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梅,馮 瑩,孫 旭,王培培,李 娜,栗興超
顴骨骨折屬于頜面外科常見的骨折類型,近年發病率不斷升高[1]。面部發生骨折后,不但會出現張口受限、面部不對稱等癥狀,還會引起進食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由于面部形態及解剖特點具有不規則性,術前需要評估骨折部位、數量等以確保手術效果[2]。傳統手術常借助經驗性判斷,造成鈦板與骨折部位不匹配,需要進行反復塑形,導致手術時間延長,手術復位準確性欠佳,無法達到滿意的預期效果。近年來,錐形束CT三維成像技術與3D打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骨折復位和內固定治療中[3],其優點在于能夠為患者定制合適的鈦板,對手術過程進行準確的模擬,降低手術難度和復雜性,使鈦板與骨折斷端骨面的匹配度達到最高。本研究分析3D打印技術個性化鈦板在顴骨骨折復位固定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顴骨骨折120例。納入標準:完善各項相關檢查,確診為顴骨骨折;均為非陳舊性骨折,具備手術指征,均接受復位固定手術治療;存在張口受限、面部不對稱等表現;屬于單發骨折,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及開放性骨折;治療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肺、腎臟功能障礙及血液循環障礙者;對本研究所涉及的手術方式存在禁忌證者;精神異常,語言表達不清者;存在顴骨骨折手術治療史者;存在其他特殊用藥史,可能會對植入成功率造成影響的患者。所有手術操作均由同一名副主任醫師完成。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20例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研究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24~74(48.6±2.1)歲;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4~76(48.8±2.3)歲。兩組受傷至手術時間<24 h,受傷原因均為交通事故。兩組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管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9011),患者或其家屬對本研究均悉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入院后均完善術前常規檢查,收集臨床資料,檢查患者的牙齒有無松動現象,有無系統性病變、口鼻腔有無損傷等,并完成血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等檢查。
1.2.1研究組給予3D打印個性化鈦板進行復位內固定治療:①個性化鈦板的設計與制作:術前對患者進行錐形束CT(Kava,Biberach,德國)掃描得出的數據以DICOM格式導入到電腦中[4-5],通過Mimics Research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并存儲為".stl"文件,將重建好的三維模型輸入Geomagic軟件(Geomagic,NC,美國)進行顴骨顴弓的虛擬重建;然后根據骨折記錄數據并結合顴骨顴弓的虛擬重建形態,明確復位、固定位置,進行個性化鈦板的設計[6-7];最后將設計好的個性化鈦板模型傳入3D打印機,以醫用級鈦合金粉末為原材料制備個性化鈦板。檢查終產品,經高溫高壓滅菌后備用。②手術過程:全麻下進行手術,切口入路根據患者的骨折類型、部位進行選擇,充分暴露骨折斷端,清理、沖洗,根據骨折斷端情況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調整,然后在骨面打孔,角度宜垂直于骨面,將3D打印個性化鈦板垂直于骨折線放置后固定,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逐層嚴密縫合,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 d。
1.2.2對照組采用錐形束CT明確骨折部位后行鈦板內固定治療:全麻手術下暴露骨折斷端,進行復位調整后垂直于骨面打孔,根據骨面曲度對鈦板進行彎折,直至與骨面貼合鈦釘固定,用生理鹽水沖洗,逐層嚴密縫合。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 d。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指標: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總住院時間。
1.3.2臨床效果:依據術后6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預后隨訪進行總體療效分級。優:面部外形恢復,兩側對稱,能夠達到正常開口度,咬合關系正常,未出現感染及其他并發癥;良:面部稍見凹陷,兩側基本對稱,開口可達二指,咬合關系基本正常,出現術后感染但治療后好轉;差:面部左右不對稱,開口度達到一指,咬合關系差,出現術后感染。
1.3.3治療效果滿意度: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應用我院自擬滿意度調查量表調查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語言、咀嚼、外貌三項內容,調查人員對患者就調查量表進行細致解釋,并予指導,讓患者依據自身狀況填寫,120份問卷全部回收,回收率100%。總分10分,10分為非常滿意,6~9分為一般,1~5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3.4術后并發癥:觀察兩組創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8]、鈦板外漏發生情況。

2.1臨床指標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顴骨骨折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2.2臨床療效 研究組術后6個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顴骨骨折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手術治療滿意度 研究組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顴骨骨折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例(%)]
2.4術后并發癥 研究組術后6個月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顴骨骨折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顴骨骨折后往往會出現面部畸形、張口受限等,影響面部外觀的同時還對患者的咀嚼與語言功能造成影響[9-10]。由于顴骨形態不規則,存在術中難以暴露的部位,所以傳統手術在進行復位、內固定時要依據骨面形態及時對鈦板進行塑形[11],但是存在塑形難度大、時間長、與骨面貼合程度差等問題,而且易造成術后并發癥。3D打印技術作為新興的增材制造技術,又被稱作快速成形技術,主要以計算機三維數據為基礎,應用黏合材料多層次打印物體構造,其原理是通過分層、疊加的方式增加材料,生成實體[12-13]。3D打印技術能打印出任意復雜形狀的3D實體,可有效降低復雜產品的加工難度,利于生產效率的提升,可發揮傳統工藝不能相比的優勢[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及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分析原因:頜面外科手術中引進3D打印技術,能依據骨面形態制作個性化鈦板,避免術中對固定材料的反復彎制,減少了術中組織暴露時間,進而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實現術中精準復位、固定[16]。相關文獻報道,傳統術前預測僅能通過影像資料,經醫生經驗性判斷,不能準確的確定骨折部位、數量、移位狀況,模擬手術也只能靠想象[17-18]。而3D打印輔助模型實現了二維結構向三維實體的轉換,對手術過程進行準確的模擬,提升術前預測的精準度。醫生依據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設計手術實施方案,能夠為患者定制合適的鈦板,降低手術的難度和復雜性,使植入鈦板與骨折斷端骨面更加貼合,有利于加快骨折愈合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3D打印技術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臨床指標水平的積極作用。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其原因為3D打印個性化鈦板技術使手術設計更趨完善,不僅有利于咬合能力及面部形態的恢復,還能縮短手術時間,具有損傷小、安全性高的優勢,手術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時滿足面部美觀需求,利于患者恢復自信和提高對臨床治療效果的滿意度[19-2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3D打印個性化鈦板確保了手術的精確度,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確保了手術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借助3D打印個性化鈦板技術實施顴骨骨折復位固定手術,精確度高,術前制備個性化鈦板,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總住院時間,同時提高患者滿意度及治療效果,并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