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劭

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理念,ESG投資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可謂欣欣向榮,但其在中國資本市場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地緣經濟、全球供應鏈、責任投資等因素使中國上市公司的ESG開始提速,整體生態不斷完善。當機遇遭遇責任,此時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否實踐ESG,無論企業探行怎樣的戰略路徑和變化,都必須“將企業的核心價值、經營領域、關鍵技能和所掌握的綜合資源與重大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
全新機遇與共同責任
很多時候,投資面臨著“追求收益”與“有利社會”的權衡問題,ESG實踐似乎可將此問題有效求解。
ESG為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單詞首字母的縮寫,ESG指標分別從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角度衡量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首次提出ESG原則,認為這是影響股東長期利益的重要因素,ESG自此成為系統化考察投資標的非財務因素的標志。
ESG是投資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投資角度,ESG標準可以使得投資者通過觀測企業公布的ESG信息和成績,評估投資標的(企業)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效益。從全球范圍來看,諸多案例與研究已經證明,ESG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緊密聯系。與傳統財務指標相比,ESG指標能夠更有效地衡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道德影響,幫助投資者更好地預判公司未來的財務情況以及績效。
目前,全球已有近5000家機構簽署聯合國支持的負責任投資原則(PRI),資產管理總規模超過100萬億美元。ESG已經成為投資者的主要考量因素,歐美的大型資產管理人越來越重視主動參與策略和盡責管理活動。普華永道2021年全球投資者調查顯示,全球近一半的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頂級投資者愿意剝離未能充分遵循ESG實踐的企業,大多數受訪者確認,公司管理ESG風險和機遇的方式是其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
截至今年1月17日,已有84家中國機構加入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為數眾多的業界人士認為ESG理念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從推動實現‘雙碳’目標角度來說,ESG理念與綠色轉型要求高度契合,有利于引導上市公司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加強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傳統產業調整,促進‘雙碳’目標實現。從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角度來說,ESG理念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引導企業積極研發升級所需的關鍵技術,布局戰略性、前瞻性產業,有利于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發展。從助力鄉村振興角度來說,ESG激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高社會就業水平,促進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頗為可喜的是,“消費者一旦對一個品牌的社會價值或者社會貢獻的認同性越來越強,將倒逼著企業去關注社會、關注公益,這是一種生存的規律,包括消費者消費意識的崛起倒逼企業走向ESG。”而近期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1》提出,我國三類養老保險基金已達13萬億元,進入ESG領域將找到更多好的投資機會,增強保值增值能力。
需克服的“水土不服”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上市公司CSR和ESG報告發布數量持續增長。滬深兩市約25%上市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33.8%的滬市上市公司發布報告,18.6%的深市上市公司發布報告,港股上市公司中該比例達83%。
但以“舶來品”面貌出現的ESG在中國就必然需要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有機構總結了國內ESG實踐面臨的六大挑戰,如投資者對短期收益和長期價值平衡優先順序,短期增長高于長期價值;將ESG投資誤解為一種讓步而不是長期風險調整后價值創造;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之間存在的差異;接觸企業管理層和董事會的途徑有限,公眾對透明度的擔憂一直待解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理事長錢龍海指出,我國ESG生態系統建設需解決的問題在于,“一是尚未建立系統的披露框架和披露標準。二是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三是機構投資者數量偏少,資管產品發展滯后,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能力不足。四是ESG資產規模和行業滲透率遠低于發達經濟體。”
歐美國家對ESG已經有一套相對規范的標準得以執行,并且世界經濟論壇、國際工商理事會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還在就標準化ESG報告而繼續協調、努力。但國內目前是不同的標準并存,由此,“需要尋找適當的自上而下監管和自下而上實踐的方法,促進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和投資者實踐標準的制定。”也有觀點建議具有中國特色的ESG投資評價體系要在把握好中國特有社會議題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結合國際通行的“大類-投資主題-細分指標”三級體系加以呈現。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則認為,提高ESG發展質量的核心是優化ESG投資的生態體系,“可以通過擴大ESG產品的供給和投資規模,健全信息披露和評價體系等基礎設施,完善對規則、監管及自律等制度的建設。對于政府、企業、投資機構、中介體系、媒體等與ESG投資有關主體需形成合力,完善社會資金進入到ESG投資的引導機制方式。”
毫無疑問,ESG投資推動了各行業對環境、社會責任的進一步強化,各個行業原來可能更多關心收益,現在開始關注是否履行好環境責任、社會責任、社會治理責任。但企業需要厘清的是,ESG的作用不是取代財報,而是作為財報的有力補充;參與ESG也不只有植樹造林、捐款捐物,得找到與自身最自然的結合方式,才能走得更遠,成就超越商業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