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冬萌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國內第一產業占比逐年降低,而第二、三產業的占比越來越高。在二、三產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物流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新興代表與社會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物流業的經濟活躍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內經濟的活力,并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補充動力。而物流業的良性發展也離不開區域經濟的帶動,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物流業提供了充足的物質資本和服務需求,是物流業發展壯大的根源[1]。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二者的發展是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必然結果,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關系。在新經濟理念下探討如何推動二者的協調發展對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模式、提升地區經濟活躍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1 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物流業發展。首先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當地對物流服務需求的提升。經濟活力高的地區社會生產能力較強,產品生產后需要借助物流業的運輸、倉儲等服務將其輸送到消費端所在地來實現價值的交換,這就為物流業提供了服務需求。反之,當經濟活力下降時,物流業的發展就會缺乏足夠的市場需求支撐難以為繼[2]。其次,區域經濟的增長使得當地政府和物流企業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隨著物流服務在當地需求的進一步增強,政府為了完善經濟發展的配套基建、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雙方對于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都有積極的意愿。從這一方面來講,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和必要的資金支持。再次,區域經濟增長對于物流業服務水平、生產效率的提高都有積極的正向意義。
2.2 物流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物流業的發展助推區域經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為當地提供了必要的運輸及倉儲服務。區域內生產的產品為了盡快實現價值交換必然在提高產品的周轉速率方面有迫切需求。而物流業的發展為進一步提高區域內產品周轉速率提供了必要的服務,滿足了區域內相關生產實體對物流及倉儲服務的需求[3]。其次,物流業發展推動了區域內經濟的活力和運行效率。高度發達的物流業必然對勞動力、生產工具及配套服務都有旺盛的需求,物流企業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位崗位、采購更多的生產設備,這對提高區域內經濟活力有一定的助推力。
3.1 城鎮化進程因素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度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是必然的結果。城鎮化的進程在推動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城鎮化的推進對于區域內各種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4]。城鎮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區域內人口資源更加趨于集中,這對于提升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沉沒成本、區域內物流業規模的擴大都具有正向意義。所有的這些最終都體現在區域內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二是城鎮化的推進對于區域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積極意義。隨著更多的人口資源由鄉村向城市的轉移輸送,各種勞動力、資本和社會需求也隨之向城市聚集,城市中第二、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這對于區域內生產實體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產實體在提高產品供應能力的同時也會對物流服務有更多的需求,區域內物流業的規模和活力也隨之提高。城鎮化在推動生產實體、物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優化了區域內產業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三是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導致了區域內產業的聚集。隨著人口、勞動力及各種資源向城市的聚集,對于此類資源需求迫切的大型企業也會隨著而來,最終在區域內特定產業聚集于此。產業聚集形成一定規模后,相關配套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3.2 外商投資因素的影響。長久以來,外商投資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必要的資金支持,為區域內相關經濟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積極的引導意義。外商投資方式分兩種,一種是外商獨資在當地開建新的工廠,工廠建設過程中為當地帶來新的生產供給和物流運輸需求,這對當地物流產業乃至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另一種是外商采用與本地企業合資的形式,將新的資本和技術注入中方企業并參與到生產管理工作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被合資企業充分吸收后推動了生產效率的提高,資金的注入也帶來了生產規模的擴大。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催生了對物流服務的需求、推動了物流業的發展。
3.3 創新因素的影響。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驅動力,創新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速度以及所能達到的高度。對于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創新在產業政策和效率兩方面對其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創新要求對產業技術工人增加培訓教育力度,高素質的技術工人是生產實踐中創新的主角。創新后的技術應用到社會生產中時,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推動相關產業加速發展,產業生產規模擴大的同時必然提升對物流服務的需求[5]。物流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創新的推動下不斷提高物流服務的運行效率、擴大供給、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另一方面,企業參與創新的出發點是為了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在創新的過程中,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伴隨著企業生產結構的優化,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結構得到調整。高投入、高能耗、低技術含量、低勞動附加值的相關產業逐步得到摒棄,而代表更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新興產業在區域經濟活動中占比越來越高。新的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在提升區域生產能力的同時也倒逼物流業隨著發生改變,新設備的投入、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物流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是必然的趨勢。物流產業在創新的過程中可以為區域內的生產活動提供更多的生產材料并迅速將產品輸送到使用端,實現價值的轉換。這樣在創新驅動下,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的優化。
4.1 加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前文述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區域內勞動力、技術、資源等社會生產要素由鄉村向城市聚集,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多、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對于物流服務的需求也在增加,這從根本上增強了物流業發展的動力。可以說城鎮化在協調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推動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城鎮化過程中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實體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城鎮化導致的城市人口激增為社會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壓力,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城市建設規劃無序。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城鎮化步伐時,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抑制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好城市基建,要從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入手,包括鐵路、公路、高架(城市快速路)、水運、民航等基礎交通設施,提高交通資源的運行效率。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條件的改善不光能夠促進物流業的繁榮,更是區域經濟振興、提升區域GDP和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之一[6]。其次大力發展物流產業園建設。作為物流產業的基礎配套設施,物流產業園區的建設在構建區域物流中心、優化物流節點布局、完善倉儲貨運服務產業鏈、提升物流產業規模化信息化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配套基建設施的保障下,物流產業園的興建將帶動上下相關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崗位和稅收、刺激消費,進一步增強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潛力。
4.2 把握招商引資的方向、加強招商引資的力度。外商的引入不僅帶來雄厚的資金支持,同時引入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力。在引入外商資本的過程中,管理層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以及區域經濟的宏觀發展方向,選擇與本地經濟結構協調度較高的外資產業類型,利用外資優勢引導本地區經濟發展效率與規模再上新的臺階。特別是那些與區域經濟融合度較高的第三產業,著力打造物流業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發展的新經濟方向。另外在外資引入、學習的過程中,利用本地區城鎮化形成的人口資源優勢,加大人力和資金的前期投入,內外雙修形成產業發展的合力。并在政策、稅收、土地等方面全方位做好企業做大做強的政策支持,讓外商資本的技術溢出效應充分發揮出優勢,充分消化吸收外商帶來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最終用于本地區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物流業)的發展中,讓先進的生產力在當地生根發芽持續壯大,最終形成新的生產力,促進物流業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引用出處
[1]廖毅,湯詠梅.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現代物流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理論探討,2021(01):88-93.
[2]關春燕,黃解宇,孫維峰.山西省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PLS路徑模型及應用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8,36(06):60-65.
[3]羅錫蓮.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研究——評中國經濟出版社《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09):170.
[4]諶玲.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來自河南省1990-2012年統計數據的實證[J].物流技術,2014,33(15):203-205+211.
[5]趙莉,宋國宇.物流業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實證及理論解釋——基于中國省級數據的分析[J].技術經濟,2012,31(01):53-59+76.
[6]陳曉玥.我國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基于共生理論的實證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3,15(04):60-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