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儉
11月8日晚,《好記者講好故事——2022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來自全國各地的好記者講述的好故事,呈現出一個生動立體全面的今日中國,展示了一個個普通人奮進新時代、邁向新征程的故事。筆者2016年參加第三屆全國新聞戰線“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獲“最佳選手獎”。
做好記者是新聞基石,講好故事是時代要求。六年來,筆者努力將當年在央視《新聞聯播》里“用好故事寫好人”的誓言化為行動,用方言講好本土故事,用好故事記錄大時代。
小時候看的戲,多少年后還記憶猶新,因為故事生動有趣、唱詞通俗易懂。曲藝是最擅長講故事的,揚州評話、揚州彈詞、揚州清曲被稱為揚州曲藝的“三朵金花”,“話”里有話,故事因此口耳相傳。
好舞臺成就好記者。全國有近20萬持新聞記者證的記者,從中遴選10人登臺,可謂“萬里挑一”?;鶎佑浾叩巧涎胍曃枧_講故事,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令我受益無數。2016年至今,筆者相繼當選揚州市政協委員,獲得揚州市“勞動模范”、第二屆江蘇省“名記者”、第四屆“全省優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省新聞出版廣電政府獎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好老師教寫好故事。帶去一個好故事參賽,結識一群“好老師”在身邊。遇到好素材怎樣發掘?碰到大題材如何駕馭?“好記者微信群”成了全天候的“業務交流群”,全省乃至全國的良師益友,關鍵時刻指點迷津,指導筆者續寫好故事。近六年來,筆者近10篇作品獲評江蘇省報紙好新聞,其中,《一家三代“小巷總理” 70年接力“守心”》今年獲江蘇新聞獎。
好地方不缺好故事。地市報競爭中國新聞獎,挑戰性很強,但近年來,地市報獲獎比例明顯增加。2011年,筆者采寫的消息《就業局長“潛伏”打工探揚州用工》,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在這個不缺好故事的時代,缺的只是發掘的眼光和講好故事的本事。
好故事見證好時代。從業20年來,筆者寫過不少凡人善舉故事,筆下的原創典型報道中,有40多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四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筆者15年追蹤報道好人周維忠,見證他從村電工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黨的二十大代表。用好故事寫好人,見證了大時代里的“小人物”,有了夢想誰都了不起。

□ 胡儉連續15年追蹤報道好人周維忠事跡,見證其從村電工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黨的二十大代表。圖為胡儉(右)今年4月在儀征市沿江村田頭采訪周維忠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引進富民項目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連續九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在央視舞臺上完美呈現,鮮活的故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有筋骨、有分量、有溫度,好故事彰顯時代精神,凝聚奮進力量。
世界美食之都揚州淮揚菜名聞遐邇,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蟹粉獅子頭“揚州三頭宴”便是其中代表,色最重、形最憨、味最濃,刀工、火候最關鍵。新聞,既要有“現采現烹”的速寫直播,也需要“文火慢燉”的深度解讀。錘煉“四力”,好比淮揚菜大師練刀功、火功,唯有堅持不懈,方見真功。
錘煉腳力,換一種姿態奔跑,既下笨功夫,又用真感情。當年采寫《就業局長“潛伏”打工探揚州用工》故事,就是新春橫跨五省大招工發掘的云南省曲靖市陳家順這個典型?!靶麓鹤呋鶎印被顒泳壓我l“好故事”呈爆發式增長?就因為記者切換成了“奔跑模式”,比平時跑得勤、跑得快、跑得遠。《何祚庥院士“回家”買門票》榮獲江蘇省2017年度“走轉改”優秀新聞作品一等獎,就是靠雙腳跑出來的好新聞。
錘煉眼力,換個角度審視,既要有意義,又要有意思。獲江蘇省報紙新聞一等獎的通訊《為愛守候 她當了48年“朗讀者”》,本來圍繞因公致盲、夫妻恩愛的脈絡,基本完成采訪。離開前發現老人房間書柜堆滿了小說,調整采訪思路,故事引發央媒關注。
錘煉腦力,換一種方式推進,既要有道理,又要有故事。推進文明城市創建,發起“小掃帚掃靚大家園”活動,讓“愛城如家”成為自覺;獲獎消息《從一雙筷子看文明傳習》讓“揚州公筷”成了“文明網紅”。
錘煉筆力,換個說法解讀,既朝深處想,又要往精巧說,讓新聞作品更加易讀、悅讀、耐讀。近年來,揚州舍得把距離老百姓最近的好地塊拿出來,建設了100多個各類開放式公園。究竟有多大?有多好?筆者用聞名遐邇的“瘦西湖”做比較,作出“生態揚州新增十個‘瘦西湖’”的比喻,規模、成效表達得通俗易懂,此稿被《人民日報》采用。
無論媒介生態、傳播格局如何變化,踐行“四力”,永遠不過時。
廚刀、修腳刀、剃頭刀,這“三把刀”各地都有,但以揚州最為有名?!皳P州三把刀”指的是“餐飲的廚刀、美容的理發刀、養身的修腳刀”。當年在京參加比賽,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指導我修改演講稿時說:“找準發力點,要猛砍一刀,見血見肉見筋骨,故事才能平中見奇,直抵人心?!惫适乱蛉硕鷦樱煤每痰?、剪刀和刺刀這“三把刀”,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豐滿。
刻刀,就是用細節塑造人物性格反差,凸顯出棱角棱線來?!昂糜浾咧v好故事”比賽中,筆者以《我和兩位打工仔》為題,講了三個故事:一個是“就業局長”陳家順為老鄉“臥底打工”,一個是農民工顏展紅為愛心助學“好比一年攀登15次珠峰”,再一個就是筆者這個“打工仔”圓了記者夢。鮮明的職業反差、身份反差、命運反差,讓故事引人入勝。
剪刀,即砍去龐雜的人物故事,最好凸顯一條主線。去年“七一”期間,瓊花觀社區黨委獲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這個揚州成立最早的居委會,70年來三任“小巷總理”竟是一家三代人,獲得國家級榮譽18項,甚至登上聯合國人居署論壇,全國少見。筆者歷時半年追蹤采訪,尋找不同年代重大事件的參與者與見證人。從70年龐雜的故事中選準講好“暖胃守心”“以心換心”“聚合同心”故事,圍繞“以百姓心為心”的主線展開,將宏大命題進行微觀敘事,最終該作品獲江蘇省新聞獎。
刺刀,就是用最有針對性的方式表達,“扎”入讀者心坎。城市近郊農民,土地被征用后分到兩三套住房或拿到數十萬元補償款,有人選擇“主動失業”,打麻將消磨時光。記者發現被征地農民“未富先懶”現象,剖析城郊蔣王街道“個體戶和私企年遞增兩成”背后故事,《“拆二代”爭做“創業代”》文章敲響了財富教育和“人的城鎮化”缺失的警鐘,激發共鳴。
小人物的小故事,是大時代的大情懷。用好故事寫好人,煉出真本事,講出好故事,讓故事與自己共鳴、與讀者共鳴、與時代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