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胡華蓉
(江蘇省濱??h漁業生產服務站,江蘇濱海 224500)
動物對環境中異常的、不良的脅迫因子,可以引起非特異性、生理性反應的適應變化,稱為應激。魚類運輸過程中應激的誘發因素較多,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預防,以避免魚類死亡。
在活魚運輸中,魚類產生應激反應的誘發因素較多,如低氧脅迫、氨氮脅迫、振動脅迫、溫度脅迫等,這些因素會導致魚類出現各種癥狀,如竄游、翻轉、痙攣、出血等。如不能及時消除不良因子,常在短期內造成魚類大量死亡。
水中溶氧解量是魚類生存的基礎,當水中溶解氧質量濃度低于2mg/L時,魚類即處于低氧狀態。低氧脅迫導致魚類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反應,如紅細胞數量增加、代謝率降低等。通常對魚類來說,水中溶解氧為4mg/L以上能保持正常生長,低于2mg/L時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現象,熊向英等對鯔幼魚低氧脅迫后的狀態進行了研究,表明缺氧較嚴重組魚體的各項指標及酶活性均顯著低于其他組別[1]。低氧脅迫使魚類糖、脂肪、蛋白質等物質能量代謝發生顯著變化,物質能量代謝轉變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物質及代謝產物,會使魚肉澤、嫩度下降,口味降低。
水中氨氮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氨(NH3),又叫非離子氨,脂溶性,對水生動物有毒。另一種是銨(NH4+),又叫離子銨,對水生動物無毒。當氨(NH3)通過鰓進入水生動物體內時,會直接增加水生動物氨氮排泄的負擔,氨氮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血液pH值隨之相應上升,水生動物體內多種酶活性受到抑制,血液的輸氧能力降低,鰓表皮組織受損,導致氧氣和廢物交換不暢而窒息。氨氮過高會增加鰓的通透性,損害鰓的離子交換功能,使水生生物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增加其對疾病的易感性,常常會發生細菌性疾病,如爛鰓、肝膽綜合征、敗血癥等,而且難以控制,給養殖造成很大損失。水生動物表現為亢奮,在水中喪失平衡,抽搐,嚴重者甚至死亡。
丁煒東、曹麗萍等以翹嘴鱖幼魚為實驗魚,研究氨氮脅迫對其鰓和消化道相關酶活力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氨氮脅迫下翹嘴鱖幼魚處于應激狀態并引起Na+/K+-ATP酶、呼吸代謝酶和消化道酶活力水平顯著變化,其中Na+/K+-ATP酶活力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先升高再降低;呼吸代謝酶活力呈升高趨勢,消化道淀粉酶(AMS)呈降低-升高趨勢,胃蛋白酶和脂肪酶(LPS)呈升高-降低趨勢。綜合看,氨氮脅迫會導致翹嘴鱖幼魚呼吸代謝功能下降、功能受損,機體誘導消化酶與無氧代謝酶活力升高為機體抗應激反應提供能量[2]。
運輸過程中因各種不可控因素而造成的顛簸和水體振動會引發魚類的應激反應。魚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對于外界異常刺激通常會產生隱藏或逃避反應,這種反應常表現為采取突然的、速度很快的“猛沖行為”或“下潛行為”,背離刺激源向水域的水平或垂直方向逃避或隱藏。池塘中的拉網行為引起水體振動,常導致魚對網具的激烈沖撞而形成魚體損傷,繼而引發魚類疾病。這種逃避的距離通常在幾米或十幾米的范圍,時間也比較短,異常刺激源消失后,一般都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3]。拉網時間過長,運輸過程中持續的顛簸,常造成魚類持續的應激反應,對魚類的成活率會有較大影響。
魚是變溫動物,每種魚都有適宜生存的溫度。水溫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因子,對魚類的生長、發育、繁殖等,都有重要影響。當水環境溫度低于魚類的生長適溫時,魚體內代謝酶活性降低,有關激素分泌減少,導致魚體代謝變慢,生長速度減緩、死亡率上升。魚類對高溫的耐受能力更差,溫度升高易導致魚體內各種酶失去活性,魚類因代謝失衡而死亡。魚類運輸過程中面臨的低氧、氨氮、振動等脅迫造成魚類應激反應增多,呼吸和代謝速率加快,加之運輸空間的局促,常引起水溫不同程度上升,水溫上升造成的溫度脅迫進一步加劇了不利后果的產生。
拉網前苦參末1.5g/m3全池潑灑,可減輕魚類應激反應,預防拉網所致縱躍擦傷。
活魚在拉網后上水車前置于塘中暫養0.5hrs~2hrs,減緩各類脅迫因子的變化幅度。實踐中,未經暫養的魚在運輸到達新塘后常在20d內發生大量死亡。
運輸全程在水箱中開啟增氧機,并可在1m3水體添加Vc0.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