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婧 雒春生
當前,全球信息高度發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最廣泛又最集中的群體,在充分享受網絡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了國外網絡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對象。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及繁雜的網絡信息帶來的認知偏差,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成為高校的重要職責與使命。
沈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吸引了一大批高校匯聚于此。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育人特質與底蘊,但相同的都是為地方及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后,作為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鮮明的地域經濟發展特色使駐沈高校具備了明顯的學校育人特色。這種特色從駐沈高校的校史校訓可一目了然。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其中指出要發揮校園建筑景觀、文物和校史校訓校歌的文化價值。深入挖掘不同高校校史校訓的價值意涵,將其與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學校的發展脈絡,知校愛校擁校,也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價值塑造、思想引領的實效,進一步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學生的愛校情結升華為愛國情結,為牢牢掌握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權、話語權提供重要保障。
校史是一所學校發展歷程中積累形成的有價值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的總和,蘊含著高校的發展脈絡、辦學經驗和育人原則[1]。校訓是學校辦學傳統、辦學精神和辦學效能的集中反映,是一所大學在辦學進程中逐漸形成并長期堅持的價值、理念和情懷的集中體現[2]。校史校訓對學生思政教育之重要性猶如家教家風對個人成長之重要。具體而言,校史校訓對沈陽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助推沈陽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司馬光曾對德與才的關系做出如是論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言外之意就是才能是德行的憑借,德行是才能的統帥。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要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新時代背景下,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風險與挑戰,立德樹人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價值指向[4]。在駐沈高校中,很多學校的校訓中明顯將“德”作為一種價值追求與價值取向引導廣大師生。比如沈陽理工大學校訓“弘志勵學、德才并蓄”、遼寧大學校訓“明德精學、篤行致強”、沈陽師范大學校訓“博學厚德,尚美健行”、沈陽建筑大學校訓“博學善建、厚德大成”、沈陽大學校訓“厚德重學、至誠至勤”、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校訓“德能并進,勇毅翔遠”等,無一例外都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德”行的孜孜追求融進校訓,這與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不謀而合。因此,挖掘校訓校訓中“德”的重要意涵,將其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將會助推沈陽高校更好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助推沈陽高校厚植大學生的愛校與愛國情懷。如果說校訓是一所學校辦學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那么校史則是對這種價值理念由來的詳細闡述。盡管在很多高校的校訓中并未直接出現“家”與“國”的字眼,但追溯學校的發展歷史,則可以看出一所學校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以沈陽理工大學為例,作為兵工七子之一,創建于新中國成立前夕,在當時保家衛國,急需發展兵工業的現實情境之下,沈陽理工大學與其他幾所兵工學校一起肩負起建設國防兵工的重要使命。經過70余年的歷史發展,如今這種使命已經被高度凝練成“愛國奉獻、自強不息、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并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沈理工人為祖國的國防建設貢獻力量。因此,將校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通過對校史的回顧、解釋、分析及講述,可以進一步厚植大學生的愛校與愛國情懷。
3.助推沈陽高校拓寬拓深思政課程育人主渠道。校史文化在大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社會轉型時期,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和消費主義聯合思潮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強烈沖擊,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僅僅依靠傳統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式主流政治思想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校史校訓思政育人功能是應對當前思政教育面臨風險的重要舉措。因此,突破傳統單一的思政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將校史校訓教育融入思政課程,進行書本內容之外的大思政教育,有助于進一步拓寬托深思政課程育人主渠道。
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所面臨的“西方文化的加劇滲透、直播時代的思想沖擊和社會壓力的負面影響”[7]等具體挑戰要求思政教育要在形式與內容上都要進行創新與完善。就校史校訓而言,在融入沈陽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還存在以下不足。
1.校史校訓思政育人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校史校訓思政育人功能包含隱性與顯性兩方面。當前在高校中,我們可以在校園的多個地方看到校訓。比如校園內的校訓石、文創產品、宣傳欄、宣傳牌、錄取通知書、畢業證書等等,這些都是校訓隱性育人功能的體現,在這樣的環境中長時間生活學習,大多數學生能對學校的校訓熟記于心。然而,只是這樣遠遠無法達到校史校訓思政育人的目的。因為這種隱性教育功能的發揮往往缺乏引導,對校訓的熟悉也只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對于校史,不可能通過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敘述完整,應該是在系統性、規范性文字表達的基礎上向學生全面傳遞,而這恰恰是當前高校比較缺乏的。因此,就有必要以顯性教育的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盡管在日常的活動中,如新生開學教育、重大活動慶典中部分學校對本校的校史校訓進行發言式講述,但這樣能否能有效發揮校史校訓的思政育人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2.校史校訓與主流思政教育課程缺少融合。推進思政教育,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當前的主流思政教育形式依然以傳統的通識基礎思政課教育為主,內容主要以國家有關部門編纂的教科書為主。盡管部分學校已經或者正在開發校本課程,但是以校史校訓為主要內容的思政教育教材編纂及課程開發建設依舊比較遲緩。而按照既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綱,校史校訓也很難融進現有的教學內容中,校史校訓與傳統的思政教育缺少融合,校史校訓的教育覆蓋面較窄。
3.校史校訓的思政育人功能有待繼續研究。高校校史校訓具有陶冶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傳播功能等多種思政教育功能[9]。陶冶功能是指校史校訓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趣;激勵功能指在學校發展歷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對學校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或者事可以激勵后輩不斷開拓進取;約束功能是指校史校訓中所蘊含的價值及精神追求可以約束學生什么可為而什么不可為;傳播功能是指可以以學生為中介,將校史校訓作為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歷史積淀向外界傳遞,從而影響更多的群體,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來就讀或者工作。然而這些功能如何發揮,以何種方式發揮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縱觀中國近代史發展,從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的幾十年間,東北三省的歷史尤為曲折。沈陽作為東北歷史文化名城,在硝煙與戰火中經受了巨大屈辱。唯有銘記歷史,方能砥礪奮進,而教育恰恰就是對歷史進行學習、吸收并內化為前進動力的重要途徑。特殊的歷史歷程要求駐沈高校更應該強化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精神缺鈣,不斷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校史校訓作為高校鮮活的思政教育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融入。
1.將校史校訓教育納入高校思政課程,夯實思政教育基礎。大學思政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及《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對于校史校訓而言,與其聯系最為緊密的當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下文簡稱“綱要”)。因此,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的辦學歷史、辦學定位、辦學目標,合理開發校本課程,就本校歷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相結合,設計校史校訓教學內容。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需要組建專門的校史校訓研究團隊,團隊成員可以由已經離休的教師(領導)、思政課教師等組成,廣泛征求學校師生意見,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針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而展開,重點強化理想信念與價值引領。其次,在完成校史校訓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上,針對綱要的教學進度安排,將校史校訓教育納入綱要教學計劃,在綱要課程開設之前或者結束之后以專題講授的方式系統進行校史校訓的學習,這樣可以保證校史校訓的教育覆蓋面,同時亦能提升其思政育人的效果。
2.建立“大思政+校史校訓”協同育人體系,創新思政教育方式。大思政體系下,高校創新思政教育應注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指引下強調協同育人,展現教育時效,促進思政教育獲得更高水平的發展[10]。除了將校史校訓納入高校思政課程,學校還可以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校史校訓思政育人教育。首先,可以聯合圖書館等單位針對學校特色建設校史校訓陳列館。通過陳列館可以將學校的發展歷史(包括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貢獻)以實物、影像、圖片等形式進行展覽陳列,在重大的紀念儀式或者新生入學教育之時組織學生進行集中講解參觀,平時亦可對學生開放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觀,此外在實體場館建設完成之后可以開設線上網站平臺,這樣不僅可以為在校學生提供便利,同時也可以為已經畢業的學生了解母校的歷史及發展現狀提供良好的窗口。在這一方面,沈陽理工大學的兵器博物館為學生了解本校的發展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也成為學校兵工特色的一大亮點。其次,可以在學校黨委的牽頭下聯合教務、學生管理等部門組織學生在每年的校慶日前后開展校史校訓系列專題教育。專題教育的內容可以依據實際情況而制定,如校長書記講校史校訓、優秀校友事跡宣傳、重溫學校發展中的先輩故事、“校訓精神由我傳承”等等。最后,可以圍繞校史校訓教育開展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活動,學校多部門可以協同配合,積極組織學生利用社團活動、暑期社會實踐、黨史學習教育實踐等契機,定主題定基調,牢記校訓內容,傳承校訓精神,開展主題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
3.強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開展校史校訓思政育人功能研究。擁有強大的思政教師隊伍是高校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基礎。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9—2023年),對新時代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做出了明確規劃。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由此進一步凸顯。從廣泛意義上來說,思政教師隊伍不僅僅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包括輔導員和學生管理工作干部。進一步發揮校史校訓的思政育人作用,高校應強化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學生管理干部隊伍建設。與思政課教師不同的是,輔導員與學生干部在高校幾乎是與學生形影不離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同樣關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持續強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重視輔導員與學生干部的培養,尤其是其專業理論素養與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而不能僅僅使其成為學生的“貼身保姆”。其次,要繼續提升專業課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學術研究能力,建立專業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學生干部之間的溝通平臺,鼓勵其深入輔導員群體、學生干部群體、學生群體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結合不同時期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校史校訓思政育人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