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迎潔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福建廈門 361000)
“互聯網+教育生態”新模式的提出和發展為國際中文國際教育及傳播提供了新機遇〔1〕。全球突發的疫情更是倒逼各學科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書中自有黃金屋”漸變成“網上自有黃金屋”。隨著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在終身教育學習大背景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界亦步入以網絡為載體的新階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中文學習的推廣是全球化的需求,也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需要。同時,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推廣對提升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有學者曾指出,西方國家一所學校動輒有百門甚至上千門的網絡課程,而我國絕大部分教育資源仍是停留在陳舊的網頁的傳遞方式上〔2〕。比如有些網絡教學平臺內容常年沒有更新,有些網絡教學平臺內容不夠科學規范等等。縱然網絡資源卷帙浩繁,但卻無章可循,從另一角度來看,在網絡學習環境中,教或學的有效性主要依靠學習者自主學習,這就對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迫使網絡教學平臺制作團隊或相關研究者必須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潛心鉆研、精心設計打造的網絡教學平臺卻無法激發學習者的興致?是學習者的因素?還是網絡教學平臺本身的因素?這都需要我們對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總體的研究。網絡教學平臺作為網絡教學的載體,對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研究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
國際中文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其教學對象是外國友人,學科培養的目標、課程內容等均具有特殊性,傳統學院式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習者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國際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網絡教學平臺應具備相應的針對性。此外,由于外國學生作為學習者的獨特性,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不能生搬硬套傳統課堂授課的設計標準。語言學習和網絡教育的融合,勢必使傳統教育模式得以改革。許嘉璐會長也早在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上正式提出:“對外漢語教學要實現六大轉變,其中之一就是教學方法的轉變,即‘從紙質教材面授為主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網絡教學為主轉變’。”〔3〕
總之,在國際中文教育推廣的過程中,開展中文網絡教學平臺成為一種迫切和必然的需求,它使國際中文教學實現國際化發展成為可能。為了更好地解決漢語愛好者學習漢語的難題,我國也開始大力開展國際中文遠程教育。一方面,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解決了眾多外國學生不能來中國學習的難題,讓他們通過網絡接觸到真實的國際中文語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來華留學生課后學習的一種課程資源,所以國際中文愛好者選擇在網絡平臺上學習國際中文的趨勢日漸明顯。那么如何科學地設計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進而引導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顯然已成為一個亟需正視的議題。
課程評價與課程設計相輔相成,有關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維度,參考了我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于2002年11月9日正式發布的第二版《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CELTS-22.1網絡課程評價規范》,該規范從以下四個基本維度來衡量網絡教學平臺的質量特性:課程內容、教學設計、界面設計、技術性〔4〕。除了這四大維度外,需指出的是,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維度應增加“課程目標”這一重要維度。因為課程目標是課程的第一要素,它是學習者決定是否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依據。澳大利亞課程理論家惠勒(Huile)提出“必須對課程目標進行設計”這一重要觀點。課程目標是課程設計的先在問題,在整個平臺框架中起著統帥作用。因為課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隨時對課程目標進行設計、改進,才能適應整個課程的發展,因此在研究中將它作為一個獨立出來的維度。此外,為使一級指標內容在字數上保證整齊,將“技術性”改為“技術性能”。因此,這里所確立的五個一級指標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計、界面設計、技術性能。
1.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第一要素,是任何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時需考慮的首要問題,也是衡量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標準。托爾曼(Tolman)認為,一個行動是否執行,依賴于期望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以及這種結果具有什么樣的價值〔5〕。所以,課程目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體系,“高期望”反映了學習者學完課程后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對學習者一種非常健康和積極的暗示。滿足“學習者需求”使得在實際課程中迎合不同背景和水平的學習者的個別需求成為可能。
2.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學習者在國際中文網絡學習的進程中所獲取的資源,它對網絡教學平臺質量起決定作用,也是設計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維度。倘若以學習者的視野來看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試想,當他們開始進行網絡學習時所面臨的問題首先就是學習什么,也就是這門網絡教學平臺能讓學習者學到什么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3.教學設計
在確定了“學什么”之后,“怎么教”是以網絡為載體進行語言教學時必然思考的另一個基本問題。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目標、學習者群體等特點,按照一定的內部規律將課程內容合理地組織、呈現和設計,這一環節也是決定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質量的關鍵所在。
4.界面設計
界面就如同網絡教學平臺的面龐,它首先映入學習者的眼簾,給學習者的第一印象是清麗脫俗還是乏味無聊,給學習者的感受是享受還是無法忍受,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他們是否繼續想學習的欲望。良好的界面設計能讓使用者以一種輕松的心情來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界面設計的藝術媒體性是網絡教學平臺區別于傳統課程的最大特點。上述兩個維度都需要通過計算機的界面呈現在學習者面前,而簡易、人性化的界面設計也是設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如何簡便、快速地查找到有效信息,需要國際中文網絡課程的開發者對界面上媒體元素的質量特性做出設計。
5.技術性能
如果說課程內容是網絡教學平臺的靈魂,那么技術性能就是課程內容實現的載體。信息技術支持是在線教學的前提保障〔6〕。任何一門網絡教學平臺以網絡作為傳輸手段進行教學,在這方面需要的技術非常多,諸如多媒體呈現、人際和人機交互、虛擬討論區,各種論壇等;還要提供支持服務,例如線上答疑、自動統計相關數據、提供學習筆記、搜索等功能。因此有學者提出,技術性能是信息技術與國際中文教學的深層次整合,這一層次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要利用信息技術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7〕。
這里提出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體系基本維度的一個雛形,這五大基本維度是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第一層級的基本特性。在整個平臺設計中,這五個特性由于各自承載的作用不同而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如圖1所示)。這五方面的相互關系是環環相扣的:課程目標是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邏輯起點和終點,理應居于中心位置;圍繞課程目標,遴選哪些資源即學習內容來開展教學設計,決定著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質量;再以課程內容為軸心,教學設計處于課程內容的外圍位置;而對一門網絡教學平臺來說,教學設計做得再好,也要信托網絡技術才能實現,所以界面設計和技術性能就是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得以呈現的載體,其優劣涉及前三個維度能否有效實現,處于最外圍的位置,具有形象、具體、可操作的特性。

圖1 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五大維度的結構關系圖
采用三個層次來度量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也就是將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這一教學軟件的整體質量特性分解成“整體結構A、結構要素B和具體標準描述C”的三層次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層次模型
在“三層次模型”中,最上層的A1到A5是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第一層維度,也就是設計體系中一級指標。由此再細化出B1至Bn等二級指標。每一個二級指標又由多個質量特性所體現,再將二級指標進一步細化,最底層的C1至Cn就是該設計體系三級指標。依據上述層次結構,主要是基于相關理論,從宏觀(一級指標)、中觀(二級指標)、微觀(三級指標/指標描述)三個層面來構建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體系,該設計體系應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具體指標構成,呈多級梯狀分布。
首先,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應該體現學習者對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價值需求。這是基于筆者的先前研究:《基于學習者視角的對外漢語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現狀研究》〔8〕,在充分調研學習者需求的基礎上加以分析,從漢語學習者最關心的問題中確定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基本內容。這是確定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內容的實證依據。其次,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本質結構和屬性,這主要是對國際中文學科以及網絡教學平臺特點的分析總結。第三,參考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相關的研究成果,建構設計體系的概念模型。如綜述中所述,目前國內外對網絡教學平臺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有一些較有影響力的設計標準或規范,如《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在線學習的認證標準》)、《Quality on the Line》(《在線學習質量》)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搭建理想化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借鑒依據。第四,相關學科的理論依據。任何網絡教學平臺都不應離開教學理論的指導。同樣,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也是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考慮指標的制定,從而確保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具備理論支撐。由于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同時兼有語言學科和網絡教學平臺的屬性,因此其理論依據的探尋是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挖掘設計指標背后的理論依據也是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創新之處。
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客觀、合理、綜合地反映設計漢語網絡教學平臺方方面面的質量特性,需遵循一定的構建原則。
客觀性原則也可叫作“事實判斷”的原則。也就是說,任何學科的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從客觀事實出發,以此為基礎再做出相應的判斷,從而避免出現主觀隨意性和情感因素而影響設計活動的有效性。科學性原則是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內容等要素要有科學的依據和計算方法,也就是定性與定量分析都要有合理性、說服力。
可行性原則是指在具體實施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時,這些具體丈量的指標是否可行;是否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設計內容必須是被漢語學習者所接納的,這樣方可實施,否則再龐雜的教學平臺設計,缺乏可行性也是徒勞。操作性原則是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內容要明確、易懂,便于漢語學習者學習。
有研究者指出,對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設計要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要從整體出發,即需要考量課程各個部分及各個部分的關聯情況和綜合性能,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特別突出而以偏概全〔9〕。因此在搭建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時,要顧及各個局部的各層級指標,使設計體系較全面綜合地反映出該網絡教學平臺的所有特質。獨立性原則是指各設計維度中的各項內容相互之間要避免重疊,同一層級的維度內各項內容間沒有被包含的關系。假如各指標之間并非彼此獨立,那么兩個不同關注點的信息數據可能就是重復或矛盾的。因此要保證設計關注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
然而,影響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質量的因素比較復雜,全面性和獨立性的要求是相對的,國際中文網絡平臺的設計內容不可能包羅萬象,嚴格的獨立性也是不易達到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會有內容之間的重疊,需要在全面性和獨立性之間作出權衡,以確保設計指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超前性原則是指在開發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時,不要囿于現階段的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當下,一些指標或許現階段實施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但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實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因此只要是學習者有此需求,就要在設計時將其納入網絡教學平臺中,以引起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團隊的注意。因此,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總體設計應賦有時代感和前沿性。持續性原則是指開發設計的過程注定不是一次性就結束的,而要樹立長期的理念。漢語網絡平臺的設計要根據漢語學習者設計反饋的結果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重新完善漢語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長期堅持、循環反復,直到漢語網絡教學平臺臻于完美,達到或接近漢語學習者的需求。
1.國際化與國別化
首先,必須以全球眼光加以考慮。網絡是無國界的世界。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隸屬于開放性的網絡資源,在開發建設時理應具備國際化的視野,理解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國際中文愛好者,他們的學習需要、教學方式等等。由于國際中文國際推廣所面向的人群是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勢必要求我們要放眼國際,盡可能地考慮全面,從而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要體現國際化的態度,要著重把握三點:第一,在內容方面,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第二,在設計方面,要有多語種的版本;第三,在追求方面,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出發,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不應以盈利為第一目的,更應追求社會意義,使我們的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外國學生的學習需求。
其次,國別化。為使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具有針對性,可以根據各個國家不同的母語背景與文化價值取向來編排和設計相應國別化的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在設計的過程中也需要有外國學者的參與,因為不僅要有中文,還應有媒介語作為載體,尊重并融入媒介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同時注意避開歷史糾紛、民族矛盾等敏感話題,比如一些國家間的歷史紛爭問題就不要出現在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學習資源中等等。因此,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需要有外國教育專家、學者的全程參與,以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同時要注意內容編排設計的靈活性,如針對東方國家學習者可相對傳統,而西方國家則應相對開放。
2.針對性與層次性
針對性是指對于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與設計要依據目標學習者群體的年齡、學習動機、學習風格、語言基礎等來分別細化出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既要有旅游漢語、商務漢語、少兒漢語、法律漢語、體育漢語、中醫漢語等主題各異的中文課程,又要注意培養和訓練漢語作為語言學科所應掌握的各項語言技能;要考慮到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提供相應的教學或學習策略。比如針對兒童學習者可采用輕松活潑的話題和內容,而對中老年學習者可以相對穩重,設計一些社會上的熱點話題及內容;針對初、中級的漢語學習者應以學習漢語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主,形式上以圖片、動畫、視頻為主;針對高級的漢語學習者可提高難度,可偏重文字,輔以視頻、電子報刊等多媒體手段;對于全球范圍內華裔子女的漢語學習者也可開設專門針對這一群體的教學網站;此外,對于以漢學研究為專業的高深層次的學習者更應設有較難層次的課程,可以編排一些有梯度的內容目錄或版面,將國際中文學習的推廣性與學術性和專業性緊密結合。
資源和服務,早就被認為是遠程教育發展的兩個“輪子”。網絡平臺和學習資源,被認為是未來網絡教學平臺的兩大核心支撐〔10〕。那么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作為網絡教學平臺的一個分支,在確定有針對性的目標學習者群體后,其學習資源的方方面面將是其顯性的要求,而網絡教學平臺則是其隱性的需求。筆者認為至少要達到兩個要求:一是必須具有豐富的、能夠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的國際中文網絡學習資源。以此來迎合各類漢語學習者日趨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根據各自的情況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二是為學習者在運用網絡資源的過程中提供24小時優質的服務。這個服務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說提供一個全方位的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發揮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從而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
任何一門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與設計都是一個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無論是網絡平臺還是學習資源,都要依靠各方面專家的通力合作。理想化的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應是學習資源豐富有趣、人性化的設計與服務、可免費共享材料、始終體現學習者為主體的“中文學習資源網”。無論是給來華的國外留學生,亦或是遠隔千山萬水,素昧平生的國外友人都會從中受益。這是網絡給我們締造的一個新世界,也是數字化網絡時代賦予地球村上每個人最珍貴卻又最慷慨的饋贈。
至此,本文對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開發與設計的理解如圖3所示。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分為五個階段:在準備階段,目標學習者群體的確定是前提;在調研階段,漢語學習者的需求分析至關重要,應依據學習者的反饋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開發網絡教學平臺,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在設計階段,需要運用相關教學理論、二語習得、美學等理論的相互融合來整合國際中文網絡資源,并且運用網絡技術搭建網絡支撐平臺;在開發階段,重點研制課程材料的開發,依據相應教學策略來使互動式的協作學習與凸顯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有效地結合;在試用階段,要對在線國際中文教師進行培訓,同時選取實驗班對該門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實際應用,從中通過形成性設計發現問題,針對問題加以整改,最終形成一個總結性設計,如此反復,不斷地完善該門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各個方面。

圖3 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的流程
綜上,對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是中文學科本體發展的內驅所在,它是一項朝陽事業,也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發展同樣會有諸多新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本文從總體設計角度出發,闡述了決定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總體設計需關注的層面。那么如何根據網絡教學平臺以及國際中文教學自身的特點,如何從學習者學習國際中文的視角,分別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計、界面設計、技術性能這五大維度來具體闡釋國際中文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將是筆者后續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