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鄭園園
(中紡標檢驗認證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5)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模式從高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2018年以后,我國GDP 增速放緩,檢測行業的增速也呈現放緩態勢,從總體上看,檢測行業增速仍高于GDP 增速(見圖1)。

圖1 2014-2020年全國檢測機構收入和GDP 增速[1]
2020年,我國檢測行業市場規模和機構數量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實現逆勢增長,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獲得資質認定的各類檢測機構共有48919家,較上年增長11.16%;實現營業收入3585.92 億元,較上年增長11.19%。其中,紡織服裝檢測細分領域機構475家,較上年增長7.95%;實現營業收入64.22 億元,較上年增長21.03%[1]。
2021年,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平穩,國內市場復蘇向好,紡織服裝行業整體規模和效益穩步改善,紡織服裝檢測市場呈平穩回升態勢。從認可委實驗室數據來看,截止到2021年12月底,獲得CNAS 認可并包含紡織服裝檢測對象的檢測實驗室共716 家[2]。
從檢測實驗室規模來看,2020年規模以上(年收入1000 萬元以上)檢測實驗室數量達到6414 家,同比增長10.68%,營業收入達到2774.13 億元,同比增長11.91%,增速超過檢測行業整體水平。規模以上檢測實驗室數量僅占全行業的13.11%,但營業收入占比達到77.36%,檢測機構集約化發展趨勢顯著[1]。紡織服裝行業規模以上實驗室主要集中在國家級質檢中心、省級質檢中心、外資實驗室以及綜合性頭部民營檢測機構。從統計數據來看,國家級產品質檢中心共有20 余家(從國家市場管理總局網站上統計共有22 家),省級產品質檢中心43 家[3],外資、綜合性民營檢測實驗室近20 家,規模以上檢測實驗室數量預估在60 ~80 家,占行業比例13%~17%,與整個檢測行業數據基本一致。
我國紡織服裝檢測行業雖然起步早,檢測實驗室數量較多,檢測實驗室分屬不同的纖檢系統(質檢系統)、紡織行業機構、 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但紡織服裝檢測發展至今行業賽道較窄,行業檢測每年總收入不足百億,規模效應不顯著,檢測業務國際化進程緩慢。近年來隨著紡織服裝企業的轉型升級,檢測需求類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體量小、項目少、服務區域單一的檢測實驗室競爭力較弱,不能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
隨著紡織服裝檢測市場競爭的加劇,弱而小的檢測實驗室將面臨著生存的考驗,規模化檢測實驗室的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規模化檢測實驗室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影響和阻礙了企業發展的步伐。文章從紡織服裝行業規模化檢測實驗室的運營管理、市場管理、信息管理、技術管理等方面,探討檢測實驗室一體化的管理模式,為持續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供參考。
從2020年全國檢驗檢測整體營業收入區域比重來看,營業收入比重前三名分別為華東地區37.13%,中南地區27.17%,華北地區15.96%,三大區域收入所占市場份額超過了80%[1]。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南地區,涉及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福建省等區域[4];從獲認可的并包含紡織服裝檢測對象的716 家檢測實驗室區域分布來看,擁有11 家以上的檢測實驗室依次為廣東省(157家,占比21.93%)、浙江省(125 家,占比17.46%)、江蘇省(93 家,占比12.99%)、上海市(89 家,占比12.43%),合計占比超過60%,由此可以看出,紡織服裝檢測實驗室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
從服務半徑來看,2020年全國73.38%的檢測機構僅在本省區域內提供檢測服務,“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1]。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規模化檢測實驗室主要服務國內市場,涉及境外檢測業務的實驗室較少。從頭部檢測機構的經營狀況來看,服務區域主要以本部為主,且與分支機構的發展不均衡;全國服務網絡不健全,服務半徑小。
國外機構如Eurofins、Intertek、BV、SGS,2020年人均產值分別為96萬元、54 萬元、48 萬元、45 萬元[5];以華測檢測為代表的國內綜合性檢測機構,2020年人均產值為35 萬元[6]。此外,各檢測行業存在較大差距,從2020年20 家上市公司年報來看,醫學檢驗領域占據頭部位置,以達安基因、華大基因為例,人均產值分別339 萬元、222萬元,計量、建筑等領域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人均產值約近40 萬元[6]。
紡織服裝行業規模化檢測實驗室人均產值低于30 萬元,頭部實驗室人均產值主要為30 萬元~35 萬元,行業差異化顯著。
檢測實驗室與生產型企業在工作流程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基于紡織服裝檢測的特殊性(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并存),針對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紡織服裝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涉及大量的檢測方法標準,以及瑣碎、繁雜的工作程序,需要較多的人力資源投入,實驗室自動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實驗室借助計算機軟件系統來完成委托下單、測試數據錄入、報告出具等工作,但無法實現全流程在線化,檢測設備自動化、智能化,且各地實驗室系統的貫通性較差,以現有的檢測設備和信息技術很難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檢測效率。
紡織服裝行業規模化檢測實驗室在本部以外的區域開設分支機構或者子公司、分公司,實驗室所需資源大部分來源于所屬地,包括實驗室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儀器設備、試驗用耗材和試劑、檢測方法、試驗場所等,即人、機、料、法、環五大要素因不同屬地的特點,造成各地實驗室之間的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存在差異,從而影響到各區域業務發展的均衡性。
基于紡織服裝行業規模化檢測實驗室目前的現狀以及面臨的局限性,通過全面的一體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實驗室的整體人均產值和服務質量,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通常情況下,實施一體化管理的部門設在實驗室總部(一般稱之為“集團公司”)。
(1)品牌宣傳
品牌宣傳活動包括但不限以下幾個方面:參加紡織服裝上下游產業鏈展會(如: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等)、檢驗檢測行業展覽會等活動;舉辦各式各樣的紡織服裝標準宣貫會;針對客戶開展定制化的紡織服裝標準培訓活動;舉辦紡織服裝行業技術交流會等等。
集團公司公關部門(主要承擔對外宣傳工作)結合實驗室自身特色和區位優勢,打造檢測特色品牌,并加大品牌推廣力度,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在紡織服裝行業內樹立良好信譽,提升品牌影響力。
(2)財務管理
實施財務業務一體化,即財務工作與業務工作融合在一起,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直接進行財務信息的記錄和匯總,每開展一項業務活動都及時進行財務系統的更新,實現財務與業務工作的同步進行。通過財務業務一體化,將傳統分離的財務線、業務線聚集為一個整體,推動企業運行效率的全面提升,增強企業的競爭力[7]。
此外,建議財務報銷業務在線化,減少等待審批時間,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涵蓋人才招聘、績效考核、考勤、培訓等方面,通過一體化管理實現集團化的管控,從而實現人才資料利用的最大化,提升人工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建立健全人才選聘制度、績效考核制度、人才培養制度等,建立人才制度體系;充分運用數字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績效考核,完善考核體系;強化人才隊伍梯隊建設,培養實驗室所需的各類管理和技術人才。
(4)試驗物資采購
每一個實驗室所需的儀器設備、化學試劑、耗材等資源,不僅種類繁多,采購流程亦不盡相同,同時要向不同的供應商調研、詢價。此外,采購進口設備需要報關程序,采購試驗用化學試劑需向相關部門申報、審批、備案等流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若采用集采方式,由專門部門統一負責檢測設備的采購、使用、租賃和維保,化學試劑的申報及廢液的處理,耗材的訂購等工作,在提高采購效率的同時,有效降低了采購成本。
(1)統籌整體市場,避免內部競爭
市場競爭不僅存在于外部市場環境,也存在于企業內部環境。隨著企業在現有實驗室以外的區域建立實驗室或分支機構,就會產生部分客戶重新分配的情況,出現了內部競爭的現象。通過集團的市場管理一體化,統籌整體市場,合理分配客戶資源,并完善市場人員的考核方案,最大程度降低集團內部的競爭。
(2)整合實驗室資源,發揮協同效應
整合實驗室資源,充分發揮不同產品檢測業務的協同效應,利用通用檢測技術和設備,提升檢測設備、檢測場所、檢測人員的利用率;針對不同區域檢測實驗室產能過于飽和或不足等情況,進行跨區域、跨產品檢測線的資源調配,來緩解產能過于飽和的壓力和產能不足的困境,建立實驗室資源共享機制,實現最大化利用實驗室資源,充分發揮各實驗室的協同效應,進而有效降低資本開支與新增人力成本,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3)構建“一站式”服務模式,滿足多元化需求
隨著檢測行業的競爭加劇和客戶需求的多元化,常規的檢測服務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通過構建檢驗、檢測、標準服務、認證、計量、培訓等多位一體的服務模式,為客戶提升較為全面的延伸服務,增加與客戶的粘性,提升客戶服務滿意度。
檢測活動因涉及龐雜的方法標準和質量控制環節,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資源,目前我國檢測行業的人力成本較高。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檢測效率提供了較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對檢測需求和檢測方法的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并建立相應的信息系統連接檢測活動的各個環節,可大幅提升檢測數據獲取、傳導、報告編制等多個檢測環節的自動化水平,在提升檢測準確率的同時降低成本[8]。
通過信息管理一體化,提高不同區域、不同實驗室之間數據的貫通性,便于管理層及時作出有效決策。此外,通過借助數字化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并針對客戶差異化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進而提升自身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1)提高各實驗室技術的一致性水平
各區域業務發展不均衡,一方面受區域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各區域技術能力不在一個水平層次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客戶對各區域實驗室的認可度、忠誠度不同。通過技術管理一體化,從而提高各實驗室技術的一致性水平,提升整體技術服務能力。
(2)打造區域特色實驗室
深挖區域客戶需求特點,結合企業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能力擴展,形成區域特色檢測能力,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建立集團化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既要執行集團統一管理,同時也要遵循“適用性、有效性”原則對各區域實驗室實施管理。主要從實驗室文件體系、客戶資源管理、實驗室LIMS 系統、試驗報表、耗材使用、結果報告、質量控制、實驗室內外部評審等方面開展一體化管理工作,從而提升管理質量和效率,促進實驗室健康發展。
紡織服裝行業規模化檢測實驗室通過全面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內部資源,充分發揮協同效應,為實驗室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借助先進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如6S 管理、精細化管理等),提升運營效率,提升凈利潤率,從而增強實驗室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最終實現企業做強、做優、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