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聞



過春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用吉祥喜慶的春聯,把家里裝飾得喜氣洋洋、紅紅火火,讓人感覺春意盎然。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又名門對、對子、春貼等。它的歷史很悠久,得從漢代桃符說起。桃符是在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上,書寫祈福禳災之詞,插掛門側以驅邪。對此,《說郛》卷十引馬鑒《續事始·玉燭寶典》中的文字曰:“元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即今日桃符也。其上或書神荼、郁壘之字。”
唐代,桃梗轉變成桃符,又稱桃板,只是在桃木板上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郁壘二位神仙的名字。白居易《白禮六帖》中就有關于這一習俗的描寫:“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可見,唐代非常盛行春節懸掛桃符,以驅“鬼”祛邪。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源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據《宋史·蜀世家》中記載,在后蜀亡國的前一年除日,后蜀之主孟昶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因為嫌其文詞不工,于是在桃符板上親筆題寫“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孟昶的題詞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語。據說這便是中國最早的一對題在桃符上的聯語,但當時還不叫春聯。從此以后,古人除夕于門戶掛題寫聯語的桃符盛行起來。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詩可謂家喻戶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宋代掛題寫聯語的桃符已經非常盛行。
春聯的正式命名并改用紅紙書寫,開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有一年除夕,他傳旨,不論公卿士家還是尋常百姓,門上必須張貼一副用紅紙書寫的春聯,稱為“萬年紅”。正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紅紙書寫的春聯才開始興盛起來。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高,成為當時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因此,清代不僅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而且留下了許多令人捧腹的名聯佳話,對對聯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
由于春聯既可高懸于大雅之堂,又可張貼于柴扉之上,因此備受大家的喜愛,逐漸積淀成俗。如今,春聯作為年節喜慶表達和氣氛渲染的文字符號,成為年節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它承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