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俞銳康
(1.桐廬縣旅游發展中心,浙江 杭州 311500;2.杭州技師學院,浙江 杭州 311500)
桐廬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處富春江—新安江國家風景名勝區中段,旅游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桐廬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2014年,桐廬縣政府出臺《關于大力推進村落景區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堅持統籌美麗鄉村與全域旅游規劃,不斷推進村落景區化建設,村落景區發展進入快車道。桐廬縣鄉村旅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涌現出了富春江(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區、江南古村落景區等精品區塊,推出了云夕秘境、溪山深渡、青龍塢等高端民宿,鄉村旅游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桐廬以美麗鄉村撬動美麗經濟,桐廬縣積極挖掘鄉村旅游消費增長點,持續釋放旅游市場活力,鄉村旅游經濟增勢強勁。2018年,桐廬鄉村旅游接待人次達1 117.1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9.06億元。2019年桐廬縣旅游接待人數、旅游總收入突破2 000萬和200億元,其中鄉村旅游1 384萬人次,同比增長23.9%,鄉村旅游收入11.78億元,同比增長29.97%。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旅游接待人次2 049.64萬人次,其中鄉村旅游接待人次達1 520.82萬人次,同比增長8.99%,鄉村旅游收入達15.04億元,同比增長25.05%。
桐廬已著力打造詩畫山水帶、古風民俗帶、產業風情帶、生態養生帶、運動休閑帶等鄉村旅游產業帶,形成桐君山、嚴子陵釣臺、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江南古村落群、閬苑仙境風景區等五大旅游圈,推出“洋洲放牧”“釣臺懷古”“君山朝圣”等桐江新十景,打造“富春山居游”大景區。建成3A級村落景區8個,3A景區村莊34個,2A級景區村莊3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中國傳統村落13個,旅游風情小鎮2個,鄉鎮(街道)游客接待中心16個。
鄉村旅游聚焦產業融合,打造融文體與旅游為一體的產品與游線。“鄉村+農業”,打造田園綜合體、特色農業觀光體驗等項目;“鄉村+工業”,創成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和妙筆智慧樂園等產業園;“鄉村+康養”,創成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鄉村+黨建”,整合紅色革命文物收藏館、金蕭支隊紀念館等資源,打造分水南堡、富源紅色旅游路線;“鄉村+民宿”,依托山水自然風光和鄉村資源,引入外部投資,盤活閑置資源,形成旅游—住宿一條龍產業鏈。
桐廬縣扎實推進農村鄉鄉有村落景區、有民宿經濟、有特色產業、有農村電商的“四個有”工程,已成為桐廬縣穩增長、調結構、增就業的新引擎。2020年,全縣擁有民宿經營戶645戶、總床位11 350張,精品民宿90余家,民宿營業收入4.68億元。同時,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設立美麗鄉村發展基金、探索“資源入股”等,強化要素保障。成立規模美麗鄉村發展基金,以配套設施、生態壞境等形式入股,促進村集體和村民增收。
桐廬縣鄉村旅游產品與周邊區縣市主要產品相似,多以山水林石洞等天然景觀為主,缺乏競爭力??h內各村落景區之間的產品差異不明顯,特色旅游產品不突出,多以農家樂、民宿為主,缺少與文化、休閑、教育、素質拓展等的高度融合,缺少針對年輕市場、高端消費市場的網紅產品業態。
桐廬縣鄉村旅游人才外流、青黃不接,存在培養難、培養慢和留人難等問題,無法滿足桐廬鄉村旅游發展實際需求,尤其是缺乏高端管理型人才、市場營銷人才、服務型人才。各鄉鎮旅游的基層延伸點相關工作人員,普遍存在人少事多、專業不對口等問題,宏觀調控能力、市場把控能力、專業服務能力弱,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常態化影響,跨省游受限,對桐廬而言,江蘇、上海、廣東等長三角高端客源市場萎縮,游客接待量與全域旅游收入明顯縮減。為更好引流與促進目的地消費,多數景區門票采取降價或者免門票的促銷方式,導致旅游人次增多,但旅游收入仍下降明顯。
依托可開發的建設或租賃用地、閑置房產,充分利用農業、生態、歷史遺存、民俗文化等資源,推動休閑度假、健康養生、運動拓展、鄉村體驗等鄉村旅游項目落地。圍繞《富春山居圖》整合沿江自然人文資源,串聯沿線景區、村落,以打造未來景區為目標,再現富春山居圖場景。抓住亞運契機,圍繞運動休閑鄉鎮的創建與培育,帶動組團周邊鄉村區域的運動休閑項目開發。依托亞運馬術比賽,打造集教育、科研、酒店、會展、人居等功能于一體,以馬術產業為龍頭、帶動區域經濟的文旅體融合項目集群。
推出鄉村旅拍產品,圍繞美麗鄉村線路設計婚紗、親子、閨蜜、情侶、同學會等不同旅拍板塊,為游客帶去高品質旅游體驗。打造實景劇本殺產品,以實景沉浸、真人NPC互動、劇情還原、實時推理等為特色,滿足當代年輕人社交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創新療休養產品,將療休養與詩路文化、運動休閑、森林康養、美食體驗等元素相結合,與美麗鄉村結合,打造全新療休養線路。推出“崇文桐廬”教育研學產品,依托越劇、剪紙和詩詞書畫等傳統文化開發非遺研學旅游產品,開發自然教育研學產品,依托桐廬智慧安防、制筆業、針紡服裝業等工業,開發工業研學旅游產品。推動文化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創意設計水平,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的網紅文旅產品。
加大對運營企業的培育和支持,形成桐廬特色的鄉村運營體,統籌整合村落景區資源,統一景區管理、對外營銷、標識標牌、服務標準,吸引各地游客“到最美桐廬過向往生活”,打響桐廬美麗鄉村游品牌,提升桐廬美麗鄉村游的知名度、美譽度。創新運營模式,以資源開發、品牌打造為核心,通過旅游景區引爆、住宿產品開發、文創產業供給、旅游線路推薦、智能終端服務平臺運營體系等方面,完善旅游傳統、拓展新興要素,搭建智慧文旅平臺、積極發展會員經濟。采取“政府主導、民營引入、多元投入”的經營模式,把村落景區的經營推向市場,吸引有實力、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參與村落景區建設,減少村集體負擔,走資本化運作道路。
堅持規劃引領,找準資源差異,打造特色化鄉村旅游空間。充分發揮山水資源優勢,釋放桐廬“東亞隱逸文化發祥地”文化品牌,打造生態山水度假區。以“江南古村落”為龍頭引領,挖掘古村、民俗、歷史、紅色等文化資源,打造古韻江南休閑區。充分利用區域內生態田園資源,以農業發展為引領,打造美麗田園休閑區。以亞運會舉辦為契機,利用“山地、峽谷、溶洞、森林”等資源,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打造活力山水運動區。找準文化差異,堅持一村一品,以書畫美術、鄉村音樂、田園藝術、民俗文化等為特色,打造藝術鄉村樣本和試點,讓藝術賦能鄉村振興,走出以鄉村為載體的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之路。
提升景區村莊智慧化服務能力,打造慢生活AR導覽系統,使用手機端AR互動技術,讓虛擬和現實相連接,場景和實景相對應,完成場景內智慧功能全覆蓋,提高數字化旅游服務水平。堅持“數字賦能”,迭代升級文旅大數據平臺,整合全縣文旅行業資源數據,增加展示重點酒店實時入住情況、多游一小時場景監測等內容,推進全域旅游大數據建設。結合觸摸屏、AR、VR等技術手段,培育一批“智慧景區”,以場景化、體驗式展示云觀、云游、云享、云購、云創場景應用,加快推進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融合。
將外部引進、內部培訓與村民轉化相結合,為桐廬鄉村旅游提供人才保障。邀請來自全國規劃、酒店、生態、旅游管理等方面專家成立桐廬縣文旅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宏觀決策提供相關研究和咨詢支持。建立全縣旅游人才信息庫,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開發、培養工作。積極引進旅游規劃、景區策劃、市場營銷、會展、酒店管理等緊缺人才。構建“高校+企業+政府”相互結合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旅游人才與市場結合。加強旅游管理隊伍、導游隊伍、服務隊伍的建設,推動全縣旅游標準化、特色化、規范化發展。鼓勵企業加大旅游人才培訓投入,把旅游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和準入制度與行業管理相結合,在每個鄉村培養若干致富帶頭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出臺,對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給出全面指導意見。其中,對鄉村旅游用地、鄉村旅游重點業態、鄉村旅游建設方向及鄉村文化傳承發展均有重要表述,可見鄉村旅游對助推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桐廬縣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目前仍然要以重點項目為平臺、以旅游產品為吸引、以對接市場為核心、以找準定位為方向、以數字賦能為動力、以人才隊伍為保障,打造更為多元、融合、生態的鄉村旅游產業,建設更為理性、高效和尊重鄉土的鄉村旅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