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何 松
(四川省屏山縣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四川 宜賓 645350)
自然保護區更多的作用是改善環境、保持水土及生態平衡。有些自然保護區是瀕危物種自然保護區,有些是歷史自然文化遺跡,有些是國家公園,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的發展,但從生態旅游過程中可以看出人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還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為加強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應重視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項目的管理,實現當地自然保護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1]。據統計,我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2010年全國土地面積的14.86%,風景名勝區面積占2.23%,如表1所示。
表1 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占全國土地面積的比例Tab.1 Proportion of nature reserves and tourist attractions on the area of national land
根據目前我國發展趨勢來看,生態旅游是必然趨勢。加強黃山自然保護區區域生態旅游項目管理是深入踐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發展路徑,優化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旅游項目管理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客觀現實意義。
近幾年,所有不同類型的保護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類活動新增加現象。其中,海洋濕地海岸生物類至少有88%,古生物文化遺跡生態類至少有86%,地質文化遺跡生物類至少有85%,草原濕地草甸生物類至少有75%,野生植物生態類至少有68%,森林平原生態生物類至少有67%,內陸平原濕地生態類至少有66%,野生動物生態類至少有63%,荒漠平原生態生物類至少有38%,如表2所示。
表2 保護區人類活動新增加占比Tab.2 Proportion of newly increase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reserve
由表2可知,人類在各自然保護區的活動足跡逐漸增加,遍布各個角落,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難度加大。
A.管理機制有待完善。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經營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不完善,具體規定不明確[2]。同時,一些旅游行業管理機構沒有充分做到推陳出新,習慣了沿用傳統的旅游管理機制,不利于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B.旅游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相符。許多地區都非常注重自然保護區和旅游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過度開發自然生態旅游觀光資源,或多或少會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產生一定影響[3]。少數地方旅游開發企業在推進重點旅游項目的投資、開發和建設過程中,忽視了旅游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A.加大對生態旅游的宣傳力度。想要真正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最先要做的就是引導人們加強環保意識,加大對生態旅游的宣傳力度。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要繼續加強綠色生態旅游管理,從土地保護、開發、利用和加強經營效益管理這幾個基本方面進行,讓綠色生態旅游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B.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必須充分借助國家法律的權威性[4]。要根據我國重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重點自然保護區現有法律法規,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保護和管理作出具體規定,明確好法律關系和主體責任。執法力度仍然需要不斷加強,對破壞生態資源等違法行為必須嚴處。
C.旅游開發要以保護為基礎。旅游開發市場規模逐漸擴大,旅游開發企業較為注重對黃山自然保護區內旅游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為更好地滿足游客的不同要求,在努力打造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區區域生態旅游特色的同時,要繼續加強對特色自然保護區區域人文景觀、自然生態景觀及區域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力度,以有效保護生態為主要手段,推進特色自然保護區區域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D.合理規劃自然保護區的內部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功能范圍可以再細分為核心區、休息區、游玩體驗區、觀賞區及服務區。核心區嚴格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修建,不再被允許自行開發,只可以提供一個觀測站進行研究;休息區可讓游客進行短暫性的休息;游玩體驗區可讓游客進行休閑游玩和風景觀賞;風景觀賞區也可供游客進行風景觀賞;服務區可作為游客休息的集中開放場所[5]。
E.制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保護旅游生態資源并對其進行持續綜合利用是國家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發展管理的最終目標,需要對發展自然保護區旅游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旅游規劃[6]。(1)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產業資源現狀進行全面動態統計和數據分析,深入了解地方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產業資源的不同特點;(2)根據當地市場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生態旅游具體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3)結合當地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的實際前提,合理開發并推出適合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的產品;(4)根據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產品群的特點,合理制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為當地游客提供免費的生態旅游服務。
自然保護區區域生態旅游產業管理改革是加快實現國家自然保護區區域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