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峰周寒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全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形勢下,本文在《采購與倉儲管理實務》授課內容和方法中融入對學生思想品德、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實現高職院校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之才的目標。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本文對高職院校《采購與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思政”改革研究。
《采購與倉儲管理實務》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也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均較強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學中要求理論必須與實踐密切結合。通過本課程學習,能使學生掌握采購管理的基本知識與能力,并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善于溝通和合作的團隊意識。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具有采購管理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型物流專門人才,以適應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
由于高職學生的特點,傳統的法律課程的教學模式存在弊端,只注重法律知識的傳授,忽略了以培養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為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將專業知識與法律課程、思政教育相融合,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創新精神、專業知識、崗位技能,更應具有知法守法意識、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心里、良好的職業行為操守和職業素養。
《采購與倉儲管理實務》課程作為思政課程的優先試點課程,需要打破一般物流類課程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強調學科體系完整性的傳統模式,基于物流人才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和不同行業企業營運流程的把握,以物流企業經營活動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為主線,從物流人才必備的職業道德與素質、知識和能力要求出發,以法律權利的行使與保護為核心,將物流法律知識、職業道德素養有機地融入工作過程,以實踐需要整合理論知識,提煉思政內容。
3.1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高素質混編教學團隊。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建立一支具備豐富教學經驗授課教師以及企業導師相結合的跨學科合作教學團隊。團隊中主講教師分別精通物流管理、物流理論、思政教育等不同學科,有利于課程建設過程中優勢互補、互相學習交流,有利于教材融入多學科領域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
3.2 革新教學模式,增強育人效果。教學團隊根據《采購與倉儲管理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知識基礎的特點,采取“教學內容重點精講+案例教學討論+職業道德養成+創設實景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1)理論聯系實際法。針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基礎的特點,將每一章的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精講與各專業相關知識,摒棄傳統教學體系,以物流企業創立到經營全程的動態發展為背景,每一章都處于企業發展的不同環節,使學生清楚地知道所學知識的實際價值所在。(2)職業道德養成法。在經濟法相關課程授課過程中,針對不同專業培養人才的不同,將各個行業職業道德與素養相關知識融入其中,使學生在知法守法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素養。(3)實景教學法。結合我院為學生提供的實訓基地,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將實訓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每一章都有實訓訓練題目,如學生在見習崗位上遇到產品質量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勞動糾紛等問題時如何應對,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思考解決,提高學生法律意識。(4)翻轉課堂法。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師生角色定位,對每一部分法律知識提前布置相關專題案例,安排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形成自我觀點,制作課件進行小組講解,并提煉出根據該案例所獲得的啟示與職業道德素質的修煉。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度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采購與倉儲管理實務》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研究課題成果。
引用出處
[1]焦葦,陳之騰,李立基.上海高校積極試點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J].上海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