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春 胡 偉/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農業農村局
近年來,蘇州市吳中區緊扣鄉村振興“20字方針”總要求,圍繞“天堂蘇州·最美吳中”發展愿景,持續做好“產業引領、生態賦能、網格助力”三篇文章,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奮力在“最美窗口”描繪鄉村振興“最美風景”。
堅持產業興才能鄉村興,不斷創新農文旅融合、集體經濟發展舉措,提升吳中鄉村振興富民含金量。一是做靚特色高效農業。從夯實產業根基、做精產業特色、促進多產融合三方面入手,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三高一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產能。高質量完成2.7萬畝太湖圍網拆除和太湖水域禁捕退捕。率先探索建設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臨湖示范點投入試運行。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3個農產品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吳中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入選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蘇州市現代農產品物流園順利搬遷啟用。二是做強文化旅游產業。疊加國家級度假區、5A級景區、中國文學之鄉、中國民間文藝之鄉等品牌資源,推動文旅資源優勢向產業融合勝勢轉變。打造光福中國工藝文化城、太湖古鎮古村文旅集聚區等十大兼具現代文明與吳文化特色的龍頭文化產業園區(載體)項目。姑蘇八點半、蘇作文創峰會和創博會吳中館持續展現“蘇作天工 根植吳中”“眼底江南 心上吳中”的精彩魅力。吳中區獲評江蘇省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甪直創成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個國際慢城,鄉村新型產業在都市圈村莊逐漸興旺。三是做優農村集體經濟。以深化農村改革、優化抱團發展、強化“三資”管理為抓手,大力實施“富民強村”工程,促進集體經濟創新轉型、提質增效。先后承接三項國家級改革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部分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村級集體資產委托鎮級集中經營管理全面推行,獲評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在全省率先全面實現農村集體資產線上交易,農村集體“三資”云數據管理監督平臺上線運行。截至2020年底,全區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168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161元,農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顯著提升。

吳中洞庭山碧螺春
立足山水人文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環太湖地區綠色發展新路徑,實現持續內生發展,打造具有吳中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高質量發展品牌。一是打造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圍繞生態涵養和綠色發展兩大主題加快推進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實施最美太湖岸線、涵養區生態提優、生態管護能力提升、人居環境綜合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5個重點工程,重點打造消夏灣生態安全緩沖區、環太湖濕地帶、涵養區通湖河道水質提升等示范性標桿項目。編制《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工程總體方案(2021-2023年)》和全國首個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加大涵養區內東山鎮、金庭鎮生態建設考核指標權重,引導兩鎮將發展重點放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富民增收上。二是打造“太湖生態島”品牌。鼓勵引導金庭鎮積極打造國際級“太湖生態島”,促進生態自然優勢與生態發展優勢共同發展。高規格、高水準編制《國家級太湖生態島發展規劃(2021-2035)》、生態島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等系列規劃,突出規劃引領作用。圍繞“兩帶三區一半島”產業布局,健全“生態+農文體旅”復合型產業體系,推進“生態優勢”向“生態價值”轉型、“全域生態”向“全域風景”嬗變,高水平打造生態高地。三是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先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系列行動,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累計建成美麗鄉村近90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0個、市級特色田園鄉村7個。念好“水、田、山、古”四字訣,打造出“江南水鄉型”“田園風光型”“生態自然型”“文化傳承型”四類村莊典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以產業導入為主題,打造如越溪街道旺山村、臨湖鎮靈湖村黃墅等一大批具有產業興旺、富民增收特點的村莊建設典范。
堅持黨建引領組織力提升,將社會治理與聯動、鄉風文明作為“強基固本”工程抓緊抓牢,涵養鄉村振興深厚人文底蘊。一是農村黨建全方位聚力。強化農村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全面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有效落實“五級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責任。堅持把帶頭人隊伍建設放在首要位置,落實村書記“縣鄉共管”機制,推進書記職業化體系建設,選派92名機關優秀干部到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任第一書記。打造全省首個鄉村振興綜合實踐教育培訓基地,深化“先鋒樞紐”體系建設,將黨建資源和職能服務有效整合,催生“胥江先鋒”“紅色漣漪”“太湖紅心島”“支部建在漁船上”等一批基層黨建特色品牌,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作用有力發揮。二是鄉村治理多維度優化。以“兩網一線”為主抓手持續創新社會治理。聚焦精細化,織實網格化聯動機制“地網”,破解“公共服務”難題,服務“好人”。在全省率先建成實體化運作“吳中區社會治理聯動中心”,“綜合治理大聯勤”經驗做法獲得中央政法委表揚并在全省推廣。聚焦科技化,織密“天穹計劃”智慧警務“天網”,破解“社會穩定”難題,打擊“壞人”。聚焦多元化,筑牢人民調解進網格“防線”,破解“矛盾化解”難題,幫助“訴求人”。2020年,全區群眾安全感達98.84%,12345滿意率達99.36%,均創歷史新高。三是鄉風文明常態化提升。堅持常態長效,揚起鄉風文明建設“四季風”。全域化推進文明城市創建,通過城鄉聯動,與人居環境同考核,夯實鄉風文明基礎。高標準推動文明村鎮建設,做大做強鄉風文明矩陣,入選全國文明村3個,縣(區)級以上文明鎮、村覆蓋率分別達100%、70%以上。項目化推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強文明實踐所、站、點體系建設,培育鄉村志愿團隊,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探索性推行文明積分管理和文明家庭戶評選,深化農民道德養成,推進鄉村移風易俗,提升基層自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