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透過2021年12月底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2022年成都經濟發展藍圖已然清晰,極核引領、綠色低碳、民生福祉……其中,“建圈強鏈”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
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是成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任務。2021年12月10日召開的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領導小組組長施小琳強調,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礎、市民就業的重要依托。“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始終堅持戰略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大力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進一步增強產業生態集聚力、產業鏈建構力、高端要素運籌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為城市整體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會上同步發布《成都市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依照這一路線圖,一場轟轟烈烈的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行動正式啟動,一批具有比較競爭優勢、“根植性”和國際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重點產業集群加速成型。
做強產業支撐,提升城市動能
進入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賦予成都一系列重大使命。明確要求成都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2021年11月公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賦予成都加快做強極核、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使命。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跨界滲透和相互交叉為特征的“融合化”發展深入推進,以協同共享和互促共贏為特征的“生態化”發展、以規模經濟和外部效應為特征的“集群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
隨著成都邁入超大規模城市行列,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對成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產業帶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以產業回應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應有之義。
為更好肩負國家使命、順應產業變革趨勢、滿足市民期待,要進一步精準發力、扎實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做強產業支撐,提升城市動能。
產業鏈將如何賦能產業建設,進一步支撐城市動能的提升?以軌道交通為例,圍繞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等企業,成都引進培育了440家軌道交通上下游企業,軌道交通產業本地配套率從2017年不足10%提升至目前超40%,2020年,軌道交通裝備納入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航空航天領域,依托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28家航空大部件和零部件配套企業在成都聚集。2020年,成都航空發動機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規模在全國占比近五分之一。
20條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
據《方案》,成都將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新型材料、大數據產業、人工智能、金融業、會展業、物流業、文創業、旅游業、現代種業、綠色食品、綠色低碳產業等20個重點產業發力。20個產業門類覆蓋14個先進制造業、5個現代服務業和1個都市現代農業。

《方案》提出,到2025年,成都要培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兩大萬億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醫藥健康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成都生產性服務業規模達到8800億元,金融產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保持國內一流位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1000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并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主要載體,培育形成千億級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方案》提出,推動政府重點支持與市場化機制并重、關鍵細分領域突破與全產業鏈推進并行,由市領導擔任重點產業鏈“鏈長”,推動形成“1個發展規劃、1張產業圖譜、1套專項政策、1個創新平臺、1份企業名錄、1個品牌會展”的“6個1”工作機制。以重點產業鏈為工作主線,穩定供應鏈、配置要素鏈、培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一批具有比較競爭優勢、“根植性”和國際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重點產業集群,持續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超大城市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突出加強鏈主企業專項培育,根據《方案》,成都要開展產業項目會戰,以“鏈主企業+領軍人才+產業基金+中介機構+公共平臺”模式,抓緊招引落地一批突破“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制造標志性整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級產品級重大項目。
加強配套要素保障,成都將加大各類載體建設力度,完善生產性配套、生活性配套,盤活用好標準廠房、專業樓宇、科創空間等載體資源;充分發揮好重產基金、科創基金牽引作用;每年編制發布《成都市人才開發指引》,圍繞主導產業細分領域推行“企業提需求+政府給支持”聯合引進“高精尖缺”人才等。
制造核心競爭力
在20條產業鏈中,有14條制造業產業鏈,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性和支撐作用可見一斑。
實施建圈強鏈行動,成都已有明確的路線圖: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產業,用好工業無人機、網絡信息安全、超算中心等優勢賽道,聚焦生物疫苗、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賽道和綠色氫能、腦科學等“新賽道”,開展重點項目靶向引育,加快推動一批高能級項目落地發展,著力在“新賽道”打造競爭新優勢。
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將依托在制造業領域的比較優勢,統籌推進,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都市圈建設中,發揮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補鏈強鏈擴鏈,在集成電路產業,成都將按照“補制造、擴封測、強設計、延鏈條”的思路,打造中國“芯”高地;新型顯示產業,按照“擴規模、優生態、重創新”的發展思路,成都將聚焦柔性顯示賽道,聯動重慶、綿陽打造全球新型顯示(含智能終端)產業高地;高端軟件產業,成都將加速構建“名城、名園、名企、名品、名人、名校、名會(展)、名賽”的完整生態體系,推動億元級企業超過600家;創新藥產業,將力爭2025年加快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將力爭2025年基本建成國內領先的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制造基地;航空發動機產業,推動航空發動機整機及配套零部件企業集聚集群發展,打造國際知名的航空發動機研制基地;工業無人機產業,將在打造示范應用場景、整合行業要素資源、推進通航樞紐建設、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等方面持續發力;軌道交通產業,將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加快落地,提升產業本地化配套水平,加速軌道交通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打造軌道交通產業西部高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從完善政策體系、做強產業鏈條、厚植產業生態等方面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新型材料產業,將聚焦應用場景,鑄強產業鏈條,完善創新體系,優化產業生態,精準要素配置,邁向產業高端;大數據產業,將加強城市全量數據集成,積極布局基礎數字底座,創新智慧城市場景供給;人工智能產業,在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實現全產業鏈布局;綠色食品產業,持續引優育強提升企業競爭力,精耕渠道構建品牌新優勢,協同共享開辟發展新路徑,強鏈延鏈提高產業融合度;綠色低碳產業,打造“中國綠氫之都”,建強“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后不久,《促進招商引智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起草完成,2021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新基建助力產業“建圈強鏈”專場活動召開,“專精特新成長通”正式上線,空客在歐洲之外直接投資建設的首個飛機循環利用項目落地成都……一大批政策、機會清單、重大項目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