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鳳
教育作為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應當充分認識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培養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能力。所謂自主,反映的是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地位,是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于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力與能力。
自主教育作為一種促進個體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旨在讓個體在受教育過程中形成一種自覺且持續不斷的內在動力支持,促進其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建構、主動創新,最終實現個體的主動發展和人格完善。在踐行自主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重新反思和構建學習生態,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參與性和積極性激發出來,讓學習變成可以自主支配、自覺完成的事情,我們需要作出四個轉變。
從知識到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自主教育需要個體在受教育過程中形成一種自覺且持續不斷的內在動力支持,讓個體行為發自內心,成為個體生命成長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分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以此設計我們的教學活動。
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支配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材、教學環境都是外部資源和條件。教師必須清楚自己的作用只是引導和幫扶,是教會而不是代替。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需要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支配的權利,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或活動的設計來啟發和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發他們的好奇心,讓學習變成一種自然且愉快的過程,這將有利于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且持續深入地進行下去。
問題設計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并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加深對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這種通過自我思考和領悟獲得的知識不僅是印象深刻的,而且是可以靈活運用的,不是只能用來做題的“死知識”。盡管問題和活動的設計可能會占用一些時間,表面看來效率不如直接傳授快,但是這兩種方式所達到的能力層級是不一樣的,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體驗也是不一樣的。
保證學生自我思考的時空。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境時,教師的信任和引導尤為重要。我們需要給學生一點自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允許他們進行一些嘗試,包括通過失敗的體驗去學會某些技能,并鼓勵他們不要停止前進的步伐,因為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他們將會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和更強大的內心。在學習能力方面,孩子甚至要比成人要強得多,教育與老師最微妙的作用,是通過提問引導,把試錯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并使學習者保持恰當的學習節奏。
從任務到目標,變消極學習為積極學習
消極學習的現實表現。在學校,總會遇到一些無所事事的學生,然后發生如下情形的對話:
師:你的作業做完了?
生:是啊,老師布置的都做了……
師:那你檢查沒有?
生:……
師:你復習過今天學的東西嗎?
生:我都弄懂了的……
師:那你預習過明天的內容嗎?
生:……
很明顯,消極學習的學生關注的是完成任務,所以任務是否完成是他所關心的,而質量如何,是否檢查、復習、預習等統統不是他所關心的,這是典型的任務導向思維。很多消極的學習者有意或者無意都習慣以任務導向來主導自己的行為,這使得學生可以獲得一種完成任務的能力,但他們卻不會去想為什么要完成這項任務?為了完成任務我們需要哪些準備?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務?
做事情不能以是否完成任務作為唯一的關注點,而是要想辦法取得更好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做出一些改變,將任務導向的思維轉化為目標導向,站的位置高一點,做得多一點,結果好一點。
積極學習的實施策略。如何將任務轉化為目標?我認為我們不能忽略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案例分析,讓學習者去走一遍成功者的路徑,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明白把學習當任務和把搞好學習當目標有截然不同的表現,以便讓他們意識到自身學習中的問題,在下次確定目標之后不再局限于完成任務,而是努力尋求方法保證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學生考前復習時往往會陷入盲目且無序的忙碌,以為只要是把學過的內容全部過一遍或者把錯過的題重新看一遍就可以了,但這往往只是一種求得心理安慰的做法。為了使復習更加積極有效,我們可以首先讓學生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然后再圍繞目標制訂一份考前復習計劃,包括:分析目前的學習狀況,了解和目標的差距,明確自己的薄弱板塊,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復習的時間規劃及方法措施等等。目標導向是一種積極解決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變消極學習為積極學習,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從接受到創造,變低效學習為高效學習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的水平是有差異的,有的僅僅是能夠做到識記和理解,有的卻能評價和運用,還有的可能還會優化和創造。為了實現低效學習向高效學習的轉變,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教師還需關注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生物課上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昆蟲,制作標本觀察;化學課上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制作手霜、唇膏等;數學課上重視演繹概念、原理的推導過程;語文課聯系生活,還原場景、對象、情感等。讓學生感受、了解、揣摩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他們觀察、思考的習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長期堅持,將會讓他們養成主動思考、質疑的習慣,讓學習更加高效。
鼓勵課堂上不同的聲音,構建民主的課堂氛圍。高效的學習,還要允許和鼓勵課堂上有不同的聲音。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首先意味著他在思考,可能這種思考還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這種看法在某種條件下往往具有合理性,應該被肯定,即便被證明是錯誤的也能讓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有深刻印象。當課堂上形成一種民主開放的氛圍,學生就會放任自己的思維活動,大膽思考,打破常規,去挑戰已有知識體系,產生創造性的思維靈感。而一個團隊中一旦形成這樣的氛圍,所有成員的意見都將被鼓勵和重視,這會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認可,從而強化他們的主體地位,獲得更加高效的學習效果。
從個人到團隊,變淺層學習為深度學習
自主學習要求學習者在學習的整個過程和學習的各個方面盡可能發揮其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自主選擇和控制學習內容和學習進程,獨立開展學習活動,獨立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但是,學習者在走向真正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時需要來自教師、家長還有同伴的幫助。
組建“小團隊”促理解更加深入。作為學習者走向自主過程的重要階段,教師、家長以及同伴的交流也是促進學習走向深入的重要資源。學校教學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能夠相互交流和討論,以便補充和完善自己的觀點,獲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伴之間可以合作、交流,也可以辯論、糾錯。同伴相當于一面鏡子,讓學習者看到自己的問題和不足,也是最好的陪練,有利于深入研討。因此,在作業講評的過程中,對于個別有一定難度的習題,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分小組進行研討:小組內有幾種錯誤的類型?錯誤的原因分別是什么?正確答案是怎樣的?如何避免下次出錯?這樣的研討既能解決個性化的問題,又能增強知識的關聯度,比單純的教師講解或自主糾錯更有深度,印象更加深刻。
充當“小老師”讓學習深度發生。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所創立的“費曼學習法”,其核心就是“用轉述、教給別人的方法鞏固自己的知識”。當你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這樣的概念時,說明你已經深入地了解并能夠掌握。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初高中生的數理化的學習,通過了解基礎的概念,在概念的基礎上加以邏輯推導,并適當加入做過的例題,會再次加強知識點在腦海中的印象。這有點像虛擬的“兵教兵”,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給虛擬對象講解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教育要回歸原點。自主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自主的基礎之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規劃課題“初中生‘五維自主教育理論及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00001801B)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