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國,陸錦鳳,馮詠芳,蘇生平,趙瑩
(1.東臺市綠肴蔬菜研究所,江蘇,224200;2.東臺市蔬菜技術指導站)
“東臺西瓜”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和全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志產品稱號。據統計,東臺西瓜2020年種植面積在2萬hm2以上、產量超100萬t,總產值逾30億元,規模位居江蘇第一、全國前列。近幾年,東臺市農業技術人員與本地瓜農在創建國家級精品西瓜生產示范區過程中,進行大棚西瓜一年三熟(又稱春提早、春連夏、早秋三季栽培)優質精品栽培技術的實踐研究,該模式充分利用塑料大棚早春增溫、保溫和夏秋避雨、防曬等作用為西瓜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條件,實行1株1果和1熟1果優質精品化栽培,運用穴盤輕基育苗、大田直播、水肥一體化等技術來調節西瓜的成熟期,避開西瓜上市高峰期,經濟效益顯著,667 m2總產量和總產值分別在10 000 kg、3.0萬元以上,為東臺市及周邊地區西瓜產業提質增效探索出一條新途徑,現將其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第1茬早春西瓜采用5膜(3層大棚+小拱膜+地膜)覆蓋栽培,1月1日前后播種,2月上旬定植,4月25日至5月5日采收。每667 m2產量可達2 500~3 000 kg,產值15 000元。
第2茬春連夏西瓜采用3膜(雙層大棚+地膜)覆蓋栽培,3月15~18日播種,4月15~20日定植,7月5~10日采收。每667 m2產量4 500~5 000 kg,產值10 000元。
第3茬早秋西瓜采用2膜(1層大棚+地膜)覆蓋栽培,7月15~18日大田直播,9月25日至10月5日采收。667 m2產量3 000~3 500 kg,產值5 000~6 000元。
西瓜忌連作,園址應選擇5 a以上未種過瓜果類且無污染的砂壤土,田地栽培,排灌良好,產地環境質量符合國家綠色標準。定植前10~15 d搭建南北走向大棚,棚長50~80 m,內徑寬6.0~7.5 m,頂高2.2~2.5 m,棚室間距60~80 cm,成“品”字形在田間排布。采用壁厚1.2~2.0 mm、直徑22~32 mm的熱鍍鋅鋼管作大棚支架,用80~100μm厚的EVA無滴膜作棚膜,內外層大棚膜間距20~25 cm,畦面地膜用10μm以上強化耐候白色農膜。為有效防止西瓜發生漬害,四周應開好排水溝,其中棚間墑溝寬40 cm、深35 cm,腰溝(間隔40 m)寬50 cm、深60 cm,田頭溝寬80 cm、深60 cm[1]。
保留利用第1茬瓜的棚室結構(雙大棚+地膜),第3層棚膜收攏至棚頂成一條線并用繩子固定好。
保留利用第1茬瓜棚室最外層棚膜和支架,頂膜兩邊側卷起固定,與裙膜25~30 cm形成通風口,日夜通風。
選擇綜合性狀優、品質佳、耐低溫弱光性強、膨大速度快的早熟中小果型品種。東臺地區[2]中果型品種主要有早佳84-24、蘇蜜518、嘉年華5號,小果型品種主要有農友小蘭、特小鳳等。
選擇中熟性、抗逆性強的中果型紅瓤品種,如全美4K、美都等。
宜選擇中熟、抗逆性強的中果型紅瓤品種[3],如全美4K、美都、蘇蜜518等。
在5膜覆蓋大棚內應用電熱線(100~120 W/m2)及穴盤輕基質育苗,每667 m2備54孔穴盤[4]15~20張,基質20~25 kg。出苗前封閉棚室,白天保持25~30℃、夜晚16~20℃;破心后白天保持22~25℃、夜晚不低于15℃,注意通風控溫降濕,結合苗期病蟲害防治適當補水,適時噴灑75%百菌清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移栽前5~7 d適度降溫煉苗,苗齡30~35 d。
采用雙大棚+簡易小拱棚+地膜4膜覆蓋方式育苗,一般在出苗后撤去小拱膜,苗齡控在28~30 d,苗床其他農事管理和第1茬瓜相同。
第3茬直播前要清潔田園,每穴1粒,穴距35~40 cm,丟種前先開塘破碎土面,深度8~10 cm,落種后蓋土,厚度3~5 cm,輕壓實,不需浸種催芽,防止高地溫傷芽。
定植前10~15 d畦面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40~50 mL化除,并封閉好棚室增溫,每棚室作成2個寬2.5~3.0 m種植畦,畦面高35~40 cm,同時鋪設安裝好滴灌設施。采用爬地式栽培,順滴灌帶定植,株距25~35 cm,每667 m2定植800~1 000株(小果型1 000株,中果型800株),定植后封好定植孔,灌足緩苗水,封閉棚室5~7 d促活棵。
第2茬瓜苗在第1茬瓜采收前10~15 d(4月中旬)套栽于第1茬瓜田種植行內,株距28~30 cm,每667 m2定植1 000株左右,定植孔距當茬西瓜根部10 cm處,利于通風透光。
每667 m2留苗600~700株,株距35~40 cm。
①溫光管理 西瓜營養生長階段保持日溫25~28℃,到了28℃要注意通風,夜間15℃以上,當瓜蔓爬滿畦面時撤去小拱棚(3月上旬);開花結果期保持日溫30~32℃,夜間18~20℃,成熟期夜間最低氣溫不低于15℃,日溫最高不超過32℃進行“涼長”,提高瓜品質。
②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適當追肥,以水調肥。定植前25~30 d,結合整地耕翻每667 m2均勻撤施有機質含量20%以上的商品有機生物菌肥500~600 kg、45%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40~50 kg、64%磷酸二銨15~20 kg、硼肥1 kg、鋅肥1 kg、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kg。棚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白天保持55%~65%,夜間保持70%~85%,采收前7~10 d嚴禁灌水。當幼果雞蛋大時追施1次膨大肥,可每667 m2隨水沖施滴灌[5]高鉀、懸浮型含有微量元素水溶肥料(N+P2O5+K2O≥60%,Fe+Zn+B≥0.21%)3~5 kg。
③整枝、授粉、定果管理 當瓜蔓長到40 cm以上時進行整枝打杈、壓蔓引蔓。通常采用1主2副3蔓整枝法[6],整枝時注意保留雄花,若出現瘋秧,及時壓蔓、去頂端、掐莖等方法來控制,3月10日前后選定主蔓第2、3雌花(小果型品種優選第3雌花,中果型品種優選第2雌花),并做好授粉日期標志。西瓜坐果5~7 d后定果,每株留1果。當瓜長到1 kg以上時用白色塑料瓜墊托住,人工翻瓜3~4次,坐瓜節前保留葉片18~20張,節后保留15張葉片人工打頂。東臺精品優質西瓜堅持人工輔助授粉、人工整蔓,嚴禁使用氯吡脲類及多效唑類藥劑。
④病蟲害防治 早春大棚西瓜病蟲害一般不會發生。在陰雨、寒流大風等災害天氣發生前后,及時清溝理墑,防風防澇,預防5℃以下寒流襲擊,導致黃、白筋瓜等生理性病害發生。
①溫光管理 第1茬瓜采收后,突擊清除前茬藤蔓及殘枝剩葉,便于當茬瓜苗采光通風。坐果前日溫保持25~30℃,夜間保持18~20℃,坐果期間日溫不超過32℃,當夜間氣溫已達15℃以上,可撤去內層大棚膜,大棚晝夜通風。
②肥水管理 以追肥為主,在授粉坐果后(6月初)和幼果碗口大時(6月中旬)各施1次膨大肥,每667 m2沖施滴灌水溶肥4~5 kg。在持續干旱天氣期間,小水勤灌,以水調溫降溫,通風降濕,保持土壤濕度60%~75%。
③整枝、授粉、定果管理 整枝壓蔓前期勤、中后期輕。采用1主2副3蔓整枝法,選定主蔓第3、4雌花人工授粉坐果,每株選留1果,留瓜節前功能葉片數在25張左右,留瓜節后保留15張功能葉打頂。
④病蟲害防治 春連夏大棚西瓜整個生育期以病害發生較重,時有蚜蟲零星發生為害,病害主要有西瓜蔓枯病、炭疽病。防治以預防、治早為原則。蚜蟲選用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8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在棚內懸掛30 cm×20 cm規格的黃板誘殺蚜蟲和煙粉虱等趨色性害蟲,板面底部高于畦面20~30 cm,每667 m2放置30~40塊;西瓜蔓枯病、炭疽病,可選用29%硝苯·醚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時嚴格控制用量、次數和安全間隔期,收獲前10~15 d停止用藥。另外,在發生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期間,要加固棚室、清溝理墑防漬。
①溫光管理 早秋西瓜在生長前期主要是保持大棚日夜通風降溫,適時適量灌水調溫,日溫最高不超過35℃,在坐果成熟期(9月上旬)適時閉棚保溫,保持日溫30~32℃,夜溫18℃以上(夜溫過低易裂果)。
②肥水管理 整個生長期掌握“前促中控后補”原則,播前1~2 d灌足水,全苗后保持土壤濕度60%~75%,當瓜苗5葉1心時(8月上旬)重施1次出蔓肥,每667 m2滴灌水肥4 kg+54%硝基復合水溶肥10 kg(N-P2O5-K2O=18-18-18),在授粉坐果后和幼果碗口大時各施1次膨大肥,每667 m2滴灌水溶肥2~3 kg。
③整枝、授粉、定果管理 可參照第2茬春連夏管理技術。

④病蟲害防治 第3茬瓜生長期間以蟲害發生為主,主要有蚜蟲、煙粉虱、紅蜘蛛、瓜絹螟。防控以治小、治早為原則。蚜蟲、煙粉虱選用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8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在棚內懸掛黃板誘殺;紅蜘蛛、瓜絹螟在拔去為害株、摘除蟲卵葉的措施下可選用5%唑螨酯懸浮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
東臺地區早春大棚西瓜小果型品種在授粉后40 d以上成熟,中果型在授粉后45 d以上成熟,熟度嚴控在95%以上才采摘,保留長5 cm以上果柄,以防傷口感染。
春連夏西瓜在授粉后38 d以上成熟。
早秋西瓜在授粉后42 d以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