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推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歸各自角色的有力舉措。“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協同,需要建立家庭、學校之間的互補合作關系,構建積極有效的溝通渠道,開展積極有效的信息交流,進而促進家校合作的融合發展。
家校協同的實踐價值
家校協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帶動了家庭變革,也引發了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種種變化,如家庭關系緊張、親子溝通困難等,這一系列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在反思中,人們認識到家庭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與家長職能履行的狀況相關,而家長職能的履行情況與家長的素質相關,所以對家長進行再教育就成了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指導和影響家長的教育行動,推動家庭教育的發展,進而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變得非常重要。
研究有效的家校協同育人模式,是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如今,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出現了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發展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制約著學校教育的健康發展。
許多問題學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或問題家長,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家長不能與時俱進地學習提升自己,進而對孩子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結合家長實際,探索有效的家校協同育人模式,轉變家長不科學的家教觀念,更好地促進家校聯系,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提上了議事日程。
家校協同的實踐策略
可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家長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如召開專題家長會,引導家長多層次、多角度地對科學的教育理念加強理解認同,努力杜絕“搶跑文化”“超前教育”“劇場效應”等功利現象,在家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開展問卷調查,找到家庭教育的真問題。我校關注學生與家長的需求,通過問卷調查,找到家庭教育面臨的真問題,并聚焦問題形成校本化舉措,如堅持常態化家訪、追蹤重點學生家庭,并在這樣的過程中把教育情感帶入孩子家庭,把問題解決在家庭現場,增進了家校互信,形成了育人合力。
家長講堂,凝聚家校育人合力。我校定期舉辦“家長講堂”,充分發揮學生家長的知識與職業優勢,請他們為學生進行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能、技術發展、職業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主題講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親子課程,助力形成健康親子關系。我校心理教師結合在教學中發現的親子問題,設計親子溝通主題課程,通過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將了解到的學生問題及時反饋家長,促進了親子溝通。
建構家委會,拓展家校溝通渠道。家長委員會是由學校出面組織的家長教育團隊。家委會的成立,拓展了家教指導的陣地,提高了家長素質和教育指導能力,促進了家校協同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賦予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和評價權。
家校攜手科學育人才
貫徹“雙減”精神,關鍵是要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和人才觀。貫徹落實“雙減”工作,不僅要規范學校教育和培訓教育,更重要的是幫助家長緩解教育焦慮。只有家長了解了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才能更好地給學生減負。
因此,在落實“雙減”的過程中,要引導家長轉變觀念,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不科學的教育導向,不盲從、不攀比。家長不僅要重視孩子的成績,更要重視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必備的身體素質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技能的培養與教育。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家校的協同重要且必要。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