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俊,吳海榮
(1.無錫市中醫醫院,江蘇 無錫 214071;2.無錫市龍砂醫學流派研究院,江蘇 無錫 214071)
呼吸道感染疾病為急診常見病、多發病,無錫市中醫醫院急診內科每年收治病人中半數以上為呼吸道感染患者,其發病呈明顯季節性特點,屬中醫外感病范疇。中醫對外感病有獨特認識,近代溫病醫學家蒲輔周提出,一切外感病,稱時病,也稱作六氣為病,診治外感病需掌握氣候上的變化,此變化與六氣即風、火、暑、濕、燥、寒的運轉相應,治療急性病,需掌握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因此,本課題通過統計2017-2019年六氣不同時段,無錫市中醫醫院急診呼吸道感染病例數據,將其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理論值進行關聯性分析,探討急診呼吸道疾病與運氣變化的關系,分析急診呼吸道感染患病率的時間規律,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對2017年1月20日-2020年1月20日在無錫市中醫醫院急診科就診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①參照《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②《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8版)。根據無錫市中醫醫院急診電子病歷,納入病例均明確符合中醫感冒病、咳嗽病;西醫呼吸道感染疾病診斷,病例主訴及現病史符合呼吸道感染癥狀。
排除病例信息記錄不完善者、中醫診斷與西醫診斷未符合者、病案癥狀不典型者、急性傳染性疾病者(如SARS等)。
將無錫中醫醫院急診患者就診日期換算成干支紀年,選取丁酉年大寒日(即2017年1月20日)至庚子年大寒日(即2020年1月20日)間,符合呼吸道感染診斷范疇的急診病例共計24 720例,按照六氣各段起止時間歸類(即從各年大寒節氣到春分為初之氣,從春分到小滿為二之氣,從小滿到大暑為三之氣,從大暑到秋分為四之氣,從秋分到小雪為五之氣,從小雪到大寒節氣為六之氣),統計不同運氣條件下急診呼吸道感染病例患病率,分析其六氣差異性。
對《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外感溫病理論分布(見表1)賦值,設無溫病發生時段為基準,賦值為1;溫病易發時段賦值為2,比較急診呼吸道感染患病率與理論賦值的相關性。

表1 《六元正紀大論》六氣病論述
從2017-2019年呼吸道感染患病率六氣分布(見表2)可見,各年呼吸道感染患者人數,以戊戌年在3年中最高,為9 201例。各年六氣時段中,丁酉年六之氣客氣少陰君火時患病率全年最高,戊戌年一之氣客氣少陽相火時患病率全年最高,己亥年一之氣客氣陽明燥金時發病率全年最高(見圖1)。將患者數隨六氣時間的變化作散點圖,患者數呈周期性振蕩增減(見圖2)。

表2 2017-2019年六氣時間段呼吸道感染病例數

圖1 2017-2019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數3年比較

圖2 2017-2019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數散點圖
《六元正紀大論》歸納六氣發病規律言:“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數之可數者”,指出子午之年五之氣,丑未之年二之氣,寅申之年一之氣,卯酉之年六之氣、戊戌之年一之氣、己亥之年六之氣等為溫病易發時令(見表2)。《證治準繩·傷寒卷一·四時傷寒不同》[1]將此歸納為“冬溫應常紀者有三歲,少陰司天之政五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厥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皆病冬溫……春溫應常紀者有四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太陰司天之政二之氣,皆病溫,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表3中急診呼吸道病例數據,除2019己亥年與此理論論述有所出入外,其他時段病例分布特點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論相符。
為進一步驗證2017-2019年呼吸道感染患病率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外感溫病分布理論的相關性,將呼吸道感染患者數與臨床賦值進行比較,由于此為定性數值,非正態分布,因而應用SPSS 21.0軟件對兩數列(見表3)進行Spearman雙變量分析,結果顯示兩者相關系數為0.503,在置信度(雙側)為 0.05 時(即按照P<0.05),相關性顯著(見表4)。

表3 理論賦值與病例對照

表4 相關系數分析
《中醫大辭典》[2]中的“外感”指:“感受六淫、疫癘之氣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體皮毛肌膚,或從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熱或上呼吸道癥狀,故稱。”可見,外感病,初多表現為呼吸道感染癥狀。
外感病歷來是中醫研究的重點,中醫經典名著《傷寒論》《溫病條辨》等皆是基于對外感病的診療,其理法方藥至今仍常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疾病,乃至在呼吸道疫病,如SARS、新冠肺炎等病的治療中亦療效顯著。
由于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3],外感病曾有“傷寒”“溫病”等多種名稱[4],但終究離不開“氣”的范疇,《黃帝內經》認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為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六淫即是六氣的異常變化,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故《時病論》作者雷豐指出,辨治外感病須根據季節時令,結合病證特點,方能絲絲入扣,“是為時醫必識時令,因時令而治時病,治時病而用時方,且防其何時而變,決其何時而解,隨時斟酌,此豐時病一書所由作也”[5],突出一個“時”字。
歷代醫家對待外感病皆重視六氣的氣化,更從六氣尋找外感病的本質。顧植山教授認為,不同時期內傷寒溫病理論的交錯發展,正是由五運六氣影響下的疾病譜系變化造成[6]。
現代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外感病的時令特點,如許冬等[7]研究發現,在節氣當日死于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明顯高于死于惡性腫瘤的患者,春季和夏季肺部感染的死亡人數較高,在肺部感染的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不應忽視相應的節氣變化對機體陰陽平衡產生的影響。陸佳等[8]對2014年急診留觀患者發病規律與五運六氣關系的研究發現,隨著六氣推移,發熱病與風邪病發病變化具有顯著性差異。
雖古籍及前人研究皆認為外感病有明顯的時間規律,但目前對于外感病隨六氣變化模式尚缺乏直觀數據支持,部分研究僅從文字描述角度提出臨床數據符合理論論述,不利于深入探究其原理且指導臨床實踐。故本研究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外感溫病分布理論描述初步定性賦值,與2017-2019年不同六氣時段無錫市中醫醫院急診呼吸道感染病例數據進行比較,借此以統計分析中醫運氣理論與臨床病例間的相關性。
結果發現,2017-2019年無錫市中醫醫院急診呼吸道感染病例數分布呈現明顯的六氣時令特點,其中丁酉年六之氣客氣少陰君火時,戊戌年一之氣客氣少陽相火時,己亥年一之氣客氣陽明燥金時為各年患者數最多時段,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所描述的六氣外感溫病高發時段基本相符,經Spearman雙變量分析顯示臨床數據與理論賦值存在相關性,說明外感疾病存在明顯六氣分布差異,且基本符合《內經》理論論述。
本課題數據中也觀察到運氣理論與實際患病率不完全一致的地方,2019年的呼吸道感染數據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六氣外感溫病高發時段描述存在差異,此差異屬置信區間外的特例,亦或是運氣規律中仍存在未發掘的理論內涵,仍待進一步研究。由于本課題受限于資料的局限性,需后期繼續收集不同地區、時間及人種樣本。
通過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的理論描述定性賦值,分析急診呼吸道疾病患病率與六氣外感溫病理論分布的關聯性,為探討中醫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指導意義,總結外感疾病隨運氣變化的不同分布特點提供了思路,也為更好地發揮中醫在急診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治療作用,運用中醫藥進行六氣分時防治提供了依據,有利于建立外感病發病模型,并根據運氣特點建立相應的診療干預方案,值得臨床醫護工作者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