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昭瀚
(南京大學 工程管理學院,南京 210093)
《系統管理學報》早期是1992年5月創刊的《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6年更名為《系統管理學報》,并改為雙月刊,至今已經走過了30年歷程。總結和回顧《系統管理學報》這30年,其中鐫刻著我國老一輩著名系統工程學家王浣塵教授及此后一批優秀中青年系統工程學者的辛勞。學報主編陳宏民教授在紀念本刊創辦二十周年成就時所說的“艱辛的輝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無論是早期的《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還是現今的《系統管理學報》,“系統”一直是該刊學術思想的內核,有其深刻的蘊意。
“系統性”是一切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屬性。這樣,“系統管理”就是以“系統性”為思維原則的“系統性管理”,它的核心原則在于依據系統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來認識、分析和解決生產造物的管理問題。在把生產造物視為一個完整系統的思維下,通過系統的要素分析、關聯分析、功能分析和組織行為分析,從整體上規劃、設計、組織生產造物實踐;在具體技術層面,采用明確目標、嚴格分析、注重定量化和程序化進行生產造物活動的規劃、設計與現場活動協調,以實現生產造物整體目標優良的綜合效果。概括地說,系統性管理就是堅持和保證管理活動和過程的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相統一的管理模式。
這一核心原則十分重要,它告訴我們,系統與管理基本屬性的同一性揭示了系統與管理之間本就存在的相互融通的學理性。它不僅可以在管理實踐中提供一般的系統性規劃、配置和組織管理活動原則,而且隨著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自身的發展,還可以與時俱進地不斷拓展出新的以系統為“根”的學術主張與知識變革。當前漸成熱潮的復雜系統管理就是一個示例,這就是為什么《系統管理學報》30年能夠篤步前行,取得“艱辛的輝煌”的基本原因,也是《系統管理學報》在今后發展的道路上能夠不斷涌現出持久張力的重要原因。
任何管理理論形態都屬于主觀的存在,它來自于人類管理思維對于管理活動與現象世界原因解釋的主觀構造。在一般意義上,管理理論是人們在管理實踐活動與思維活動中,依據一定的哲學思維建立起來的系統化與邏輯化知識體系。
管理理論之所以要以哲學思維為依據,是因為任何管理領域的理論研究都要有其邏輯起點,都需要在認識論與方法論層面,即在哲學思維層面確立對該領域問題本質屬性的認知。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般不能僅在該領域之內、該領域局部范圍內或者該領域具體技術和方法層面內實現,而要在與該領域有著緊密關聯的更高層次、更大尺度、更多維度上進行探索,并在哲學思維層次上,明確該領域問題的本質屬性與學術研究的基本范式。另外,哲學思維要求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一,只有確立了哲學思維才能明確該領域理論研究的方法論與方法體系。
這說明,哲學思維的辯證性、批判性以及強調實踐第一的基本原則為我們不斷開展管理理論創新研究提供了一種正確的思維范式。
在包括社會、經濟、科技與工程等人類廣闊的管理實踐領域,不論出現過怎樣的曲折,但總體上是一直向前發展和進步的。一方面,管理活動與問題越來越復雜,需要不斷以新的管理哲學思維引導人們的管理實踐;另一方面,管理哲學思維的進步對人類管理能力的與時俱進也產生了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具體地說,當今管理哲學思維尤其強調以下幾點:
(1) 復雜性。當前幾乎所有管理活動、現象與問題,無論在領域、方向和類型上進行怎樣的細分,我們都可以在“復雜性”意義上凝煉、抽象它們本質屬性的同一性、普適性與規律性,并從復雜性這個“根”上揭示管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規律。
(2) 變革性。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管理學學術發展道路中出現了需要做出重要戰略性選擇的“轉折點”,要求我們在轉折點上辨識與確定管理學術發展道路的新的前進方向。完成這一歷史重任的最重要任務是要強化我們對重大科學問題的意識,提高發現問題理論價值的能力。
(3) 統領性。一般來說,管理活動與過程是人們依據“設計的知識”來實現的,由此可知,管理理論不僅直接為人類的管理實踐提供認知引導與方法支持,更為管理主體傳遞思維的力量與行為規則。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統領性能夠引導人們用好現成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還可在條件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引導人們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正確的哲學思維是實現這兩點的的指引和基本保障。
總起來說,“復雜性”最具管理實踐活動的客觀現實性,是當今最有理論價值的現實問題屬性的概括[1]。具有復雜性屬性的問題既有著作為管理理論研究以問題為導向的基本品質,又鮮明顯示了當今復雜性的時代特征,因此,在所有的管理科學問題中,復雜性最能夠表現出問題的現實價值。積極關注和應對“復雜性問題”將使我們能夠站在哲學思維的高度,獲取管理哲學思想的力量,可以在管理科學研究中捕捉到更具理論價值的問題,提高看透問題本質屬性的能力。在人類面臨著深刻的時代性社會變革的今天,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引發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與管理范式的轉移,這是最現實的形成管理復雜性特質的普適性淵源。
面對管理復雜性特質問題的挑戰,我們需要仔細而深刻地進行思考:
(1) 必須正視由時代性派生出的現實的復雜性管理新形態及其內涵,需要確立適應性的管理新思維。
(2) 雖然在某些場合仍然可以因襲和借助傳統的管理思想與理論觀點,并且也能有某種成效,但這一種賦能形式遠遠不能滿足復雜性對管理理論創新的強烈需求,我們只有實現新的思維范式轉移,才能夠直面當今復雜性管理真問題與大問題。
這是當今人類發展道路重大變革對管理學領域哲學思維與理論進步高品質的呼喚。可以預見,我國管理學界一定會堅持不懈地把管理理論的時代性與我國管理實踐本土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為人類共同的管理文明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概言之,在當今管理實踐活動與管理學術研究中,以具有“復雜性”屬性的管理實踐、管理活動與管理問題為導向,無論對切實解決現實中的重大實際問題,還是在新的管理哲學思維范式引導下,提出關于這類管理活動與問題新的學術主張與知識變革,形成管理學新領域理論體系都具有迫切性、重要性與現實價值。
這一重大現象被人們稱為復雜系統管理時代的到來。
受限于篇幅,我們不能在本文中詳細介紹復雜系統管理的學術內容,以下僅對復雜系統管理的學理要點進行簡要梳理。
“復雜系統管理”是由“復雜系統”與“管理”融合并具有實在、清晰與牢固學理性的科學概念,它的最基本構件是“復雜系統”,作為科學概念,“復雜系統”不是自然語言的“復雜的系統 ”,“復雜系統管理”也不能直白地理解為“復雜的系統管理”。
在近百年不同領域的科學發展歷程與情境下,人們形成了不同的關于復雜系統的認知路徑,這都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歐美基于復雜性詞匯(復雜性科學)的復雜系統觀與錢學森復雜系統觀相比較可以發現,前者適應于自然系統復雜性,后者適應于社會經濟管理系統復雜性。
錢學森復雜系統思想主要是指在復雜社會經濟系統中普遍存在一類復雜性問題(復雜社會經濟現象中的科學問題),不宜把這類問題的“復雜性”僅僅作為一種人為的定義來研究,而應該從本質上以系統哲學方法論來辨識和規定。具體地說,凡是不能用還原論方法或者不宜用還原論方法處理的(還原論不可逆)問題而要用或者宜用新的科學方法處理的問題,都是復雜性問題。錢老認為,與其空談復雜性,不如從研究各類具體的復雜系統入手,尋找解決具體復雜系統的復雜性問題,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理論體系。錢老講的復雜性問題,是一類還原論不可逆的“復雜整體性”問題,這是錢老關于復雜性思想的靈魂。同時,在錢老構建的系統科學體系內,還原論不可逆(復雜整體性)衍生出了一類復雜系統的基本屬性,即基于復雜整體性的復雜系統。
隨著系統科學的發展與深化,在管理學領域,如同基于系統性形成了“系統性管理”一樣,基于復雜性也形成了“復雜性管理”。復雜系統管理是“復雜性管理”類中一種有著獨特性且對還原論不可逆復雜問題的管理范式,錢老的復雜性思維與復雜系統觀已經成為這一復雜系統管理思想的內核與底蘊[2]。
錢學森通過復雜性哲學思維延伸出復雜系統本質屬性,充分體現了中華哲學的文化蘊意,并在歷史邏輯、現實邏輯與理論邏輯的一體化上凸顯了中國學術特色。在這一學術大背景下,當今我國各個領域的復雜系統管理思想、學術與實踐創新為中國特色復雜系統管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從思維本質上講,不應把“復雜系統管理”僅僅看作是復雜系統學科與管理學科在技術和方法層面上的交叉和融合,而應該把它看作是當傳統管理思維、理論與方法在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復雜整體性問題挑戰時,出現了駕馭、應對與解決復雜性管理問題能力不足的困境,人們適應性地通過復雜系統思維范式轉移,在復雜系統哲學思想指導下的一次面對復雜性管理體系的整體性重構與升華。它是管理哲學對管理思維與實踐范式轉折的一次援助,也是中華哲學思維在管理學普適性知識變革中的一次思想力量的顯示。
30多年前,我國學術界曾跟隨國外復雜性科學思想與話語路徑積極探索過社會經濟系統管理問題,取得了多方面的體驗。今天,一些學者仍然在這一條路徑上繼續向前,呈現出當今我國復雜系統管理學術發展百花齊放的多元化狀況,值得肯定與鼓勵。同時,在近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們除了繼續沿著國外復雜系統觀學術思想與話語體系往前走,是不是更應該思考如何在解決我國大量、生動的復雜系統管理現實問題中走出一條中國自主性、原創性的關于復雜系統管理的學術創新道路來?
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之一,指明了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組織管理水平的方向。這是黨中央總攬全局做出的戰略部署、提出的明確要求,意義十分重大。從現實問題的復雜性看,這里的“系統觀念”相當程度上應該理解為“復雜系統觀念”。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學部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提出了“十四五”18個優先研究領域,其中,復雜系統管理列18個之首,凸顯了復雜系統管理研究為“十四五”期間重中之重、重中之先的地位。
上述表明,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復雜系統管理時代,復雜系統管理已經以其新的內涵成為當今全球管理學具有普遍公認的學術引領性、前沿性與厚重感的新領域。
10年前,在《系統管理學報》20周年之際,我有幸在《系統管理學報》2012年第6期上發表了“湖泊流域系統復雜性分析的計算實驗方法”一文,提出了“從復雜系統視角對湖泊流域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進行分析,揭示湖泊流域復合系統治理必定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工程,并作為認知復雜性新途徑,應用計算實驗方法分析湖泊流域系統復雜性的研究方法”的觀點。今天,一晃10年過去了,我國管理學術界對復雜系統管理的思維、理論的認識以及解決我國重要現實問題的能力都有了長足進步,在不同領域中也都取得了復雜系統管理學術研究的新進展。
例如,在這10年中,我國學者基于復雜系統管理基本屬性與邏輯體系,構建了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體系,在工程界,這一體系可以表述為“重大工程管理基礎理論”[3-4]。更有意義的是,我國學術界與工程界專家共同花了13年時間,將工程領域中復雜系統管理這一理論體系全方位應用到港珠澳大橋管理實踐中,并共同整理成即將出版的學術專著《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與中國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這一兼顧工程管理界語境與系統科學界語境的書名本身就體現了在祖國大地上開展復雜系統管理自主性創新所釋放出的強大力量。
所有這些,既表明了在我國管理學界當今正形成“系統管理”向“復雜系統管理”深化與升華的大格局,也表明了在這樣的大形勢面前,中國管理學界更需要努力保證對中國復雜系統管理實踐的尊重、對中國復雜系統管理經驗的深度解讀、對相關理論思考的精準提煉,爭取從最初的問題設定、問題情景與價值觀的表述到中國人對復雜系統管理的哲學思辨和理論總結范式,以富有普適性、自主性的中國式話語來表達好我們中國關于復雜系統管理的學術主張。
在《系統管理學報》創刊30周年之際,期盼《系統管理學報》這樣以“系統管理”學術研究為初心的優秀學術刊物進一步擔當起發展我國復雜系統管理學術的歷史責任,在全國系統管理研究領域中發揮更大的學術前沿與引領作用。
?!断到y管理學報》的明天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