相關數據的分析,筆者發現新華網比較重視社會民生、經濟貿易、健康環境等有關國計民生的議題,新聞生產呈現如下特色。
1.緊跟社會熱點,貼近百姓生活。新華網擔當國家通訊社之重任,秉承為人民服務宗旨,履行正確輿論導向及正面宣傳職責。從報道議題層面看,社會民生、經濟貿易是新華網數據新聞報道的核心,兩者總和占比43.7%。這兩個議題緊隨社會熱點,圍繞每年冬季供暖、春節保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兩會重大報告解讀等話題展開報道,事事都離不開國計民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些重要議題外,新華網數據新聞報道還廣泛涉及共享經濟、國民心理健康、戀愛、人口老齡化、粉絲文化、長租公寓、數字鄉村等貼近百姓生活的內容,形成了全方位、多點面報道的風格。
2.數據來源多元化,側重運用官方數據。新華網數據新聞向來注重廣泛而多元化采集信息源。其采用官方數據說話的內容占35%,其次是新聞媒體自身采集的數據占26.7%,這兩者確保了數據新聞內容的可靠性與權威度。其他7種數據渠道有效豐富了新華網數據新聞來源,使其能夠隨時隨地接收到廣泛而多元化的信息,生產出豐富多彩的數據新聞作品。
從數據新聞來源個數使用情況看,新華社240篇數據新聞報道包含464個信息源,其中采用一個信息源的報道占33.3%,這與采用官方數據的報道數量大概一致。使用三個以上信息源的報道占26.7%,這與新華網自身采集數據的報道數量相符。
3.偏好簡單引用數據,滿足受眾快速閱讀。新華網數據新聞偏好簡單引用數據,重在保證新聞作品的時效性。分析結果顯示,新華網數據新聞簡單引用他者數據的報道占56.7%。這類作品僅對數據做簡單分析,常用“圖說”等方式講述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讀者能用較短時間讀完報道,快速了解事件整體發展情況,滿足時效性和碎片化閱讀。
當然,數據新聞的優勢在于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從數據中尋找線索發現真相。但是,研究結果顯示,新華網數據新聞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與挖掘的報道量僅有11.7%。面對多元化的讀者需求,如果新華網數據新聞只能滿足碎片化閱讀需求,而不注重發展深度分析報道,不僅面臨讀者流失的問題,還消解了數據新聞應有的優勢和品質。
4.可視化呈現以靜態為主,亟待發展音視頻交互。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呈現具有兩個功能:其一是對受眾形成視覺吸引,其二是對受眾實現信息告知。豐富多樣的可視化呈現,有助于展現數據新聞的傳播價值。分析數據可以發現,新華網數據新聞以靜態信息圖表為主,占60.4%。在新聞報道中尤其善于使用扇形圖、柱狀圖、時間坐標線等,一目了然地展示復雜數據。
與此相比,新華網數據新聞報道中音視頻交互呈現的信息內容僅有17.5%。這也許跟音視頻交互報道制作復雜、耗時長、成本高等情況有關。但是,靜態圖文的呈現方式對受眾的視覺吸引力顯然不足,容易使其失去應有的影響力。
通過對《衛報》和新華網數據新聞生產特色的分析,筆者發現兩家媒體在發展數據新聞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點的經驗與成就,為我國其他媒體發展數據新聞提供了借鑒。
1.以小見大,關注國計民生議題。數據新聞在產生時,就一直在報道具體現實問題。數據新聞報道作為一種比較新穎的新聞生產方式,應保持新聞敏感度,小到日常生活,大到重大突發事件、重要會議等都是其關注的范疇。數據新聞應當運用數據幫受眾解讀容易被人忽略的新聞,挖掘有價值的數據和信息。新華網數據新聞緊跟時事熱點,緊扣老百姓關注的社會話題,以豐富的題材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風貌,其對話題的選擇值得我國媒體借鑒。
同時,為了提高數據新聞的國際影響力,各媒體還可借鑒《衛報》數據新聞的生產經驗,擴大國際議題報道比重,加強對國際重大話題的持續報道力度,吸引國際受眾,做好國際輿論引導,以拓展我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2.挖掘優質數據,建立數據眾包生產模式。數據新聞生產離不開海量數據,優質數據源自廣泛的受眾群體。在互聯網背景下,建立開放數據收集平臺,實施數據眾包生產模式,更能保障數據新聞的生產質量?!缎l報》數據新聞對多方信源與多方觀點的重視也證明了這一點。
有鑒于此,我國媒體在發展數據新聞時,要加強與社會各界開展合作,以獲取多元化數據,建立優質數據資源庫。我國媒體可積極推行數據眾包生產模式,發揮網民才智,凝聚正氣,引導輿論,提升數據新聞的影響力。
3.創新可視化呈現,增加多元交互產品??梢暬尸F對數據新聞十分重要。鑒于《衛報》和新華網的數據新聞實踐經驗,我國媒體在發展數據新聞方面,可以將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VR技術等,應用到數據新聞報道生產中:基于物聯網的傳感器數據進行數據收集,為數據新聞生產提供海量、精準的數據支撐;用豐富的可視化呈現形式,讓數據真正“動”起來,便于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數據背后的價值,增強數據可視化的吸引力和實用性。
“動”起來的數據新聞有助于拓展新聞接受理念,便于受眾快速了解數據圖景的具體細節,提高新聞互動程度,直觀、深刻感受數據新聞的特色與感染力。
4.重視人才,提升新聞工作者的數據素養。數字時代,媒介轉型紛呈,技術、人才、資本是數據新聞競爭的核心要素,數據新聞從業人員的數據素養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數據新聞的質量。根據《數據新聞藍皮書:中國數據新聞發展報告(2018—2019)》顯示,能深入挖掘解讀數據、制作高超可視化數據新聞的技術人才十分短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數據新聞的快速發展。
為了解決人才短缺問題,我國學界業界需要聯手,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高校應自覺承擔起為傳媒行業培育優秀人才的責任,有目的地開設數據新聞相關課程,以便數據新聞生產方面專業人才的茁壯成長。
分析與總結數據新聞先行者《衛報》和新華網的數據新聞生產特色,有利于媒體樹立開放包容的數據理念,開拓全球化視野,探討數據挖掘模式,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數據新聞發展新途徑,以提升我國數據新聞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
用戶反饋是考察媒體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但《衛報》和新華網的數據新聞都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即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沒有顯示讀者的閱讀量。因此,筆者無法從閱讀量上考察每篇數據新聞的實際傳播效果。期待后續研究工作能夠轉換思路、擴大范圍,進一步了解中外數據新聞的新發展。
作者張舉璽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譚亞楠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