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富,呂偉清,朱云海,陸 靜
(1.桐鄉市大麻海北圩水產專業合作社,浙江嘉興 314514;2.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桐鄉農業科學研究所,浙江嘉興 314500)
為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 號 )文件精神,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耕地非糧化整治工作,整治范圍主要為種植苗木、花卉、水果等多年生經濟作物和挖塘養殖水產等。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必須全力保障,同時大食物觀是大農業觀的一部分,不僅包括傳統意義的糧食,還包括肉蛋、蔬菜、水果、水產等農產品。在對水產養殖塘非糧化整治過程中,如何適當保留原有水產養殖設施,統籌糧食安全和水產養殖空間,盡可能提高整治后的綜合效益,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下面就保障糧食安全形勢下開展陸基圓桶養殖和稻蝦綜合種養模式進行探討分析,供大家參考。
以原池塘面積100畝為例,陸基圓桶養殖模式建設參照韓書煜等(2021)[1]報道的模式。
原有池塘100畝,進行非糧化整治復耕80畝;水產養殖面積10畝,整體建設連棟大棚,配套內、外遮陽和濕簾風機降溫系統,提高春秋季養殖水溫和攝食率,控制夏季溫度。棚內建帆布(或玻璃鋼、PP塑料等)圓桶養殖池100個,平均每畝10個,單個養殖池直徑6m、高1.2m、面積28.26m2,配套進排水系統、微孔曝氣增氧系統和供電設施;建設進水凈化池和尾水蓄水池各5畝。
復耕后稻田冬春季種植一季小麥,夏秋季種植一季晚稻;圓桶水池養殖大口黑鱸等適應品種,4月~5月,養殖池蓄水1m,每1m3水體放養經馴化的大規格魚苗60尾~80尾,全程投喂配合飼料,養殖至11月陸續起捕銷售,次年3月底前銷售完畢并清池;水稻種植期間,養殖尾水直接排入稻田作為有機肥使用,春秋季或水稻擱田期間,將養殖尾水排入蓄水池收集囤放,待時間適宜時再排入稻田。
小麥、水稻種植平均畝產900kg,畝效益300元,總效益2.4萬元;鱸魚養殖平均每1m3水體產量以30kg計算,每個養殖池產847.8kg,每畝10個池產8478kg,每1kg魚凈收益以4元計算,每個池效益3390元,每畝效益3.39萬元,總效益33.9萬元。糧魚合計總效益36.3萬元,平均畝效益3630元。同時以每3d全池換水一次計算,全年可減少尾水排放34萬t;平均每畝稻田可節約化肥15kg,共計可少施化肥1.2t。詳見表1。

表1 陸基圓桶養殖配套糧食生產模式產量、效益測算(總面積100畝)
以原池塘面積100畝為例:
原有池塘100畝,保留池塘30畝,進行非糧化整治復耕70畝,復耕后的稻田除達到水稻種植要求外,以10畝~15畝為一區塊,加高四周田埂至80cm。
青蝦是我國主要淡水養殖蝦類,適合稻田和池塘養殖[2]。30畝池塘進行青蝦養殖,5月~6月青蝦育苗,7月每畝放養蝦苗6萬尾,至11月開始地籠捕大留小,商品蝦上市銷售,小蝦作蝦苗備用;稻田區域進行稻蝦輪作,6月初播種晚稻,11月水稻收割后,加水至70cm,從11月至次年2月,平均每畝放養體長3cm~4cm蝦苗10kg~12kg,至4月下旬開始陸續起捕,至5月底捕撈結束。
30畝青蝦養殖區畝產商品蝦35kg,畝效益2100元,總效益6.3萬元;畝產小蝦25kg,作為蝦苗不計算產出。70畝稻蝦輪作區畝產稻谷600kg,畝效益200元,畝產青蝦25kg,畝效益1500元,總效益11.9萬元。糧蝦合計總效益18.2萬元,平均畝效益1820元。詳見表2。

表2 青蝦池塘專養配套稻蝦輪作模式產量、效益測算(總面積100畝)
陸基圓桶養殖、青蝦池塘專養、稻蝦輪作在現有漁業生產中單獨均為主推模式,成熟可行。“陸基圓桶養殖配套糧食生產模式”實現了水產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并減少化肥使用量,達到農業生產環境影響的最小化;“青蝦池塘專養配套稻蝦輪作模式”有效解決了稻蝦輪作蝦苗來源,實現區域生產苗種內循環。利用冬閑田養殖青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了收入[3]。兩種模式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能穩定漁業產業、保障農民增收,前者投入成本、管理要求高,產出、效益也較高,后者投入成本、管理要求低,產出、效益相對較低。綜上所述,兩種模式均為當前保障糧食安全形勢下可行的糧漁配套生態模式,值得因地制宜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