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超,劉艷如,張婧環,王曉雷
動脈粥樣硬化是篩查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頸動脈斑塊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因其通過高頻超聲的易檢出性,成為全身大血管檢查的首選指標。近年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健康體檢也成為普通人群疾病篩查的重要途徑,因頸動脈超聲檢查是常規體檢項目,并且通常用來評估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1],故而頸動脈斑塊的檢測在健康體檢中重要且必要[2]。本研究對2020年某鐵路公司職工在我院的健康體檢數據進行分析,探討頸動脈斑塊的檢出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以期通過對頸動脈的規范檢查,盡早發現頸動脈斑塊,指導健康人群盡早預防和干預,有效降低遠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12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健康體檢并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的北方某鐵路公司職工9391例,男7863例(83.7%),女1528例(16.3%),年齡19~76歲,平均37.6歲。納入標準:能夠順利溝通及理解本次研究,均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項目測量:血壓由我體檢中心專業醫護人員采用臺式電子血壓計規范測量參檢者靜息坐位血壓,記錄收縮壓及舒張壓;身高、體重由我體檢中心醫護人員讀取全自動身高體重儀測量數值并記錄,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1.2.2實驗室檢查:空腹8~12 h采靜脈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水平。
1.2.3頸動脈彩超:參檢者采取仰臥位,應用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12 MHz,于雙側頸總動脈主干及分叉部、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起始段,沿血管長軸進行測量,并記錄內中膜厚度(IMT)及管腔內徑,檢查有無斑塊以及斑塊大小、個數、位置和性質等。根據2008年美國心臟超聲學會發布的關于頸動脈斑塊定義專家共識,頸動脈局部IMT>周圍血管IMT 50%,或IMT>1.5 mm為斑塊的診斷標準[3-4]。不考慮頸動脈斑塊的大小及個數,按照頸動脈斑塊的有無將參檢者分為斑塊組和對照組。

2.1參檢者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 本研究共檢出頸動脈斑塊1719例,總檢出率為18.3%,其中男1577例(20.1%),女142例(9.3%)。男性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頸動脈斑塊與臨床特征的關系 2組H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斑塊組年齡、BMI、收縮壓、舒張壓、FPG、TG、TC、LDL-C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將斑塊組和對照組按年齡分為<30、30~40、40~50、≥50歲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分別為1.5%(27/1795)、6.7%(291/4348)、31.6%(613/1942)、60.3%(788/1306)。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是否檢出頸動脈斑塊2組臨床特征比較
2.3頸動脈斑塊危險因素分析 以是否存在頸動脈斑塊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收縮壓、舒張壓、FPG、血清TC、TG、HDL-C、LDL-C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見表2。除HDL-C外,性別、年齡、收縮壓、舒張壓、FPG、血清TC、TG、LDL-C均為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P<0.05,P<0.01)。見表3。

表2 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表

表3 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有研究報道,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呈持續增長態勢[5],加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早期篩查和早期診斷成為提高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關鍵,早期干預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相關危害。
選取彩超篩查頸動脈斑塊作為提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首選指標有以下幾個優勢:①頸動脈是顱腦血供的主要來源,況且頸動脈斑塊本身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局部表現,因此與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能夠充分客觀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②頸動脈解剖位置表淺,走行平直,測量簡便可靠;③頸動脈彩超為無創性檢查,對超聲儀器無特殊要求,超聲醫生易掌握,現已列為健康體檢的常規項目,能夠大規模展開篩查。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已建議在無癥狀的成人進行心腦血管疾病篩查時行頸動脈超聲檢查[6],中國亦已出臺了多項健康體檢人群頸動脈超聲檢查相關共識和規范,建議正常人群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以篩查心腦血管疾病[7-8],所以頸動脈超聲是一種簡單、無創、安全的早期篩查工具。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齡作為頸動脈斑塊不可干預因素,均與頸動脈斑塊的發生有密切關系。男性頸動脈斑塊檢出率高于女性,男∶女為2.16∶1。分析原因:雌激素可以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對心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9-10],另外男性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均可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相較于女性心血管意外的風險大幅增加。本研究將所有的參檢者按年齡分組,<30歲組檢出率為1.5%,30~40歲組檢出率為6.7%,40~50歲組檢出率為31.6%,≥50歲組檢出率為60.3%,受檢者檢出頸動脈斑塊的最低年齡僅為23歲,提示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有年輕化的趨勢,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明顯升高。
BMI能夠真實反映個體的肥胖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BMI與頸動脈斑塊的發生關系密切。高血壓能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收縮壓或舒張壓持續升高能夠降低血管壁彈性,加大血管壁硬度,使血管壁順應性下降,更容易造成血管壁的內皮細胞損傷,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11]。本研究結果顯示,斑塊組收縮壓及舒張壓高于對照組,提示長期持續的高血壓可以加速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國內外也有研究報道,除年齡、性別、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外,血脂異常、糖尿病等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高水平TG、TC會增加血管內血流的黏稠度,使血液流速變慢,持續刺激加速原位血栓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而血糖增高、胰島素分泌障礙會加速血管內脂質的沉積,降低血管內脂質的清除效率,并且高血糖會形成超氧化物,加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進一步加重動脈粥樣硬化[12-15]。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齡、收縮壓、舒張壓、FPG、血清TC、TG、LDL-C為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其中性別、年齡為不可干預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斑塊組與對照組HDC-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提示,血清HDL-C水平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呈負相關關系,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抵抗作用[16],HDL-C可促進膽固醇的代謝,可視作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因子[17-18],但HDL-C水平與地域、性別分布有關,所以本研究未得出陽性結果,需做Pearson相關性分析進一步分析HDL-C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提示,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慢性的過程,既受性別、年齡的影響,又是收縮壓、舒張壓、血清TG、TC、LDL-C、FPG等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綜上所述,頸動脈彩超是健康體檢中十分有效和必要的檢查項目,利用頸動脈彩超可以早期篩查發現頸動脈斑塊,從而進行早期評估、預防及干預,及時有效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19]。對于篩查出已有頸動脈斑塊的體檢人員,應當針對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高危因素做到以下幾點:①及時進行健康教育,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改善飲食結構;②定期健康體檢,針對高危因素進行長期監測,必要時行進一步的全身檢查;③針對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高危因素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如控制體質量、低鹽低脂飲食,減少蛋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必要時行藥物干預,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