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盛
[華東(廈門)城市發展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福建廈門 361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發展是未來國家重點發展方向,目前鄉村植物景觀建設得到快速發展,但我國地域廣闊,在鄉村慢道植物種植設計方面尚存在諸多問題,如種植設計手法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設計;植物品種選擇不切合實際情況,生搬硬套;養護管理不到位,設計的植物景觀可持續性低;用地屬性不明確,影響項目完整落地實施等。
生態、自然的鄉村慢道種植設計所營造的植物景觀為鄉村環境建設添磚加瓦、錦上添花,鄉村植物資源得到充分合理運用并形成產業化,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生態性與觀賞性的統一、服務功能與藝術價值的統一[1]。
盡管環境改善建設在全國各地鄉村已經陸續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鄉村慢道植物種植設計手法千篇一律,缺乏能突顯地域性的個性化種植設計,許多地區偏好直接套用城市綠化種植設計手法,如城市道路綠籬景觀、城市公園大草坪、城市街頭綠地花境營造等,導致植物景觀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的和諧美[2]。
鄉村慢道植物品種選擇盲目,大多數項目缺少契合當地人文歷史等突顯地域特色的植物種植設計,如選擇華北地區植物種植于華南地區,選擇塔狀、整形植物種植于鄉村慢道,盲目選擇新品種而不選擇高度適合當地農村環境的鄉土品種,選擇城市綠化植物品種應用到鄉村慢道植物種植設計中,落地實施后無法融入鄉村環境且破壞鄉村原有生態、自然的原始植物群落結構。
鄉村慢道種植設計的植物景觀落地實施及工程養護期過后,隨著施工方的撤出,植物景觀養護管理缺失,景觀日漸荒蕪雜亂。盡管大多數鄉村慢道植物都可以粗放低管養,但依然需要適度的人工干預管理。目前,大多數的鄉村慢道后期的管養配套政策及資金還不能像城市建設那樣健全,且無專業的管理團隊,造成鄉村慢道種植設計的植物景觀可持續性低。
鄉村振興雖然如火如荼地在全國各地開展,但在鄉村慢道建設項目立項及落地實施時總會發現部分區域用地屬性不明確,影響項目完整落地實施。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缺乏鄉村振興建設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規劃設計,在各類綠化建設用地分散且零碎,而耕地、林地兩大用地紅線絕不允許觸碰的情況下,鄉村慢道景觀建設及植物種植設計通常呈碎片化,無法實現景觀設計的完整性[3]。
盡量保留慢道建設范圍周邊原生態的植物群落,梳理影響整體視覺效果的現狀植物,充分合理利用鄉土植物。鄉土植物高度契合當地氣候、水土環境,既不破壞原生態植物群落結構,又能物盡所能。鄉村慢道種植設計應采用生態修復為主的設計手法,營造特色的地域性慢道植物景觀[4]。
鄉村慢道種植設計要根據農村氣候環境、土壤條件、光照強度等不同的立地條件,在不破壞原生態鄉村植物群落結構的情況下,以設計種植鄉村植物為主,適當引進較能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為輔,美化鄉村慢道。
鄉村的主人為村民,鄉村慢道種植設計需結合村民的審美趨向及對植物具有的遮陰、聞香、觀花等功能訴求,不觸碰當地鄉村植物風俗禁忌,如“東不栽榆西不栽桃,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等,在慢道途經鄉村宅前屋后綠地設計種植果蔬、藥用、芳香、吉祥植物,以調動村民參與宅前屋后植物種植及管養的主觀能動性[5]。
鄉村慢道種植設計植物品種選擇要以經濟、實用為前提,除了核心造景節點區域外,其他區域植物品種不應設計大規格、名貴樹種,以選擇粗放低管養、綜合抗性強、成本低但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樹種為主。
鄉村慢道建設通常以點、線、面等形式串聯各種類型的鄉村自然景觀,如田園斑塊、河流廊道、山川村落等,種植設計運用多種設計手法,師法自然生態植物景觀群落結構與特性,多角度呈現鄉村自然景觀類型的多樣性。
項目為薌城區浦南鎮鄉村振興綜合項目一藤(九龍江北溪生態溪岸帶)一期——白南線及生態慢道綠化工程,項目地點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總體規劃如圖1 所示。

圖1 白南線及生態慢道綠化工程總平面圖
本工程慢道主線全長10.38 km(南鰲浦圣王墓—北雙溪村),沿線平均海拔6~10 m,大部分地勢平坦,有低丘陵和臺地零星分布;沿線土壤以黃褐色砂質土、紅壤和沖積土為主,土壤肥力中等,可進行適當的土壤改良以利于苗木生長;水體以九龍江北溪為主,沿線零星分布部分水塘;沿線現狀植物為桃花心木、羊蹄甲、藍花楹、小葉欖仁、鳳凰木等小型苗圃園和龍眼、芒果、柚、香蕉等小型經濟林,并分布少量竹子、菜地及其他野生樹種,整體林相較為復雜多變;現狀部分村道兩側為龍眼、黃花槐、垂葉榕等,村落庭院種有菠蘿蜜、楊桃、枇杷、番石榴、木瓜、甘蔗等,以及桂花、月季、九里香等香花、觀花植物。
慢道植物設計以“生態、田園、郊野”為主題,通過展現植物群落的宏觀季相變化及觀花、觀葉、觀果、觀形、聞香、閱色等微觀細節,打造“春華秋實、鄉野浪漫”的濱水鄉村慢道植物景觀。
采用“點、線、面”結合的設計手法,穿點連片鎮域鄉村振興節點,串聯浦南鎮自然景觀與人文風光。對各段慢道道路周邊植被、重要的景觀節點,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通過規劃區域進行生態修復、提升及完善,采用近自然設計手法,構建具有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的慢道綠化景觀帶,實現“顯山、露水、望田、歸家”的美好意境[6]。
3.3.1 慢道不同空間類型種植設計
1)迎賓段慢道種植設計。該類型道路屬于各道路交通交匯樞紐,交通便利,迎賓條件優越,現狀多為小型苗圃、果園,周邊植被茂密,為天然的綠色背景。設計基于植物自身不同的形態、色彩、季相表現,選用藍花楹、風鈴木、黃花槐、羊蹄甲、美人蕉、翠蘆莉、狼尾草等,采用不等距、三五成群的自然式種植設計,形成疏密有致的群落效果,營造生態、自然的迎賓植物景觀。
2)村落段慢道種植設計。該類型道路屬于沿線村落段,宅前屋后綠化空間小,現狀多為小型苗圃、菜地,房屋交替錯落,現狀植物群落較多且自然生態生長。設計上保留現狀植被,采用生態性修復為主,利用現有植被(如現狀林下以自然生長的海芋),為保證沿線植物統一性,選用黃花菜、射干、魚腥草、現代月季、腎蕨、海芋、銀邊山菅蘭、羽絨狼尾草等進行下層植物提升改造。
3)山谷段慢道種植設計。該類型道路位于山谷凹地中,零星分布一些水塘,現狀多為苗圃林,周邊植被茂密,為天然綠色屏障。設計以碧桃為基調樹種,在視覺焦點,結合周邊背景植物,或孤、或群點綴美麗異木棉、秋楓、人面子等喬木,種植成片可觀花、可食用、具有一定經濟價值且有潛力形成產業化的黃花菜,營造落英繽紛、恬靜優美的桃花谷植物景觀。
4)臨水段慢道種植設計。該類型道路臨近九龍江北溪堤岸帶路段,現狀多為竹林、混合林,長勢良好。設計上在符合漳州市浦南鎮防洪標準的基礎上,保留現狀竹林及其他現狀喬木,在坡頂設計垂枝植物迎春花進行軟化,坡底補充成片開花地被植物夾竹桃、雙莢決明、朱纓花等,局部點綴自然野趣的細葉芒、紫葉狼尾草等觀賞草,形成鄉村郊野的植物景觀。
3.3.2 慢道不同景觀節點種植設計
1)迎賓節點種植設計。該類型節點屬于各道路交通交匯點或迎賓匯聚點,現狀多為小型苗圃、零星房屋,周邊植被零星且較薄弱。節點設計常綠喬木樟、秋楓作為背景林,以自然生態手法設計藍花楹、鐘花櫻桃、琴葉珊瑚、粉黛亂子草、夾竹桃、地毯草等或孤、或組、或團相互呼應、組合、搭配,營造熱烈的迎賓節點效果。
2)人文節點種植設計。該節點為陳元光墓東南方向主入口,現狀周邊為小型苗圃、成片林地,植被條件好,結合開漳圣王陳元光文化進行種植設計,在現有牌坊和陳元光事跡宣傳景墻周邊設計搭配種植樟,加強入口莊重的植物景觀效果,點綴種植點景樹叢生樸樹,以不規則、自然式、群落式種植叢生八月桂、羅漢松、矮蒲葦、海芋、腎蕨等,打造文化氛圍強烈的植物景觀群落。
3)主題節點種植設計。該節點為慢道桃花谷路段東南方向入口處,現狀周邊為小型苗圃,有兩個周邊雜草叢生的水塘。利用山谷兩側天然綠色背景,結合設計主題,以碧桃為基調樹種,視覺焦點點綴種植多株秋楓,營造簡約大氣的植物群落;整合后的水塘設計種植挺水觀花植物蓮,水岸種植美人蕉,營造鄉村慢道郊野濱水景觀效果。
4)交通節點種植設計。該類型節點為交通驛站或停車場,節點現狀周邊為空曠的雜草灌或小型苗圃。設計上以秋楓、羊蹄甲等喬木形成半圍合空間,視覺焦點處種植點景樹叢生麻楝,結合IP 形象、鄉村特色小品、指示牌,種植翠蘆莉、大花蘆莉等開花植物,形成與周邊環境協調融洽的植物景觀。
鄉村生態慢道種植設計,應在保護鄉村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前提下,以修復、提升、完善的種植設計為主,通過點、線、面串聯鄉村沿線自然景觀,結合人文景觀的融入,營造生態、自然、和諧的慢道植物景觀,為鄉村振興建設具有地域特色且可持續性發展的鄉村植物景觀,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