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克雄

十幾年前,學校通常在期末時會評選“三好學生”,即評選出德育、智育、體育三個方面表現都很突出的學生。現在,我們提倡“五育并舉”,所以稱呼應該改為“五好學生”,但“三好學生”的稱號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優秀學生的代名詞。
優秀學生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他們為什么能夠全面發展?時間對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每位父母都是公平的。在相同的學校教育環境下,為什么有的孩子會變得心靈純潔、品德高尚、學業優異、能力突出而又極富有社會責任感?這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父母的建議》中指出,“造就人是一項高度緊張,需要付出全部精力的事業,它需要生活的智慧,也需要技巧和藝術。”在大量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優秀學生的背后都有著優秀的家長,而這些家長都有著一般家長認為非常普通卻難以做到的三個優點:好脾氣、好感情、好學養。我們將其稱為“三好家長”。
好脾氣造就孩子好品質
一個家庭當中,父母兩人脾氣好、志同道合、關系融洽,能夠很好地理解對方的話語、思想和觀點,彼此都能敏銳地捕捉到對方情緒上細小的變化,并且能夠體貼入微、互相支持,這樣他們在孩子們面前展示的總是積極、陽光、堅強、勇敢、剛毅、進取的一面,孩子自然也會變得心態平和、善良純潔、情感細膩并具有強大的道德自我約束。
好脾氣的家長,能寬容孩子犯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相當于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會極力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難免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因為對養育孩子的責任擔當,以及秉性中的悲天憫人基因,對于孩子的犯錯,好脾氣的家長能夠理解孩子犯錯的因由,懂得孩子犯錯的動機,所以在處理孩子犯錯時能夠做到彼此配合一致,耐心而細致。因為他們深知:養育孩子的勞動是復雜的,造就人是需要智慧和藝術的,如何面對孩子犯錯是考驗父母智慧的。
好脾氣的家長,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家庭生活中,脾氣好的父母能夠尊敬長輩、體貼老人。家庭氛圍的營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待老人的態度。在實際生活中,總是把老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并且時時處處注意照顧好老人情感的父母,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留下好的深刻的印象。孩子們會模仿,會從家長尊重、孝敬老人的細節中感受到自己的責任。父母在老人和長輩面前約束自己,也會讓孩子受到積極的正向的影響。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懂事、善解人意,會因為沒有給父母或給爺爺奶奶帶去好的消息而難過。在犯錯后,也會因為給老人帶來額外的擔心和麻煩而感到自責。這樣的孩子非常注意父母和老人情緒上微小的變化。這是父母榜樣的力量,更是家庭氛圍熏陶的結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最具有教育力量的精神財富,是家人間的相互關心和尊重。”
好感情成就孩子好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孩子需要付出特殊的力量,這就是精神力量。出色的孩子,總是生長在父母彼此真誠相愛中,也真誠愛、尊重別人的家庭。
孩子最初是從母親身邊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孩子一出生,就能感受到母親甜蜜的微笑、慈愛的目光、溫暖的懷抱。母親的幸福感從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傳遞。如果丈夫非常愛妻子,非常尊重妻子,那么妻子的一言一行,都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積極而健康。孩子就會從這種細微的情感和情緒中,逐漸認識人的世界,逐漸形成善與惡最初的觀念和概念。反之,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能有意無意地感受到父母關系間的裂痕——也許最初的裂痕非常細微不易察覺,但隨著歲月而逐漸加深,父母之間彼此冷漠甚至互相怨恨、排斥,孩子也會因此而飽受傷害,成長的道路上會充滿陰影。
父母相愛讓孩子懂得替人著想、敢于擔當。愛情是充滿教育力量的。相愛的人會用心靈去感知人的最細微的精神需要,這種用心靈感受世界和愛人的能力,不可言傳,但是可以通過榜樣的力量展現與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因此變得道德高尚。設想,在一個家庭中,丈夫總是時時刻刻無微不至地關心、幫助妻子,替妻子分擔繁重的家務;而妻子總是盡職盡責照顧好老人和丈夫,為丈夫精心打點遠行的行囊,那么,這個家庭就是一個充滿愛的磁場。不需要刻意地說教,父母在展示自然、真誠的愛情時,已經培養了孩子勤勞、善良、熱情、替人著想的優良品質。
好學養助力孩子好成長
教育孩子是充滿智慧和藝術的,需要家長堅持持續的學習。社會上很多行業都需要先培訓再上崗。做教師和醫生的,尤其要取得相關的資質。唯獨做父母,沒有完整的培訓流程,也沒有“持證上崗”。很多年輕人相愛、結婚、生子,完全不懂怎樣去教育孩子——如怎樣塑造孩子的性格,怎樣去培養孩子的習慣。但是,他們會模仿他們的父輩,會模仿他們的同事和親人來照顧和培養孩子。這種停留在模仿階段的學習,是初級的、粗糙的。要想懂得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懂得教育的基本規律,家長就需要不斷學習。好的父母一方面要加強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通過言行來影響孩子;另一方面要通過學習專門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進而提升自己,科學、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在孩子面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認識世界、感知自然、感知人類社會的示范。尤其是對于2至7歲處于發展關鍵期的孩子來說,思維、語言、情感、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等能力,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各種信息會大量的涌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如果父母不具備有持續的學習力,不在這個關鍵期進行孩子智慧的培養,就會錯過孩子最關鍵的成長階段。
學習需要大量的教育實踐和反思修正。理論的學習只能改變對教育孩子的一些認知,停留在“知”的層面;真正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領,需要落實到“行”的層面。孩子智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因為孩子是從身邊的環境獲得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所以,要想提升孩子的求知欲,讓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父母就必須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留意事物之間的變化與因果關系。而引發孩子的思考,父母要身體力行。父母要利用好每一個機會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去田野,去街頭,去森林,去圖書館,讓孩子對看到的各種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進而提出問題,只有大腦進行復雜的活動,思維細胞之間建立起極為精細的聯系網絡,孩子的知識、情感、能力、道德、審美才會像生機勃勃的藤蔓一樣發展——這一切都需要父母大量的教育勞動,既有體力的勞動,又有腦力的勞動。沒有實踐,就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從另一個角度講,父母需要學習的恒心和毅力。
優秀喚醒優秀,優秀激發優秀。優秀的孩子背后,是父母高度的自我道德約束和不斷的學習進取,言傳身教,持之以恒。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他們培養成好公民、好勞動者、好的兒子女兒、好的父母,同樣能向社會證實您的價值。”“教育人,教育自己的子女,為社會培養人,這是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會活動,是公民應該履行的社會義務。”
(作者系智慧父母課堂推廣人、佛山市優秀青年校長、語文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