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婷婷
陶行知的科學教育思想對教師引導幼兒科學學習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可以幫助幼兒在自然與社會生活中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掌握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對科學學習形成積極的態度,為今后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
陶行知認為科學教育有挽救民族危亡、振興民族的力量,他用爬樹的比喻闡釋了在兒童早期對兒童實施科學教育的原因。《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在探究自然事物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本文以中班探究活動“螞蟻王國”為例,分享一些對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的實踐經驗。
科學教育目標是開展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借鑒陶行知的科學教育理論,結合幼兒科學學習實際,我們應該樹立以下科學教育目標。
陶行知提出,科學教育最緊要的是“用科學來養生,不當用科學來殺生”,讓幼兒認識到科學是為了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幸福。積極的情感態度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而是需要后天的精心培養。在“探秘螞蟻”活動中,從最初教師發現幼兒對螞蟻的興趣,到教師逐步通過系列活動把幼兒這種自發的好奇心轉化為他們持久的探究熱情;幼兒從“誰踩死了小螞蟻”這個事件中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到從“我們一起搬梯子”“螞蟻爸爸犧牲了”等事件中,學習螞蟻身上團結協作、分工明確、舍己為人等良好品質,幼兒發現了小螞蟻的奇妙和美好,逐步形成了愛護動物的情感和態度。
陶行知強調培養兒童的實證精神,提出了科學學習的五個步驟:看到困難、了解困難之所在、找到解決方法、試驗各種方法、得出結論。科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方法的科學性。在活動中,幼兒觀察、觸摸螞蟻,獲得對螞蟻身體最初的認識;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如螞蟻多久會死、螞蟻有沒有牙齒等,再由教師引導幼兒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幼兒通過閱讀書籍、上網、詢問爸爸媽媽等方式展開了調查;幼兒用畫圖、制作海報、拍視頻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調查發現。通過科學的方法,幼兒對螞蟻有更具體和系統的認識,也在活動中發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科學教育對國家和幼兒個人都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認為處處是科學,他曾提出,“宇宙為學校”“自然是吾師”“眾生皆同學”,認為廣袤的宇宙、社會生活、大自然、周圍身邊發生的一切都是良好的科學學習對象和素材。教師應該幫助幼兒接觸盡可能多的事物,并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建立初級的科學概念。幼兒園的草地里有各種各樣的植物、昆蟲,幼兒時常會找到螞蟻、蚯蚓等小蟲子。在探秘螞蟻的過程中,幼兒了解了螞蟻的繁殖方式,對于卵生和胎生的繁殖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由此生成了“動物是如何出生”的大調查;在了解到螞蟻卵孵化需要1~2個月的時間后,幼兒又初步了解了日、月等時間概念。雖然是探究螞蟻的活動,但是幼兒從中了解了時間概念、動物繁殖方式等諸多身邊的科學。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科學素質尤為重要,“要小孩子玩科學的把戲,先要自己將把戲玩給 他看”。
陶行知說:“要把每個教師都變成小孩子,加入小孩隊里玩把戲。知道的就告訴學生,能做的就做給學生看,總需熱忱地去干。”《指南》也指出,教師要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教師要感受生活帶來的喜悅,捕捉生活的美妙,用自己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風雨雷電等的好奇和熱情,去感染幼兒,與他們一同探尋事物的奧妙。
陶行知認為教育是一種專業的學科,非專業人才不能去辦,辦好教育必須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深入地去研究和解決教育過程中的每一個小問題。幼兒科學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應當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在組織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要對目標、內容、方法等有充分的把握,因為這些將直接影響幼兒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關鍵經驗的獲得。

1.學深學好《指南》。在幼兒進行科學學習活動時,教師需要有目標意識才能恰當地指導幼兒。在活動中,教師關注到幼兒對螞蟻的興趣,梳理出對幼兒發展有價值的探究內容和可能獲得的經驗,做好大致規劃,以小組、集體、區域、游戲活動等形式,開展引出螞蟻、探秘螞蟻洞、螞蟻喜歡吃什么等一系列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運用觀察、猜測、信息收集、分享、親身實踐等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對螞蟻的了解,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有利于推動后續的科學學習。
2.支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陶行知主張從小對幼兒開展科學啟蒙教育,通過各種活動使幼兒受到各種感官的訓練,培養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幼兒的科學學習不宜抽象深奧,教師要支持和引導幼兒去探究周圍的事物,幫助他們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
一是自由、開放的探索空間。教師要引導幼兒自己去實踐、去研究,教師要給予幼兒探索的線索,鼓勵他們各種各樣的想法,而不是直接指定探索的方向。在探究螞蟻的初期, 有為期一周的時間讓幼兒在戶外自由觀察、尋找螞蟻,每名幼兒都有自己的探究興趣。教師要關注到幼兒對事物的興趣、分歧、平時話語中的認知偏差,通過觀察幼兒行為、與幼兒談話等方式了解他們的想法,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在自由、開放的活動空間中,幼兒更愿意嘗試各種活動,教師要了解幼兒最真實的想法,以推動幼兒進行深入探究,獲得成功。
二是適宜的活動材料。在幼兒的科學學習活動中,材料是關鍵,幼兒在與不同材料的互動中獲取大量的直接經驗。如今幼兒園活動材料多種多樣,為了幫助幼兒探究螞蟻的外形特征,教師準備了很多透明的玻璃和塑料瓶存放螞蟻,避免幼兒發生爭搶,還提供了放大鏡,便于幼兒更清楚地觀察。
3.尊重幼兒活動的主體性。陶行知認為幼兒有自主管理的能力,他們自尊、自信,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教師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和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根據幼兒活動的情況及時做出調整,讓不同的幼兒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實現發展。
不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幼兒。教師對每名幼兒都有基本的要求:觀察螞蟻,依據觀察和探究描述自己所知道的螞蟻知識等。但是每名幼兒的探究能力不同,教師要鼓勵、支持能力較強的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拓展有關螞蟻的知識,學習螞蟻身上團結協作、分工明確等特點;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觀察、描述自己的發現。
設計多樣的活動形式,滿足不同幼兒的活動需求。科學教育活動重視幼兒的親身操作,幼兒更易于理解親身感受過的、直觀形象的事物。用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更能激發幼兒興趣,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教師運用提問、調查表等方式了解幼兒對螞蟻的認知經驗、興趣點;投放了螞蟻工坊、螞蟻類繪本和科普圖書,積極向家長反饋幼兒活動情況,爭取家長支持;去草地上投放不同種類的食物吸引螞蟻,探秘螞蟻喜歡吃什么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提高了幼兒的參與度,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4.善于反思評價。科學教育評價是幼兒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于評估教學質量、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對活動的反思評價可以保障科學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育質量,是教師的重要專業能力之一。例如已經開展過探究螞蟻身體構造的活動,但幼兒對于螞蟻有沒有牙齒還是存在爭論。教師不禁反思:“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本次活動?活動的容量是不是太多了導致幼兒無法全部吸收?”基于此,教師進行了一場補救活動。教師先通過談話了解幼兒對螞蟻身體構造的已有認知和興趣點,有目標和重點地開展活動;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幼兒用畫圖、語言描述等方式復習鞏固所學內容。教師要著重關注能力較弱的幼兒在活動中的經驗建構,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實現最大限度 地發展。
陶行知認為幼兒的科學教育,首先是要有懂科學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環境,家庭科學教育有其生活性、個別性、靈活性和隨機性的特點。
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利用幼兒上學后的接送時間以及通過在QQ上發布的文字、圖片等信息,宣傳幼兒園的科學活動,爭取家長的支持。教師結合探秘螞蟻活動,向家長宣傳幼兒科學學習的重要性,推動探秘螞蟻活動的開展。
在探究螞蟻活動的最后,教師開展了“關于螞蟻我知道”的活動,引導幼兒把自己關于螞蟻的認識用圖畫的方式記錄在紙上,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長,直觀感受教育的影響,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還能幫助幼兒梳理自己所收獲的科學知識,促進其思 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