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瀟亞,丁圓,王嶠,鞏純秀
作者單位: 100045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
患兒,男,7個月23天,因“反復發熱、發現低血糖7個月,發育倒退2個月”入院。患兒出生后11 d出現病理性黃疸,15 d出現發熱,于當地住院治療期間發現血糖降低(0.7 mmol/L)、代謝性酸中毒和高乳酸血癥,予靜脈維糖治療,住院1 d后家長要求自動出院,后未再監測血糖,無抽搐發作。出生1個月時患兒右側腹股溝區出現膿皰疹,逐漸破潰,伴發熱,就診當地醫院予退熱藥、外敷藥對癥(具體不詳),約1周后熱退,傷口愈合。出生3個月后家中監測體溫發現,每月無明顯誘因出現低熱持續2~7 d自行退熱,未診治。近2個月,患兒每次低熱即伴嘔吐,無腹瀉腹脹,四肢軟漸無力,體質量不增、精神差、拒食來院就診。其母G1P0為葡萄胎,人工流產;行肺部檢查發現“滋養細胞瘤”,予全身化療3個月,停化療后1個月懷孕本患兒。患兒出生后1個月開始抬頭,3個月會翻身,6個月會坐,近2個月發育倒退,目前豎頭不穩,不能翻身,不會坐。體格檢查:體質量6 kg,皮膚彈性差、皮下脂肪菲薄,肝肋下4 cm,劍突下5 cm,質韌,四肢肌張力低。入院后次日即發現反復低血糖,中性粒細胞計數 1.49×109/L,血氨137 μmol/L(參考值18~72 μmol/L)、乳酸7.76 mmol/L(參考值0.5~2.2 mmol/L)、尿酸509.9 μmol/L(參考值119~416 μmol/L)、三酰甘油21.7 μmol/L(參考值0.4~1.7 μmol/L),血氣分析pH 7.285,堿剩余(BE)-9.1 mmol/L(參考值5.2 mmol/L);低血糖時予胰高血糖素刺激血糖無升高。骨髓穿刺、血尿篩查未見異常。腹部CT提示肝臟明顯增大,實質密度不均,肝左葉斑片狀低密度灶,雙腎明顯增大。全外顯子檢測發現患兒為SCL37A4基因復合雜合突變,c.1123+2dup(ACMG PP3-C1)來源父親,該未報道位點位于內含子區;位點c.68T>G(p.L23R)(ACMG PP3 A1+B1)為已報道的致病變異來源母親。診斷為糖原累積癥Ib型。
入院后予靜脈輸注葡萄糖維持血糖,同時鼻飼藹兒舒(雀巢深度水解奶粉)70~90 ml/次,每3 h 1次,加用生玉米淀粉5~10 g/次,每天3次,但患兒因腹瀉嚴重隨后停用,改為麥芽糊精3~5g/次,每天3次,仍有腹瀉,4 d減停。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間斷治療,每周2次,中性粒細胞可維持正常,入院25 d仍有間斷低血糖,后加用醋酸氫化可的松15 mg·m-2·d-1口服,5 d后血糖平穩,逐漸減停。停藥后患兒再次間斷奶前低血糖,對癥治療后患兒精神反應、四肢肌張力好轉,肝酶、血脂正常,肝臟回縮至肋下0.5 cm。后轉外院行肝臟移植,隨訪肝移植術后當天,即停用靜脈維糖,正常飲食狀態下,血糖平穩,目前口服甲潑尼龍片6 mg/d,他克莫司1 mg/次,每12 h 1次。現在11月齡,肌力、肌張力恢復正常,精神狀態良好,身高71 cm,體質量7.25 kg。
討 論糖原累積癥Ⅰb 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Ⅰb,GSDⅠb)罕見,是由SLC37A4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1]。目前全球報道GSDⅠb患者160余例,人類基因突變數據庫(HGMD)收錄的SCL37A4基因突變有80余種,主要為錯義突變。白種人最常見C.1015G>T(G339C)和c.1042-1043delCT,日本人群50%的基因突變為c.352T>C(W118R)[2]。中國人群中目前報道的GSDⅠb型病例SCL37A4基因變異較少。
GSDⅠ型發病率約1/100 000,其中Ⅰb型超過20%[3-4]。SLC37A4基因突變導致葡萄糖-6-磷酸轉移酶(glucose-6-phosphate transporter,G6PT)突變,影響G6PT將6-磷酸葡萄糖轉運至內質網[5],臨床表現為糖代謝異常,中性粒細胞減少或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反復感染),粒細胞計數和功能異常可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6]。該例患者臨床表現為反復低血糖,肝臟和腎臟增大,生長發育落后,合并高尿酸、高脂血癥、高乳酸、高氨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需考慮糖原累積癥Ⅰ型,其中Ⅰa型最為常見,但該患兒就診時精神反應弱、四肢肌張力低、發育落后較Ⅰa型重,同時結合患兒生后反復發熱,需考慮存在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可能,入院后監測患兒血常規發現中性粒細胞減少(最低至0.53×109/L),間斷使用集落細胞刺激因子治療,中性粒細胞可維持在正常低值,進一步完善基因學檢測后提示患兒為SCL37A4基因突變,符合GSDⅠb型診斷。
目前臨床上無GSDⅠ型特效治療藥物,主要通過飲食控制,促進機體通過糖酵解等途徑消耗大量的6-磷酸葡萄糖,促進糖原分解。治療目標是維持餐前血糖在3.5~4.0 mmoL/L,隨著血糖控制,乳酸血癥、高三酰甘油血癥可好轉[7]。飲食以多糖碳水化合物為主,盡量避免攝入單、雙糖。少食多餐,尤其需要注意夜間加餐,防止清晨空腹低血糖。嬰兒期可能需要鼻飼喂養,持續靜脈輸注葡萄糖,其飲食干預中需要頻繁喂養,使用生玉米淀粉或添加麥芽糊精的無乳糖配方奶粉維持血糖。該患兒住院期間口服生玉米淀粉及麥芽糊精后仍有間斷低血糖,不能完全脫離靜脈葡萄糖,予醋酸氫化可的松試驗性控制血糖,期間患兒血糖平穩,逐漸脫離靜脈維糖。文獻報道部分GSDⅠb型患者合并中性粒細胞減少,但其發病機制并不清楚。合并中性粒細胞減少者,可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對癥治療,但要注意監測有無脾臟增大、骨質疏松等,一些文獻報道顯示脾腫大是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嚴重并發癥。另外,文獻報道肝移植治療能緩解低血糖和乳酸酸中毒發作,并改善高三酰甘油血癥和高尿酸血癥[8]。肝移植指征是患者出現代謝控制不良、肝功能衰竭、生長受限或持續中性粒細胞減少[9]。研究肝移植預后,發現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82%、76%和64%,移植術后死亡原因多與術后免疫治療相關并發癥相關[10-11]。但肝移植并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生長遲緩及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GSD Ⅰb 型患兒表現為難以糾正的反復低血糖、中性粒細胞減少、高乳酸血癥、高脂血癥和肝臟腫大等。基因檢查能明確診斷,并分析病變基因的來源。當此類患兒出現難以糾正低血糖,除使用生玉米淀粉/麥芽糊精等喂養外,可嘗試使用潑尼松改善血糖,若仍有代謝控制不良、肝功能衰竭等表現時,可考慮肝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