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軍
(河南省國有魯山林場,河南魯山 467300)
森林資源保護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早在2016 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對森林生態安全保護工作進行了相關闡述,明確指出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要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在這之后,原國家林業局也頒布了《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 年)》,提出我國森林經營規劃的戰略性目標,這也意味著我國越來越重視森林保護工作,并將林業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林業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可以起到防風固沙、降塵減噪、調節氣候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保護林業資源,就是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通過合理手段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例如,保護林業生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轄區內出現大面積的水土流失,穩固地表植被,特別是在生長密集的區域,森林防風固沙的功能更加明顯。另外,植物本身旺盛的光合作用除了可以吸收大部分熱量、有效調節環境氣溫,還能起到減少污染、凈化空氣的作用。
林業必須向可持續化方向發展,不能為獲取短期收益而忽視長遠發展。對于森林資源保護,更要多方聯動,合理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加強樹木培育與保護,同時實施科學保護措施,使林業資源處于穩定的狀態[1]。只有林業資源循環穩定,才能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林業資源保護中,森林火災的危害系數最高,其具有突發性、快速性、大面積性和摧毀性等特點,一旦發生森林火災,不僅會摧毀森林動植物生存環境,還會威脅到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僅如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森林火災即使被撲滅,也會降低當地水源涵養能力、植物供氧能力等,使整個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我國是森林面積較少的國家,正因如此,我國大力發展林業,并將其作為一項長久的戰略任務。根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共計2.2 億hm2,森林覆蓋率為22.96%,比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料清查的森林覆蓋率(21.63%)提高了1.33 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全國森林面積凈增1 266.14 萬hm2,森林蓄積量已達175.6 億m3,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國有林場作為我國森林資源培育的主陣地,在推動林業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有國有林場4 507 個,有林地面積達到0.62 億hm2,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23%,人工造林面積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3 以上。我國已成為全球森林面積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在森林保護戰略持續推進中,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在森林經營與保護中一直遵循分類經營、科學管護的原則,控制采伐量,及時更新樹種,加強森林撫育管護,提升人工林的撫育能力[2]。
以河南省國有魯山林場(以下簡稱魯山林場)為例,其地處平頂山、南陽和洛陽3 市交界處,現有林地面積為7 416 hm2,全場活立木蓄積量704 298.6 萬m3,森林覆蓋率達到78%。建場50 多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林業的政策指引下,林場共造林逾3 333 hm2,育苗33 hm2,中幼林撫育7 333 hm2,創造了巨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由于魯山林場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適合多種植物生長,林區內植物類型多樣,包括喬木類、藤本類、草本類和灌木類樹種;林場動物資源豐富,僅林業昆蟲就已達2 000 種。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相關規定,實現森林經營戰略目標,魯山林場將林業資源發展與規劃作為工作重點,持續推進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建設為主,加強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實現森林資源不斷增長。如今,在河南省林業局等林業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下,魯山林場已積極探索并實踐林業生態可持續化發展路徑,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調查發現,林場人工林培育與資源保護中仍舊存在許多不足,還需要林場相關領導給予高度重視,科學制訂經營方針,實施全面系統的經營管理,提高森林質量,保護好森林資源。
可持續發展視域下開展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必須根據林業生態環境情況及資源保護實情進行綜合分析,繼續實施分類經營,適地種植樹種,提高林業生產力,實現規模化經營,取得最佳效益。
在森林經營期間,應依據樹種類型不同,制訂合理的經營方案,當前魯山林場防護林經營類型面積如表1 所示。林場經營櫟類及闊雜類以撫育間伐為主,同時輔以更新造林,加強森林培育;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種植櫟類、刺槐等鄉土樹種;通過科學整地、精細播種、水肥管理等,提升林區樹木質量。對于改造后的林分加強管護,合理控制采伐量和間隔期,林場林分年平均生長量為11 343 m3,年采伐量為7 385 m3,基本可以保證森林正常更新、壯大。另外,加大對亂砍濫伐行為的懲治力度,并對采伐后的林分進行追蹤,確保林業資源得以合理利用。

表1 魯山林場防護林經營類型
3.2.1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魯山林場林區面積較大,進出林區的路口比較多,而且林區與許多村莊相鄰,附近居民和游客經常到林區游玩,但因林區人員活動頻繁,容易在干旱時節發生火災。加上林場防火帶和防火林道建設設施不完善,現有防火設施數量無法覆蓋全部林區,一些防火器具設備落后,森林防火工作還有待加強。因此,林場必須全面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轉省政府護林防火指揮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從林場防火實際出發,統一部署,科學規劃,加大森林防火組織指揮力度,健全森林火災預警機制,完善防護基礎設施,提高森林火災綜合防治能力,有效保護森林資源,促進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3]。
3.2.1.1 堅持森林防火原則
在落實森林防火工作中,要立足現實、全面規劃,將森林防火視為一項系統工程,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斷完善防火設施,最大限度地保護森林植被。林場要以生物防火為主要技術手段,實現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的有效結合,充分體現實用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3.2.1.2 做好森林防火規劃
引發森林火災的因素眾多,常見的有地形、樹種的變化、火源密度的季節性變化及氣象因子的變化。為了強化森林火災防治成效,必須事先做好科學詳細的防火規劃。
林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綜合分析林場的可燃物分布、居民點分布、人為活動頻度及滅火救援撲救分布等因素,將林場劃分為3 個亞區。1)a 級火險的危險系數高,主要針對三林區的良子溝、廟子溝、牛頭、掛鼓樓等林區,四林區的梅花溝、畫眉溝、燈盞洼等林區及堯山自然保護區等人為活動頻繁的區域,要及時清除枯葉和易燃的茅草。2)b 級火災預防管理區包括三林區城望頂、西湖、臥羊坪等林區,四林區蒿坪、十八垛等這些火源容易管理的林班。3)c 級火災預防管理包括一林區、二林區等不易發生火災且容易管理的林區。通過合理劃分防火區,提升森林防火管控的有效性。
3.2.1.3 完善防火規章制度
由于魯山林場部分林區人員活動頻繁,容易埋下火災隱患,而且林區內易燃林分較多,潛在的火災危險系數較大。所以,林場必須以“預防為主、科學應對”為工作方針,加強火源管理,減少火災發生。1)制定相對完善的防火規章制度,嚴格按照《森林防火條例》及上級部門管理要求,執行各項防火規章,如防火指揮部成員分工責任制、防火值班崗位責任制、火源管理制度、基礎設施管理制度以及火災撲救預案等。2)林場應繼續優化護林組織機構,組建專業化的護林防火領導小組,下設防火辦公室,處理日常工作。同時積極開展防火教育,向林場工作人員、游客和居民普及防火救援知識,提升人們的防火自覺性[4]。此外,林場在防火重點時期建立了護林防火隊伍,第一梯隊主要為森林消防專業隊,第二梯隊為林場職工,第三梯隊則為地方武警、民兵及附近居民等,以便于火災發生時能夠及時開展滅火救援工作。
3.2.1.4 建立防火系統
1)火源管理系統。在各營林區主要入山口處設立森林防火檢查站,根據相關要求,每個防火檢查站配備2 名專職工作人員,負責入山登記、代存火種及出山銷號等工作,嚴格檢查過往車輛的防火安全。
2)林火監測系統。火災對于森林的危害非常大,在森林保護過程中,要加強對火災防范的重視程度,通過建立森林火災監測系統,及時發現火情,快速開展撲救工作。①通常情況下,瞭望臺和地面防火巡護是森林火災監測的常用手段。魯山林場對原有瞭望臺進行全面改造,適當增設防火瞭望設施,而且在每個瞭望臺安排2 名檢測員進行監測。為了補充瞭望臺監測的不足,林場在每年火災頻發時期,每天安排人員巡邏,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火情。②在預防火災過程中,現代化科技手段必不可少。借助無人機設備靈活巡護,擴大巡護面積,及時發現火情并采取撲救行動;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技術,監測人員能夠迅速找到火源點,降低人力成本;在瞭望臺上安裝遠程視頻監控探頭,運用人工智能識別技術提升監測的精準度,借助網絡傳輸遙控探頭對林區火情展開全方位監測,實時更新火災發生概率,及時發現火情并組織人員撲救。
3)阻火隔離系統。魯山林場沿主要山脊及溝谷營造了20~25 m寬的生物防火林帶,構建綠色防火屏障。林場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防火林帶種植櫟類、楓樹、刺槐等,種植株行距為2 m×2 m,采取緊密復層結構,使整個防火林帶銜接得當。另外,林場修建了長約20 km 的林區公路用作防火通道。
4)物資保障系統。為了及時撲救火災,林場在林區內配備了100 臺風力滅火機,100 臺防火噴霧器,另有300 把二號和三號工具,還有150 套撲火服和50 雙登山鞋。在護林點及各檢查站,配備森林防火巡邏車1 輛,各營林區配備森林防火巡邏摩托車20 輛,以備不時之需。
3.2.2 重視有害生物防治
根據資料統計,魯山林場森林有害生物以病蟲害和鼠害最為突出,其中病害主要有針銹病、立枯病、白粉病、根腐病、炭疽病、腐爛病等,蟲害有金龜子、大袋蛾、天牛、松毛蟲、蚜蟲等,每年僅病蟲害造成的林木經濟損失就高達10 萬元。所以在森林保護工作中,魯山林場應加強對有害生物的防治,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結合林場生態情況,對有害生物進行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在縝密分析研判的基礎上,采取最有效的技術方案和防治措施,防止有害生物大面積發生。
1)完善有害生物防治預警機制。魯山林場建立了病蟲害測報機構,安排專職人員定期進行預測預報,及時了解和掌握林場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并在第一時間采取恰當的防治措施,力求能夠將有害生物消滅在萌芽狀態[5]。此外,林場委派專員定時巡查樹木生長情況,利用無人機等現代化技術設備對林區進行巡查,提升巡查效率,根據巡查所獲信息科學制定有害生物防治方案,保證管理成效。
2)合理處理病死枝、樹。在森林培育期間,如果發現有害生物造成樹木出現死亡或者枯萎的現象,需要盡快處理病死的枝條,集中銷毀,避免病害蔓延,有效降低病蟲害造成的影響。
3)采取綜合防治方法。對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在保護區內招引益鳥或害蟲天敵,抑制蟲害泛濫。通過營造混交林,實施撫育間伐、衛生伐等營林措施,提升林木抵御病蟲害侵害的能力。采用物理防治技術,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林間安裝LED 寬光譜殺蟲燈誘殺害蟲。或者采取化學防治手段,使用無公害的農藥直接滅殺害蟲,如林地出現大量中華鼢鼠種群時,可使用敵鼠鈉鹽、殺鼠醚、溴敵隆等藥物進行防治;噴灑45%代森銨水劑200~300 倍液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等,提升防治效果。
林業資源保護意義深遠,在抓好林業資源保護工作中,必須要合理制訂森林經營方案,明確階段性經營任務,統籌規劃林業資源,加強林木培育并做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關鍵性工作,提高森林資源保護的有效性,促進當地林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