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增強
(甘谷縣水土保持站,甘肅甘谷 741200)
甘谷縣小河灣項目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東北部,屬于黃土高原丘陵區第三副區,地處東經105°23′36″~105°27′27″、北 緯34°57′12″~34°58′53″,為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9.8 ℃,年平均降水量500.00 mm。項目區域土壤類型復雜,其中黃綿土所占比例最大,占比為63.38%,紅土類占比16.40%,淀土類占比10.42%,褐土類及其他種類占比9.80%。
項目區涉及西坪鎮頡劉家、蓮花臺和海子灣3 個行政村,總人口2 239 人,人口密度118 人·km-2,人均耕地0.43 hm2。項目區總土地面積1 898.37 hm2,水土流失面積1 290.44 hm2,占總面積的67.98%,年平均侵蝕模數4 272.60 t·km-2,溝壑密度2.54 km·km-2,水力侵蝕和輕微的重力侵蝕是項目區的主要土壤侵蝕類型。受到人為因素、自然因素的影響,項目區域內土壤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項目區域植被類型為半干旱草原帶,主要植被為人工林,植被覆蓋率較低。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強化監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責任。甘谷縣小河灣項目建設符合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地方需要貫徹落實。
甘肅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將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作為甘肅省“十三五”期間水利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積極擴大國家坡耕地水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為響應中央號召,擴大項目區域范圍和規模,促進項目建設,甘谷縣小河灣項目區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和綜合治理項目的建設迫在眉睫。
根據土地資源評價結果,甘肅省將坡耕地面積較大、水土流失嚴重、有開發潛力的甘谷縣西坪鎮頡劉家、蓮花臺、海子灣等村劃為建設重點,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在村莊附近土質條件良好的坡地上規劃機修梯田,并因地制宜配套田間道路和蓄水池;對坡度25°以上的坡荒地規劃水土保持喬木林和種草措施;在溝口狹窄,溝道地板穩定,溝底堅實的地方規劃修筑谷坊。
項目區新增治理面積558.26 hm2,以西坪鎮頡劉家、蓮花臺、海子灣3 個行政村16 個自然村組為中心,在交通方便、坡耕地資源豐富的區域新修梯田420.63 hm2。以現有交通道路為骨架,新建田間道路50.05 km,改建田間道路38.45 km,其中改建砂礫石路面2.31 km。布設排水渠439 m,布設管徑為600 mm 的預制涵管156 處,長780 m,布設管徑為300 mm 的預制涵管180 處,長900 m。修建谷坊12 座,蓄水池1 座,營造水保林20.36 hm2、經濟林54.76 hm2,封禁治理62.51 hm2。工程總投資額1 250 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 000 萬元,占總投資的80%,地方配套250萬元,占總投資的20%,獨立費用在地方配套中列支。
項目區共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8.26 hm2,投入建設資金1 250.00 萬元。項目發揮效益后,年增產糧食62.80 萬kg,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88.41 萬元。效益計算期20 年內,新修梯田可累計增產糧食1 256.10 萬kg,累計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 768.20 萬元。
項目開展后,區域內地表徑流大部分就地攔蓄入滲,改善了地表徑流狀況,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削減洪峰,調節河川徑流,降低河流洪水含沙量,有效減少了進入下游河道的泥沙,特別是粗顆粒泥沙,延緩下游河道淤積,從而減輕下游河道的防洪壓力。同時,將部分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水可涵養水源,提高地表徑流利用率,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2]。根據計算,項目實施區新增措施年均保土2.34 萬t,減少土壤侵蝕量39.94%,年降低土壤侵蝕模數1 707.60 t·km-2,保水17.98 萬m2;新增治理程度43.26%,累計治理程度達80.32%。
項目建設使區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80.32%,大幅減輕下游防洪壓力,確保了下游瀝青路、村莊、田地及人畜的安全[3]。項目實施后區域綜合治理面積達558.26 hm2,有效防止了區域中嚴重的水土流失,明顯改善了自然條件。在項目區域治理措施實施過程中,通過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單位土地面積產量大幅增加,促進自然環境體系的建設,實現了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4]。
在項目規劃中,甘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將梯田項目建設作為推動項目區產業發展的根本措施。甘谷縣委、縣政府牽頭帶動,協同各事業單位、各行政單位相互主動積極協作,深入項目區踏勘調查,精準選定項目規劃實施區,形成以項目建設規劃鋪路、效益利益驅進的項目建設理念,大力做好立項規劃工作。同時,選擇有相應資質,水保方案編制經驗豐富的設計公司編制實施方案,增加第三方監理機構參與實施方案編寫的全過程,確保項目資金用在刀刃上及治理效益最大化。
5.2.1 大力宣傳,動員組織農民積極參與
積極向農民宣傳水利水保方面的知識、法律法規、省市中央文件精神。在項目建設立項前、中、后采用公示的方式,在項目區粘貼建前公示公告,大范圍公布項目建設范圍、內容、籌措計劃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讓農民全過程參與工程建設,增加農民的參與感。特別是在農民籌措資金上,按照“一事一議”的程序,開展民主議案、民主決策,重視農民的意見,調動農民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是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立項實施和有效建設的關鍵。
5.2.2 完善落實項目建設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
項目各級管理部門積極制定地方性法規、工程管護制度,及時總結出穩固有效的管理經驗和具體做法,并在其他項目區推廣。根據現行管理辦法,對工程建設區不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違規進行生產建設的行為進行適度處罰、限制;對于在項目區保護水土資源、主動參與水土保持日常監護工作的農民給予表彰和獎勵,鼓勵農民主動參與水土保持工作。
5.2.3 建立健全項目管護網絡
通過縣、鄉、村三級宣傳,構建管理服務網絡,設置宣傳卡、標志等,必要時在重點地區增設水保工程設施,并安排管理人員,建立保護制度,嚴格按照相應法律法規執行管理,使項目實施更加規范化、合理化。
5.3.1 重點落實監測工作,注重治理成果的監管
在項目工程實施中,委托第三方監理檢測單位對項目全程實施監督檢測,確保工程質量。在項目實施后,及時采取措施監測,按照規范標準結合實際內容,全面測量地塊、統計數量、核驗工程建設質量及尺寸標準。人工林草監測過程中,不僅要統計調查林草種類、數量、成活率,還應結合隨機抽樣方法確定一定比例的檢驗樣品,再針對項目區進行繪圖,并統計實際面積,現場制作表格。結合整地工程、苗木質量、栽培方法、苗木成活率等指標綜合分析林草種植的落實情況,并定期跟蹤監測、比較。
5.3.2 全面落實財產權確認制和工程管理責任制
項目實施完成后,積極落實管理責任人,明確具體責任、權利、效益,將各項工程準確落實到所在村委組建的小組受益人。建立保護制度,組建管護人員,按照水保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加強管理和保護,確保工程管理成效。
項目建設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負責,設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由財政、水保、林業、水利、交通等部門負責人組織、調整、監督管理工作,并制定相關政策。各部門按職能分工,各司其職,統籌規劃,協同辦公,促使項目建設進度、監督管理與財務支付同步穩健推進。
1)受當地自然地形及土質條件限制,部分梯田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達不到最低施工標準,并且存在部分田面不平的問題。2)項目區生產生活基礎條件差,人口少,勞動力不充足,致使當地農民對項目實施缺乏積極性,工程管護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3)項目建設過程中,溝道治理工程偏少,且溝道治理方面的技術較薄弱。4)項目工程建設相關建管機制不夠規范,安全生產基礎比較薄弱,保障體系和機制尚不健全。
1)進一步合理規劃各種治理措施,形成綜合治理防治體系。例如,可在機修梯田里配套田間水泥道路、排水渠及田邊蓄水池、水窖等,使路面匯集的雨水可經道路排水渠積蓄到路邊蓄水池中,既解決了梯田、農路的水澇問題,又充分利用了地表徑流水資源,滿足工程施工標準。2)在項目建成后的項目區,帶動農民開展經濟作物種植,加大產業開發力度,讓農民逐步獲益,以便提高其對項目建設實施的積極性。項目完成后,按要求及時申請工程竣工驗收,辦理移交手續,落實主體,明確管護責任,確保工程安全運行,提高工程管護水平。3)在施工過程中及時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協商將田面寬度小于8 m 的地塊與相鄰的地塊進行合并,以增加田塊寬度和單塊梯田的面積,打破原有老坡耕地邊界,重新規劃地塊界限,以便按照自然地形因勢利導地安排施工作業。同時,加大溝道荒坡地的投資治理力度,在溝道荒坡地種植紫花苜蓿、刺槐、柳樹、沙棘,在坡度平緩處布設柳谷坊、石谷坊、淤地壩以緩解水土流失。4)建立健全建管機制,嚴格按照項目建設程序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及工程質量監督、工程驗收管理等制度組織工程實施,安全檢查應做到有明確的檢查目的和檢查項目、內容、標準,對要點、關鍵部位要重點進行檢查。同時,建立安全生產的檢查制度、班組安全生產制度、安全生產教育制度、施工現場的治安保衛制度等多種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甘谷縣按照“管理強手段,產業謀發展,治理補短板,生態促和諧”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將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當作富民強農的核心項目,助推全縣產業發展,做到了坡地梯田化,產業規模化,工程效益最大化[5]。經實踐證明,實施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有效措施和基礎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