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 博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消化系統的常見性難治病,是機體胃黏膜在多種因素的侵襲下造成上皮組織反復損傷,其病理特點為固有腺體萎縮、減少甚至消失,或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上皮內瘤變等,而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不適、反酸惡心、貧血、消瘦等[1]。中醫學中并沒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與體征,可將其歸于“痞滿”“胃脘痛”范疇,治則散結消痞除滿。各醫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自身臨床實踐經驗,辨證論治,取得了良好的療效[2]。本研究通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自擬胃平方,觀察其臨床療效以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選擇開封市中醫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診治的8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25例為男性,15例為女性;年齡29~58歲,平均年齡(45.7±4.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0.7)年。觀察組患者中26例為男性,14例為女性;年齡31~62歲,平均年齡(48.8±4.6)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2.7±0.9)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結果均衡,可以比較(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由臨床表現、影像學等綜合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符合相關中西醫診斷標準[3,4];②患者病歷資料完整,具有較好的治療依從性,自愿配合。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機體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免疫缺陷性疾病者;②存在精神類疾病或相關病史無法配合者;③對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存在明確的應用禁忌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脫落標準①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者;②出現嚴重的其他疾病須中斷試驗者;③失訪病例或患者要求自己退出者。
1.4 方法所有患者均囑清淡和均衡飲食、規律休息、適當鍛煉,戒煙戒酒等。對照組患者應用奧美拉唑腸溶片(20 mg/片,每次1片,每日2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自擬胃平湯進行治療。組方:姜半夏10 g,黃連6 g,黃芩16 g,干姜3 g,炒白術12 g,炒枳殼12 g,太子參30 g,炒萊菔子15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所有患者均治療4周后進行療效評價。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證候療效臨床痊愈: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下降95%以上;顯效: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0%以上;有效: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以上;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總有效=臨床痊愈+顯效+有效。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將相關癥狀(胃脘脹悶疼痛、胃寒喜暖、食少納呆、氣短、體倦乏力、大便溏泄、食后脘悶)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程度分為重度(6分)、中度(4分)、輕度(2分)、正常(0分)。
1.5.2 胃腸激素于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及血漿胃動素水平進行檢測和比較。
1.5.3 炎癥因子于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進行檢測和比較。
1.5.4 不良反應統計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發生的相關不良反應。

2.1 療效治療后,對照組中醫證候療效評價總有效率為80.0%(32/40),觀察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為95.0%(38/40),2組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胃腸激素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和血漿胃動素水平之間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漿胃動素水平均明顯升高,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其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2組之間比較,差異也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例,
2.3 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顯降低,與同組治療前相比較,其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2組之間比較,差異也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共發生相關不良反應7例(1例為頭痛、2例為腹瀉、1例為惡心嘔吐、2例為失眠、1例為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7/40),觀察組患者共發生不良反應5例(2例為頭痛、1例為腹瀉、1例為失眠、1例為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5/40),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92,P>0.05)。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檢出率日益增高,而對于此病的治療,臨床多以藥物緩解臨床癥狀、進而改善生活質量作為治療原則。但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但是臨床觀察發現,藥物帶來的不良作用給患者帶來了新的痛苦,也給其康復帶來了限制[6]。
中醫學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各家學者根據其臨床癥狀和體征,對其證型分類也不盡相同,因此,為了規范其分型和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3]中,將其歸結為肝胃氣滯證、肝胃郁熱證、脾胃虛弱證、脾胃濕熱證、胃陰不足證以及胃絡瘀血證6個證型,治則對證施治,臨方加減。在本次臨床治療中應用自擬胃平方,方中姜半夏辛開散結消痞、苦降和胃,黃連、黃芩清熱燥濕、清胃和胃;輔以干姜辛溫驅寒,炒枳殼、炒萊菔子理氣和胃;炒白術、太子參益氣健脾補中,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辛開苦降、寒熱并調、攻補兼施,共奏補虛祛實、散結消痞除滿的功效。而本次臨床觀察發現,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自擬胃平方,患者臨床有效率明顯提高,其臨床相關癥狀的改善程度明顯更優。此外,在提高中醫治療效果的同時,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有所降低,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也說明聯合用藥的安全性較高。
胃泌素是一種重要的胃腸激素,不僅能夠刺激胃黏膜細胞增殖,刺激壁細胞分泌鹽酸,刺激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還能刺激胃竇與腸運動,延緩胃排空;此外,血漿胃動素具有促進胃腸運動以及胃收縮的作用,對胃腸道水和電解質的輸布有一定的影響[7,8]。在本次研究結果中發現,治療后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和血漿胃動素水平均明顯升高,而TNF-α、IL-6水平均明顯降低,而觀察組患者指標改善更優,說明自擬胃平方可以更加明顯地抑制機體腺體和黏膜的萎縮,改善胃部功能,降低炎癥反應,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自擬胃平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不僅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中醫證候、胃腸激素水平及炎癥因子水平,提高治療效果,而且無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進一步研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