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麗如:
北京交通大學MBA,海南合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先后就職于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中植集團,擁有15年的金融與金融媒體雙重從業經歷;長期關注消費、教育兩個賽道,未來聚焦職業教育、家庭教育的投資。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由人組成的家庭、家族構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一個家庭沒有家規,家將不家,更無從奢談家庭和諧、家族興旺、光宗耀祖、百世傳承了。而家庭與社會密不可分,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國同構、家國一體,如果一個社會絕大多數家庭都在野蠻無序生長,以此構成的國家必定走向衰敗沒落,治理家庭即是治理國家。
現今社會,重提家規家訓具有重要意義
現今社會,重提家風家訓家規,注重并搞好家庭教育,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
第一,牢固樹立愛國情懷。家風與家訓,很早之前就確定了家與國的關系,將家國文化這樣的優秀文化代代傳承下去,對于維護和捍衛國家尊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效凈化社會風氣。家風與家訓主要通過虛實兩種形式引導人們樹立規范意識。加強對姓氏文化家族的引導,規范地方家文化,促進其發揮正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有力推進文化建設。許多家風與家訓,伴隨家族延承了千年之久,其本身就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其對當前的家庭建設、國家建設都有著極大或者相當大的參考意義,對于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第四,有效促進社會溝通。古語有“遠親不如近鄰”之說,很多家風家訓都強調“睦鄰友好”,它要告訴我們的是在一個村落、一個城鎮里,你可能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關系體,需要不斷與人加強溝通與交流。在目前的中國社會,“零交流”“鄰里如路人”是很常見的現象,如何強化家風與家訓,進而建立社區文化,這將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第五,有效發展和諧關系。如前第四點所說,強化家風家訓建設,進而促進社會的友好溝通,將中國的“和”文化鋪展開來,對于凈化社會風氣,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發展和諧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良好的“家規家訓”將給每個家庭帶來溫馨和諧、人才輩出的好氛圍,給每個孩子帶來美好前程,同時也會給社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
縱觀歷史,重家規家訓的例子不勝枚舉
家喻戶曉的曾國藩,是晚清時期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最讓人熟知的便是曾國藩的家書。他曾留下十六個字的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币环矫?,曾國藩要求家庭成員克勤克儉,要主動參與勞動,自己做好家務,不能因身處富貴人家就安于享樂,更不能鋪張浪費,希望家族成員能養成勤奮、勞動的習慣,因為這對一個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他要求家庭成員勤勉好學,主動閱讀圣賢的經典著作,要求家人養成早起的習慣,家族內萬萬不可有松懈之風盛行。曾國藩除了強調“勤以持家”,還強調“和以治家”,更是以此為家族宗旨,他認為治理家族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員要謹遵人人孝悌的原則。
曾國藩有一段著名的評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绔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興旺五代或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從這段評論可以看出,曾國藩關于治家理念的觀點:讀書勤勉固然重要,但只有講孝悌且家庭和睦的家族才能傳承、才能繁榮、才會有人才輩出。
遠近聞名的山西喬家大院亦是如此。喬家創業始祖喬貴發雖出身貧寒,但因其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孤兒,為了改變命運步入商海自強不息。在從商生涯中,他不畏艱險,重義守信,后來成為包頭商界的領軍人物。為使自己創立的基業能有更大發展,他非常重視對后輩的教育和培養。他經常教育兒孫要正直淳厚、勤勞儉樸,切不可坐享其成、追求奢華;待人要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切不可為富不仁、欺壓窮人……這些家訓也成為喬家輩輩傳承的祖訓。
喬家大院主人喬致庸,把《朱子治家格言》刻在明樓院的屏門上,作為在中堂的治家準則,提醒子孫要戒驕、戒貪、戒懶;做人要“氣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膽欲大、心欲小、知欲圓、行欲方。” “為人做事怪人休深,望人休過,待人要豐,自奉要約,恩怕先益后損,威怕先緊后松。”喬家的這些教誨對子孫的立身處事有很大影響,也使喬家商業走向輝煌。喬家祖上傳下的家規家訓,都是正心、正身、正人的基本原則。家規正了人,才會形成風清氣正的家風。家風好,就會有百年基業,喬家興旺延續了兩百多年,一是家規正人,二是家風興業。
再細數“家國一體”的楷模,如“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的張之洞,訓誡子孫后代無論為官還是百姓,都需以寬厚仁愛治家,忠良之心報國;“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梁啟超,以愛國為立身之本,將愛國精神融于家學,立足高遠,激發子女報國之志,使得家族文化成為不朽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 讓“保天下”成為家族的精神擔當。
道德教育,是古代家規家訓的重要體現
中國古代優秀的“家規家訓”,無不以家庭道德教育為基石,而不是簡單形式上的條文規矩。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以人為本”,人是超越一般性動物之群體,人有良知,故視法律為道德的最底線,不僅不能觸碰最底線,而且要遠遠置于底線之上。黑格爾說: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在此點上中國古人做得非常好,中國古人從來不是強調形式上的秩序,而是在道德層面賦予秩序之真正內涵。
中國古人的“家規家訓”無不以道德教育為先導,在儒家傳統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就把“修身”放在首位,即家訓家規不僅提供行為規范、重視約束,更強調道德修身,德性養成,把家庭作為道德訓練和培養的基本場所。修身是齊家的基礎,齊家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吨芤住ぜ胰素浴氛f“正家而天下定矣”。而《顏氏家訓》制定家訓的宗旨是:“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在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中,“道德教育”被人們看重是非常普遍的。至今傳世的著名家規家訓,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朱柳家訓、顏之推的治家格言外,在許多地區流傳的家規家訓不僅內容十分豐富,且形成了不同地域與地區特點。以徽州地區、晉中地區和客家地區為例,徽州和晉中地區曾經出現過中國著名的商業團體,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不亞于漢薩同盟之于歐洲,且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長時間,如果以俗語“富不過三代” 的眼光來看待晉商、徽商團體的長期繁榮,是難以解釋的。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這些地區所形成的獨特的家規家訓教育在其繁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倫理思想上曾有過一個“三不朽” 命題,即“立德、 立功、 立言”。這種無處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保持中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因素之一??梢哉f,家規家訓教育承擔了中國傳統社會道德教育的維護者和擔綱者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的同時,大量西方的文化糟粕也被隨之引入。中國社會在思想道德層面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思想浮躁、不尊不孝、金錢至上、急功近利、冷漠無情、不擇手段……兄弟反目、兒女弒母、孩子跳樓、老人摔倒無人扶,類似的許多社會現象讓人瞠目結舌。
令人欣慰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大力整肅貪腐和社會不良風氣,大力開展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廣泛在老百姓中開展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確立新時期的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不良社會風氣正在一步步得到扭轉。然而,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會與更多家庭共同發力參與其中,而注重家庭教育及“家規家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現代家庭教育,如何傳承古代家規文化
火車要受軌道的約束,否則就會傾覆;飛機要受航線的約束,否則就要墜落;家庭要受家規的約束,否則就要崩潰。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場所。雙減前,中國家庭過于在意孩子們的學科類教育,將孩子的大部分時間交給了課外輔導班,各種知識型符號充斥著孩子們的大腦,家庭教育受到忽略。
凡是有一定文化修養的家庭,都應提倡長輩以文字形式為后代立下“家規家訓”。有了家規家訓,就可以依章遵循,長輩以此為教育內容,晚輩以此為行為約束,好的家風就會得到不斷傳承。培育和傳承好的家風,需要有好的家教引導。只有抓好家風教育,才能使家庭美德、社會道德在家庭成員中入腦、入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家訓家規不只是長輩為子孫后代而立,家族成員尤其長輩更需要嚴格遵循恪守。因為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建立一個“代代家族氣質相傳并互為榜樣”的“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文明發展史。調查數據顯示,父母作為孩子偶像排名位居第一。為此,家長更需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生的榜樣。
家庭教育是家族優秀傳統“代代教化”的過程,家中長輩除注重孩子學科知識提升的“文育”外,還需從古代家訓家規中摘選“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力行”等德商精髓進行“化育”。一文一化,文之重器,化之通達,兩者不可或缺。如何“消化、轉化、深化”知識海洋中的“文”,如何“化取、轉化”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現代家庭中父母的必修課,父母必須懂得家庭文化就是家庭文明的基因加上智慧的造化。解讀文化二字,實則是文之積淀,加上化之升華,文與化兩者并聯融合才能構成真正的燦爛文化。
當下,中國有許多的家族企業也修建了大型會所,但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擺闊顯富、吃喝玩樂,缺少精心打造的自己的家族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提倡文化自信,持續復興中華文化,需要人們共同發力創造家庭教育文化,更需要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打造“文化”能量點,最終聚合形成縱橫中華大地的巨大能量場。
涓涓細流匯成江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讓“家規家訓”重新回到中國的每一個家庭。我們不僅要與時俱進走在時代的最前沿,還要讓祖先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讓中華文明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巋然屹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