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進業 孟娜 許林貴
黨的二十屆一中全會后,新華社多語種播發近1.9萬字對外人物特稿《新征程領路人習近平》,此稿被美國彭博社、英國《經濟學人》網站、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法國《輿論報》網站、西班牙《理性報》、俄羅斯《勞動報》網站、巴基斯坦《論壇快報》、阿根廷《號角報》、委內瑞拉南方電臺、多米尼加《多米尼加日報》等7000多家媒體采用,并在國內新媒體網絡平臺產生刷屏之效,總瀏覽量在很短時間內達2.5億,海外社交媒體瀏覽量超過5000萬、互動量63萬,獲得各方積極反響。
稿件獲得熱烈反響反映了海內外受眾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高度認同,是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在風云變幻中舉旗定向、掌舵領航,在大戰大考中指揮若定、運籌帷幄,在驚濤駭浪中力挽狂瀾、砥柱中流的故事本身精彩非凡。寫作組努力做的是搜尋、梳理、再現好這些故事,把精彩的故事講精彩。
在黨代會之際推出領導人對外人物特稿是新華社的傳統。今年這篇特稿的撰寫既有傳承也有創新。在稿件采寫過程中,寫作組歷時8個多月扎實調研,不斷跟進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先做到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認真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四卷)《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生動實踐述評》《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等書籍和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大會各項決議。寫作組到總書記曾經工作或考察的地方,深入鄉村、學校、企業、百姓家中采訪,獲得大量一手素材,并反復修改稿件。稿件寫作過程中,寫作組有如下體會:
文章把總書記的深厚人民情懷與人民群眾對總書記的衷心愛戴相結合,生動立體展現總書記從陜北黃土地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深厚人民情懷。比如,“他帶領鄉親們打井、修淤地壩、修梯田、建沼氣池。一年后,村民吃不飽飯而去逃荒的情形看不到了”“他的夫人彭麗媛回憶,他的許多同學都出國賺錢去了,他也不是沒有條件出去,但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選擇了當人民公仆的路”“他帶干部到貧困的下黨鄉調研,沒有路時他們就用刀砍掉野草走過去。看到農戶貧苦,習近平就掏出自己的錢給他們”“男兒有淚不輕彈,習近平卻為人民流淚。1966年,初中老師在課堂上朗讀《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習近平聽得淚流滿面”“他還曾回憶:‘當年告別梁家河村的那一刻,是插隊最難忘的一件事,那一次是當眾哭了’”……這些感人的細節,同擔任總書記以來,他約100次下基層考察,每次都會到群眾中拉家常、問冷暖的場景呼應。稿件同時又寫道:習近平在民眾中有極高的“人氣”。有山村老支書豎起大拇指,當面贊揚他:“你呀,干得不錯嘞!”年輕人在網上為他畫“親民形象漫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民對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滿意度達93%。全球知名公關咨詢公司愛德曼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達91%,蟬聯全球第一。這些細節全景式反映“人民領袖愛人民、人民領袖人民愛”的時代畫面。

□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考察時,向各族群眾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

□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來到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在茶園考察脫貧攻堅情況(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
如何用有限的篇幅全景式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新時代新征程的壯闊歷程?寫作組努力在提煉上下功夫,并努力將“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用經典的細節、瞬間、引語予以生動表現,事理并進,情景交融。比如,“有一次他到國內一家車企生產車間,看到停放著幾輛自主品牌汽車,就坐進去體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走進一個村子的直播平臺,被網友稱為‘最強帶貨員’;之后又去關心社區工廠毛絨玩具的出口訂單。他還走街入巷到小吃店看品種、談標準、問價格”。用這些細節來展現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則是用了“足跡+金句”,以及連通內外的方法。比如,“過去10年,習近平走進山東曲阜孔府、湖南長沙岳麓書院、福建武夷山朱熹園等地。‘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這樣感嘆。他同時指出,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文章結尾用凝練的筆墨勾勒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新征程的壯闊圖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新征程已然開啟。“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海外輿論高度關注。稿件著力回答海外輿論最關心的問題,如疫情防控政策、中美關系、臺灣問題、香港問題等,用真實的故事、過硬的事實、科學的邏輯和樸實無華的語言,加強對外報道針對性。比如,關于我防疫政策是這樣表述的:習近平說,中國人口基數大,如果搞“集體免疫”“躺平”之類的防控政策,后果不堪設想。“寧可暫時影響一點經濟發展,也不能讓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傷害,尤其是要保護好老人、孩子。如果算總賬,我們的防疫措施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英國《自然·醫學》雜志今年5月發布研究報告稱,若中國放棄“動態清零”,可能在短短數月內新增1.12億例確診病例,導致逾150萬人死亡。比如,關于臺灣問題,稿件是這樣寫的:習近平提出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提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牢牢把握了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他強調:“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唐榮斌老人一家(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這篇稿件延續新華社對外人物特稿寫作傳統,多講故事、多展現細節,全篇用了大約40個與總書記相關的故事、瞬間。有不少故事鮮見于報端,少為人知。比如在講到習近平總書記如何看待不同意見乃至批評時,文章是通過以下這個故事來表現的:在正定任縣委書記時,習近平曾收到一名農村青年寫的批評信,說縣委抓商品生產雷聲大雨點小,還從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習近平非但沒有生氣,還笑著說:“這小子好像有點水平,想法也基本對頭,鬧不好還是個人才呢。”“我派人去考察一下,如果這個青年果真不錯,我們就請他出來抓村里的商品生產。”稿件不僅有總書記與老百姓的故事,也吸納了一些新華社記者通過采訪挖掘到的“大人物”之間的故事,展現總書記作為大國領導人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細節。比如,“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回憶說,2016年習近平邀請他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杭州,在G20峰會前一天,中美兩國領導人向他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準文書。‘如果不是習近平主席的倡議,我們現在也不會達成《巴黎協定》。’潘基文說。”所有這些故事都圍繞總書記從政近半世紀的心路歷程,由立志為人民服務,俯首甘為孺子牛,帶領中國踐行許下的中國夢諾言這條主線串起來,讓讀者在故事中感悟總書記的人格魅力。
這篇稿件全文15處引用外國專家、學者的話語和外國學術機構的研究成果,來評價中國在過去十年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重要作用。這種方式提高了稿件在海外讀者中的貼近性和可信度,尤其在闡釋總書記深邃思想方面,外國專家通過自己的話來闡述,會更易于海外讀者接受、理解。比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改稿專家大衛·弗格森說,從脫貧攻堅到污染防治再到‘一帶一路’,習近平的思想涵蓋各個領域,在各個層面落實到行動中,推動了中國過去10年發生歷史性變化。”還比如,“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說,他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感覺里面充滿迷人的想法。習近平帶領中國走向的現代化與西方的不同。有朝一日人們將意識到,中國的道路將指引人類通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除了外國專家整體上對總書記思想的評價,稿件還注重在闡釋總書記思想實踐偉力時,用外國研究機構的數據說話。比如,在講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時,引用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說,中國在2013年至2020年間減少了約40%空氣污染物濃度,如果這一趨勢延續下去,將給國民增加2年平均預期壽命。這些引語、數據有機融入整體稿件的宏大敘事之中,更有效地向海外讀者傳遞中國理念、中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