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鵬宇,王海林,焦陽陽,時 良,梅德州
(1.南通晚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南通 226000;2.上海惠和種業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3.江蘇省沿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如東分公司,江蘇南通 226000;4.晚歌(上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以乳熟期鮮嫩果穗為主要食用部位的鮮食玉米,可直接生吃,皮薄多汁,稱為水果玉米,深受消費者喜愛。截至2020 年,我國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已突破1.34×106hm2[1]。江蘇省玉米種植主要有春玉米(4 月以前播種)、夏玉米(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播種)和秋玉米(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播種),其中南通市玉米種植以春夏兩季為主。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鮮食玉米最大的消費市場,僅上海市1 年的消費數量即可達20 萬t,供應來源主要為浙江省以南地區。南通市絕大多數地區為平原,南臨長江,東部沿海,境內水系發達,氣候適宜,非常適合鮮食玉米種植。又經蘇通大橋、崇啟大橋、滬蘇通公鐵大橋3 條跨江通道,分別與蘇州市、上海市跨江相連,作為上海都市圈北翼門戶,是長三角地區鮮食玉米市場補充供給的重要基地。現對南通晚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晚歌農科)基地2022 年露地秋播鮮食玉米栽培技術進行總結和探討,以期為當地鮮食玉米的種植推廣提供參考。
1)地勢平坦,灌溉方便,利于排水且不易積水;2)耕作土層深厚,酸堿適中,保水保肥;3)要保證隔離種植,以免受串粉影響,如周邊無樹林或民房等其他高大建筑物形成的自然隔離帶,一般要求與其他類型的玉米距離300 m 以上種植,或合理安排播種時間,使玉米揚花期錯開25 d 以上。
晚歌農科的鮮食玉米種植基地(以下簡稱本基地)位于南通市通州區東社鎮東平村,地塊連片平整,總面積約5.87 hm2,西側為野樹林和泄洪河道,其余3側均為村民民房,地塊西北角有泵站1 座,連接1 條橫貫基地南北的灌溉溝。基地周邊以普通稻田為主,兼有少量蔬菜大棚。
南通市地處長江下游,海洋性氣候明顯,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秋播苗期溫度高,對品種的耐熱性有要求;且8 月下旬到9 月,易受臺風影響,品種選擇上需考慮抗倒伏性,株型不宜太高;10 月下旬溫度驟降,不利于灌漿,應選擇生長周期短的早熟品種;根據江浙滬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口感上以甜、脆為首選。
本基地種植品種為惠和種業提供的“白美人”,該品種經浙江省多地試種,春茬平均每667 m2產量818.2 kg;甜度表現優秀,最高可達18°Bx;株高相對其他品種甜玉米較低,平均為(190±20)cm,生育期80 d 左右[2]。玉米秋茬植株發育情況(莖粗、葉面積等)受溫度影響有所不足,產量(穗長及穗重)有所降低。但秋播晝夜溫差變大,有利于光合產物積累,穗粒含糖量有所提高。本基地2022 年秋季栽培時間記錄見表1。

表1 “白美人”秋季栽培生育期時間表
在前茬作物結束后深翻20~30 cm,結合旋耕施足底肥,一般施有機肥1.0~1.5 t/667 m2、m(N)∶m(P2O5)∶m(K2O)=15∶15∶15 的三元復合肥50 kg/667 m2,硫酸鋅1.0~1.5 kg/667 m2,生茬地可適當增加施肥量,基肥最好在移栽前14 d 施入。直播可隨肥加入防治地下害蟲的顆粒制劑,保證后期播入的種子不受地下害蟲(如螻蛄、蠐螬等)侵害。
開溝起壟,壟寬100 cm,壟高25 cm,壟間溝寬40 cm,所有排水溝頂頭挖橫向1 m 寬敞口、40 cm 深大排水溝引入泄洪河道。播種或移栽前,對種植地塊噴施封閉除草劑,玉米地主要雜草為禾本科,建議每667 m2施用50%乙草胺乳油100 mL 兌水30 L。
鮮食玉米種子籽粒一般癟而小,發芽拱土力弱,出苗比普通玉米困難,建議育苗移栽。7 月下旬至8月中旬均可播種,直播最遲開播時間為8 月5 日,育苗移栽最遲開播時間為8 月10 日。選用162 孔穴盤培育種苗,每孔1 粒,最適發芽溫度在25~28 ℃,一般3~4 d 出苗,幼苗長至兩葉一心時移栽最佳,移栽前建議噴施低濃度廣譜性殺蟲劑和殺菌劑,預防苗期病蟲害。溫度越高,苗齡越短,要及時安排移栽,防止老苗移栽后影響發育。
為方便后期田間管理,建議采用大小行種植方式,栽培密度控制在3 000~3 500 株/667 m2,每壟2 行,小行距40 cm,大行距100 cm,株距30 cm。露天種植選擇晴天15:00 點以后移栽,高溫干旱時移栽后要及時澆足定根水。
3.4.1 苗期管理
有未成活苗或漏栽的應及時補栽,移栽7 d 后,施0.3%的尿素肥水,連續澆施2 次,間隔5~6 d,促進玉米苗期生長。苗齡4~5 葉時,追施攻稈肥,結合土壤墑情,5 kg/667 m2尿素溶于水后澆施或直接穴施。6~8 葉時,及時除去分蘗,掰除分蘗宜在晴天進行。苗期雜草不嚴重可不除草,雜草嚴重的田塊建議在玉米3~5 葉,田間雜草相對出齊,大多數雜草2~4 葉期時,于傍晚日落后噴施莖葉除草劑。選擇藥品時應注意部分玉米品種對含煙嘧磺隆成分的除草劑敏感,易發生藥害,尤其是甜、糯玉米等品種應進行藥害試驗后再進行大范圍噴施,建議使用40%莠去津膠懸劑175~200 mL/667 m2。
苗期應及時調查移栽后玉米存活數量及葉片數量,為后續種植管理及田間調查提供依據,建議采用平行線取樣法,每10 行取1 行進行調查。在本次栽培中,玉米移栽后成活率高達94%,苗期發育整齊。
3.4.2 穗期管理
1)水分管理。玉米穗期田間持水量盡量保證在70%左右,結合實際天氣狀況,在大喇叭口前期和抽雄前適當灌溉。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也是需水臨界期,此時缺水干旱會影響雄穗抽出,造成結實率下降,影響產量。同時,南通市8 月底至9月是臺風頻發季,應提前做好排水防澇工作。
2)及時追肥。大喇叭口期重施攻穗肥,此階段植株已形成60%,雄穗開始進行小花分化,是玉米穗粒數形成的關鍵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玉米進入快速生長期,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同步進行,也是需肥需水的關鍵期,追肥宜施用25~30 kg/667 m2尿素。
3)病蟲害防治。玉米穗期蟲害以玉米螟為害最為嚴重,整個玉米生長期可發生多代,具有晝伏夜出的特性,大喇叭口期之前以預防為主,發現蟲害后一般需要用藥3~4 次,以BT 粉劑25 g/667 m2兌水20~25 kg 早晚噴霧;也可用辛硫磷顆粒劑、BT 殺蟲劑顆粒劑丟心防治,集中防治躲藏在心葉內的玉米螟幼蟲。玉米長至初穗期,可見穗打藥,也能起到不錯的防治效果。但玉米螟防治應盡量在低齡幼蟲期施藥,后期玉米封行防治難度加大,幼蟲進入玉米穗中,啃食籽粒,直接影響玉米商品率。也可采用其他物理化學方式誘捕、隔離害蟲,如頻振式殺蟲燈,每臺燈的防治面積為2.3~3.3 hm2,每日22:00 至次日04:00開燈,遇大雨天氣不開燈[3]。但各類誘蟲器只能誘捕成蟲,對幼蟲期害蟲無法形成預警,需要人工多次深入田間仔細調查。
玉米穗期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尤其是在雨后高溫天氣易發,可用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代森錳鋅80%可濕性粉劑200 倍液及粉銹寧25%可濕性粉劑250 倍液進行交替防治。農藥噴施建議采用無人機,可避免漏噴重噴,也能減少作業人員與藥劑的接觸,增強安全性[4]。
3.4.3 花粒期管理
在揚花期,可利用無人機低空飛行,增加花粉散逸,促進授粉。玉米授粉7 d 后直到玉米成熟期間,都處于灌漿期,此時期玉米生殖生長達到頂峰,營養生長基本停滯。確保肥水充足,提前防治病蟲害,預防植株早衰是該時期的管理重點,同時,秋季溫度驟降是影響這一時期玉米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1)在開花后1~3 d,追施5~8 kg/667 m2的高鉀復合肥作為攻粒肥,促進玉米生長,將更多營養輸送到籽粒,提高果穗品質。灌漿期間要注意觀察墑情,墑情不足要及時補水,若抽雄前后因降雨土壤墑情充足,則不需要灌溉。
2)在吐絲期,應及時摘掉除主穗(上部果穗)外的所有次穗,每株只保留1 個果穗,摘穗最好在晴天進行。如果次穗數量較多,可收集制作玉米筍,玉米筍是一種高檔蔬菜,參考采收標準是次穗剛開始吐絲,長度10 cm,重20 g 左右[5]。在本次栽培中,10 月5日完成的一次田間調查發現,這一時期玉米平均株高為(130±20)cm,空稈率3.85%,雙穗率16.2%。
授粉結束后,若有條件,可進行人工去雄,提高田間通風性和采光性,增加植株光合作用,有利于養分輸送到果穗,同時也可減少蚜蟲在雄穗上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在授粉結束7 d 內,對玉米的大斑病、小斑病、銹病及后期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螟蟲、蚜蟲及紅蜘蛛進行綜合防治。
3)從吐絲到成熟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期間適宜溫度為22~24 ℃,上限溫度為28~30 ℃,下限溫度為15~17 ℃[6];平均氣溫每降低1 ℃,產量降低1 149 kg/hm2[7];低溫強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玉米減產越嚴重,其中灌漿初期低溫冷害對玉米產量影響最大[8]。因此,在低溫來臨前,每667 m2用100 g 磷酸二氫鉀和5 mL 蕓苔素內酯兌水30~40 kg,于16:00 后葉面噴施,有快速補充營養、增加抗逆性的效果。
臺風“梅花”于9 月15 日5:00 左右登陸南通市,以每小時25~30 km 的速度向北移動,途徑種植基地,中心最大風力10 級,期間出現大到暴雨。基地內所有玉米出現不同程度倒伏,部分貼地,嚴重的莖稈折斷。臺風過后立即組織人員將貼地玉米扶正,對積水部分進行挖溝引流。因植株根部松動影響植株養分吸收,利用無人機噴施葉面肥。9 月19 日倒伏玉米均重新挺正,在根部周邊追施尿素15 kg/667 m2。本次臺風受損玉米5.06 萬株,受損率高達20.39%。
鮮食玉米一般在乳熟中期收獲,即吐絲后的20~26 d,本次記錄的吐絲到成熟采收生長期長達39 d,超過常規時間約15 d,主要原因是10 月溫度開始降低,甚至出現數日夜溫低于10 ℃的天氣,積溫不夠,玉米生長變緩。觀察玉米果穗外觀判斷采收時期,當果穗花絲變成深褐色并發干,撕開玉米苞葉可見籽粒充分膨大飽滿,色澤鮮亮,行間無縫隙,指掐時有乳漿溢出即可采收。收獲時應帶苞葉一起采收,晴天應盡可能在上午采收,防止采后玉米溫差過大結露,不利于儲運。本基地共采收20 萬根玉米,合計重56 t。對采收的玉米穗性狀進行統計,各項指標平均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玉米穗性狀
秋播玉米采收期溫度較低,生長較慢,可根據市場需求及銷售情況分批采收。水果玉米常溫下保鮮期短,不耐貯藏,鮮穗易受微生物污染而不宜生食。采后及時進行篩選,剔除畸形、蟲咬玉米穗,對符合要求的玉米去老化苞衣,切頭切尾保持長度一致方便獨立包裝,柄部不宜切除過多,適當留存2 cm 可延長玉米鎖水保鮮期。加工后置于0~4 ℃保鮮庫儲存,可在5 d 內保持水果玉米相關品質[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