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坤/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淮安市分行
2021年以來,農發行淮安市分行立足新發展階段,緊緊圍繞地方“十四五”發展規劃,以服務鄉村振興統籌新發展階段支農任務,聚焦地方糧食生產、重大項目以及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11月末,累計投放各類貸款超120億元,貸款規模近400億元,較好地發揮了政策性銀行“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作用。
淮安是江蘇境內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糧食產量常年在90億斤以上,糧食購銷業務體量較大。隨著糧棉油收儲體制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同時受疫情持續、國際糧價波動、市場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影響,糧食市場化收購已成為常態。
與此同時,由于糧食購銷企業自有資金較少、保證能力有限、抗經營風險能力弱,難以籌措足夠資金開展市場化收購,面臨著“貸款難”問題。該行借助在全國率先建立的糧食收購共同擔保基金制度,協調縣區政府及財政部門加大對糧食共同擔保基金的支持力度,著力解決糧食共同擔保基金總量偏少、部分縣區財政出資比例較低等問題,滿足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需要,避免在糧食收購過程中出現“賣糧難”“打白條”等現象。依托糧食收購共同擔保基金制度,該行與糧食主管部門、購銷企業及時完善收購預案,2021年夏收期間投放市場化收購貸款同比增加11.6億元,增量在全省農發行系統排名第一;10月末秋糧收購貸款投放量位居全省農發行系統首位,確保農民糧食有人收、企業糧食銷得出、收購市場秩序平穩。
糧食產業鏈條發展是鞏固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之一,該行結合淮安本地實際,積極配合糧食部門整合經營資源,優化“一縣一企、一企多點”的糧食市場化業務布局,推動糧食購銷企業集團化架構、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經營,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經營效益;同時,該行創新推廣供應鏈融資“三一”模式,將信貸支持觸角向糧食購銷企業的上游和下游延伸,支持糧食購銷企業加強產銷對接,擴大市場化收購份額,五年來該行市場化收購貸款占糧棉油貸款份額增加了43個百分點。
“淮安大米”是有一定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受內外經濟環境整體低迷影響,其相關糧食小微企業經營生產受到多方面沖擊。該行以支持糧食產業鏈產前、產后環節為著力點,與企業加強溝通交流,細致分析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原因,推出了首年優惠50BP的政策,對小微企業實行降低銀行賬戶服務收費、取消部分票據業務收費、降低人民幣轉賬匯款手續費等優惠政策。大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為種業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近2000萬元,幫助企業培育集良種培育、繁育、推廣一體化,從源頭上保證“淮安大米”品質;向后延伸參與糧食加工環節,投放小微企業貸款近1億元,支持糧食小微企業打造“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擴大經營規模,為糧食產業鏈發展增添動能。
近年來,淮安城鎮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在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的同時,淮安推進實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相關規劃政策,不斷優化空間布局。該行與相關主管部門加強聯系,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及時了解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宣傳農發行信貸政策,探索運用“土地+”信貸支持模式,加強項目對接,加快辦貸流程進度,目前已支持13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投入信貸資金近30億元。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食安全新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提升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項抓手。該行圍繞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采取“土地+人居+生態+產業”方式,從融資政策、搭建承貸主體、合理確定收益等方面提出建議,2021年以來投入信貸資金7億元,推動相關縣區項目加快實施,凈增耕地近1.2億畝,帶動7個鄉鎮居民點布局提升、單位土地產出提升、村民收入提升三個“提升”。
“稻蝦共生”是近年來新生的一種綠色生態循環種養方式,蝦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為蝦供餌、遮陰、避害。洪澤區境內水資源豐富,同時有近40萬畝水稻種植面積,具有優越的“稻蝦共生”模式推廣條件。該行緊跟區政府稻蝦綜合種養發展扶持方案,主動對接服務蔣壩鎮、三河鎮稻蝦共生項目,已投入資金1.55億元,用于支持兩鎮在現有農用地的基礎上,實施稻田改造、蝦溝開挖、防逃網等設施建設,形成規模化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該項目完成后,可形成稻蝦綜合種養基地面積近3萬畝,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進一步拓展農業高質量發展空間。
土地提質改良工程,是淮陰區近年來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作出的重要部署。此前,全區中低產土壤占全區土壤總面積的28.7%。該行積極對接服務全區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將支持土地提質改良工程納入全行重點工作。目前,該行已向淮陰區農村農田提質改良項目投入1億元,用于支持丁集鎮、高家堰鎮等11個鄉鎮(街道)改良土地近4.6萬畝。該項目的實施,有利于提升耕地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同時為規模化農業和鄉村振興,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淮安臨水而立,河渠眾多,水網密布,水利資源豐富,水利建設對淮安“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是水利基礎建設的公益性強、投入周期長、收益性弱的特點,使得資金短缺成為地方水利建設的掣肘。該行認真落實上級行推進“長江大保護”行動部署,梳理對接列入國家150項工程清單的重大水利項目和地方重點水利工程,加強項目對接,加快實施投放,2021年以來,已累計投放水利貸款24億元,助力打造江淮水鄉風韻的城市名片。
京杭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存百余處,遍地是歷史。近年來,淮安市加強傳承、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進一步展現大運河文化帶生態發展特色。該行緊抓機遇,積極對接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主動參與相關配套項目的的可行性研究、融資方案設計等前期工作,積極將符合業務領域、支持范圍的重點項目納入項目庫實施動態管理。
洪澤湖農發大市場項目,旨在打造蘇北首個集“洪澤湖水產品批發”“旅游集散樞紐”“城市服務樞紐”“物流配送樞紐”“高速道口經濟樞紐”為一體的全新綜合服務區,是淮安市大運河經濟帶建設規劃中的重點一環。該項目自立項以來,已受到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省農協的高度關注,是該行支持大運河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一環。該行主動對接區政府,積極參與項目落實,目前已投入2000萬元,尚有已批待放金額4.8億元。預計該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貨物吞吐量430萬噸。進一步整合淮安南部片區物流資源,形成淮安南部物流集散中心,逐步發展成為淮安主要農副產品及水產品向南京、上海、蘇南地區運輸集散地,同時能夠帶動改善周邊地區環境臟亂現象,有效改善當地人居環境,打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示范區。
金湖縣域內,水文資源豐富,涉及高郵湖、白馬湖、寶應湖三水環城,孕育祥和豐盈的魚米之鄉,同時也是長江大保護專項行動中實施禁捕退捕的重點區域。該行通過“一企一策”量身為該項目定制融資方案,率先投放一般水利建設貸款2億元,用于支持金湖縣域內寶應湖、高郵湖、白馬湖、老三河周邊區域內“兩船”的整治任務。該項目完成后,預計可實現退捕漁民安置620戶,違法圈圩整治近3.1萬畝,實現湖區船舶清零,漁民上岸的生態修復目標。
白馬湖是淮安市重要的湖泊水體資源,是江蘇省重要的生態保護和涵養區,也是淮安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近年來隨著城市未來空間的拓展、城市功能的轉型,環湖地區的空間發展需求逐漸顯現。該行主動作為,積極對接白馬湖大道工程項目,投入貸款1億元,支持24公里白馬湖旅游公路提高通行標準,進一步提升當地居民出行條件、改善區域路網結構,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
洪澤湖,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輸水干線上最大的調蓄湖泊,洪澤湖的治理也是長江大保護中重要構成。隨著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的深入實施,洪澤湖的水資源調蓄功能將進一步強化,水質保障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該行圍繞洪澤湖治理相關政策要求,積極對接洪澤湖整治項目資金需求,投放近9億元水利建設貸款,支持西順河片區、老子山片區及湖區洪澤湖蓄水范圍線內住家船及餐飲船整治任務。目前,已安置漁民6600余人;圈圩退養11.6萬畝,實施土方及生態修復約1400萬立方米,加固西順河段堤防5.2公里,有效恢復洪澤湖調蓄能力,進一步構建河湖良好生態環境。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該行認真落實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案,聚焦農村人居環境重點領域,積極爭取低成本優惠資金,加大信貸支持力度。2021年以來,已累計投放貸款26億元,多舉措支持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
該行圍繞農村基本住房保障導向,落實省農發行與市政府簽署的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戰略合作協議要求,積極推廣農發行“富民安居貸”信貸產品,在政策支持、機制運轉等方面積極貢獻“農發行智慧”,成為全市農房改善工作的主辦行。
2021年以來,該行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支持鄉村振興放在首位,做好與縣區黨政、相關職能部門、項目承貸企業“三個對接”,配合市有關主管部門完善常態化的農房建設管理制度,支持統籌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一體開發的新型農村社區項目,打造農房改善“升級版”,累計實現投放農房項目貸款近30億元。
洪澤區毗鄰淮安中心城區,是一座新興的湖濱生態旅游新城,但是區水果批發市場等區域還存在垃圾胡亂堆積、污水直排、居民居住環境臟亂差等情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功能的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該行與市、區兩級相關主管部門加強聯系對接,從拆遷補償、安置房建設等方面,協助完善該項目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信貸支持計劃,已投放貸款1.5億元,推動該項目加快實施進度。項目完工后,將形成安置房建設用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可容納居民近1200戶,進一步帶動當地居民就業、提升周邊居住品質,加快當地城市化進程。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整治難度較大,以淮陰區漁溝鎮為例,耕地多為零散農田,農業經濟基礎薄弱,村容村貌雜亂無序,既需要加強統籌規劃,也需要資金保障支撐。為配合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規劃實施,該行以土地綜合利用為著力點,根據信貸產品特點,協助地方相關部門完善融資方案,投放信貸資金3.5億元,新建兩個安置小區,滿足3個村1560戶農戶搬遷居住需求,同時改良土地2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