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磊
(河南省國有魯山林場,河南魯山 467300)
國有魯山林場(以下簡稱林場或魯山林場)處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常年氣候溫和,且土壤類型多為黃棕壤、褐土,pH 值6.0~6.5,適合種植楊、杉、刺槐、油松等喬木,荊條、杜鵑、山茱萸、連翹等灌木,白草、茅草、羊胡子草、狗尾草等草本植物,以及山葡萄、獼猴桃、葛條等藤本植物。目前,林場內栽植的鐵杉、青線柳、望春花等20 余種植物已經列入省級保護植物。
林場土地總面積為10 271 hm2,其中,一工區為2 275.96 hm2,二工區1 107.51 hm2,三工區3 463.33 hm2,四工區2 859.27 hm2,堯山自然保護區564.93 hm2。林場內喬木林7 416.00 hm2,未成林地145.61 hm2,宜林地470.98 hm2,苗圃地5.43 hm2,疏林地94.45 hm2,林業輔助生產用地2 138.53 hm2,森林覆蓋率達72.2%,林地利用率為85%。林分平均生長量為11 343 m3,生長率為1.6%。林場各齡組面積蓄積如表1 所示。

表1 魯山林場各齡組面積蓄積統計表
林場森林資源大部分為人工林,以櫟類、刺槐為主,且人工林資源呈現出以下特點:1)樹種多為鄉土樹種,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2)年均造林面積大,但是受粗放管理模式的影響,林木生長勢差,年均生長量低;3)林場土地利用率較低,林木生產潛力大[2];4)幼林面積大,單位面積蓄積量低,森林資源相對貧乏;5)林木種植類型單一,容易發生病蟲害。
魯山林場自成立以來,在國家大力發展林業的政策指引下,在造林綠化和森林經營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現經營林地面積中,森林覆蓋率已達72.2%。近年來,林場堅持走“科技興林、分類經營”的創新發展之路,創造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但總體來看,魯山林場在推進林木培育及森林資源保護發展中還要加大力度,加強林木培育,因地制宜更新造林,不斷改善森林結構,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生態優先是森林經營的基本原則,魯山林場基于森林資源保護開展林木培育工作,應繼續堅持生態保護的原則,在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平衡發展,進一步提升林場森林資源總量。林場在推進森林資源保護工作中,要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調查與分析森林資源狀況及生態環境等各項指標,綜合評估林場森林污染指數,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工作重點,通過分類經營、分類管理實現資源最優配置[3]。林場也要加強監管,杜絕對林木、土地和環境的破壞,科學控制肥料和農藥用量,提高森林撫育管護的有效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指出,“保護、培育、利用森林資源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保育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魯山林場在林木培育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制定合理的森林保護制度與林木培育方案,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限制森林砍伐,遏制亂砍濫伐,保護森林資源。同時,林場要結合地區自然條件、森林資源特點及具體發展情況,明確本階段經營目標和任務,動員全民參與造林活動,全面開展林木培育工作。
森林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及微生物,在森林資源保護中,豐富的物種不僅能夠維護生物多樣性,還能形成森林生態保護系統,降低保護區內害蟲數量,同時增強森林的抵抗力[4]。魯山林場植被類型多樣,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另有少量的針闊混交林,植物種類含楊、刺槐、杉、櫟等樹木,更有種類豐富的灌木類、草本類、藤本類植物。由于林場氣候適宜,而且環境條件良好,為多種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常見的有短耳鸮、果子貍、獾、松鼠、啄木鳥、白鷺、青蛙、野雞、麻雀等,林場內昆蟲種類約2 000 種,但也有不少害蟲。為了促進林業生態平衡,林場應不斷優化樹種結構,大力培育適應性強的高產樹種,提升樹木成活率,獲得更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二、土地公和神靈送銀子說。例如,萌源紀四公作墓故事:據說,萌源先輩為祖上紀四公作墓,尋得萌源八景之“鯉魚上水”吉穴。墓畢,入葬吉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送葬一行,到達墓坪,然距吉時尚余一時辰。忽然,傾盆大雨,讓人窒息,于是眾歇于附近寺廟。大雨過后,吉時已過,大伙匆忙趕到墓坪,奇怪的事發生了,棺木已進了墓穴,在原來停棺之處放著四筐白花花的銀子。從此,萌源蕭氏迎來了大發展。
3.1.1 整地
根據人工造林要求實施整地。對造林地進行基本的清理,保證土地平整,然后翻耕土壤,以魚鱗坑、穴狀等模式整地,整地規格為80 cm×80 cm×80 cm,及時對土壤消毒處理,殺死土壤內的病菌和蟲卵[5]。在整地期間,要檢測育苗土壤中各元素含量,補充缺少的元素,利用機械方式提升整地質效,確保造林成活率。
3.1.2 選種
林場造林地點位于沙河沿岸的一、二工區,結合地區環境特點和氣候條件,盡量選擇種植麻櫟、刺槐、楊、杉等鄉土樹種。為避免樹種結構單一,堅持優質原則,選種生長速度快、抵抗力強、成活率較高的樹種,提高森林質量。
3.1.3 消毒
在播種前,除了篩除干癟、發霉的種子,也要做好種子消毒處理。可以用濃度低于0.6%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并將浸種時間控制在20 min 左右,再撈出種子,用清水洗干凈,密封儲存,留作播種使用[6]。
3.1.4 播種
由于所種植的樹木類型不同,播種時間也不固定,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播種時節。采取點播、條播等方式的,先挖播種溝,一般溝深控制在0.5~0.6 cm,對小種子植物,可以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后播種。為了防止幼林過密,要控制人工造林密度,結合林木生長情況來確定每個種植穴的樹種數量。如果株行距太小,會影響植株生長,可按照每667 m2保留100~200 株的標準進行播種和撫育,并且均勻分布,保證樹種成活率。
3.1.5 覆土
苗木播種后,可以用稻草或者松針等材料覆蓋在其上,通常情況下,覆蓋厚度以30~50 mm 為宜,避免水分過快蒸發,穩定地表溫度,促進苗木生長[7]。
通常在陰雨天進行苗木出圃,在挖掘過程中,以苗行方向為基準,開展挖掘作業。需要注意的是,起苗時不能損傷苗木側根,盡量保證根系完整,以免苗干被折斷。可以利用起苗機器提升起苗的效率,還能節約一定的起苗成本。或者采取人工起苗的方法,沿著苗行方向,視苗木根系大小來開溝挖土,并對苗木進行斷根處理[8]。起苗后要盡快移栽,不能及時移栽的用草簾子覆蓋根部,以免苗根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而導致水分過多流失。
3.3.1 水肥管理
在林木培育期間,做好水肥管理至關重要。應結合苗木生長狀況進行綜合分析,選擇適宜的肥料類型并確定施肥用量,確保苗木能夠吸收到充足的營養。在樹木生長初期,可以采取根外施肥法,然后根據苗木根系生長情況,再進行土壤施肥,避免樹木根系受到損傷。同時動態化監測苗木生長變化,找準施肥最佳時機,實現優質育苗。此外,為保證苗木在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水分,要定期進行灌溉,在高溫干旱天氣,適當增加灌溉量,以免苗木干枯;也要防止水分過多導致樹木根系腐爛,在灌溉時做好相應的排水工作,特別是在降雨量集中時,要及時安排人員采取措施排出土壤中多余的積水。
3.3.2 林分間伐
撫育間伐是調整林分結構的有效措施,不僅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環境,還能促進森林多種效能的發揮[9]。在撫育間伐中,人工幼齡林郁閉度控制在0.9 以上,中齡林控制在0.8 以上,下層目的樹種和幼樹的郁閉度維持在0.6 以上,可根據撫育間伐對象來安排具體的撫育間伐時間和方法。魯山林場可采取定株撫育的方法,及時伐除過密的幼樹,在植被稀疏地段及時補植樹種。或可采用生態疏伐的方式,使林冠形成梯級郁閉,保證林場內大、中、小立木都能接受到陽光;在中齡林、近熟林進行撫育采伐,合理調整林分的層次結構,加快林木生長,有效提高林木材質。
3.3.3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可以提升森林的整體品質,促進林木正常生長。林木在自然生長條件下因下部枝條不能獲得充足的光照而出現枯萎情況時,要進行人工整枝,先剪除樹木下部枯死的枝條或一并剪除部分活枝,保證良好的樹木形狀,使樹木成為少節良材[10]。林場樹木一般在造林后1~3 年進行修剪處理,通常采用平切法進行修枝;對于松樹等輪生枝可采用留樁法,留1~3 cm 的殘樁,避免切口相連造成環狀剝皮。同時,修枝高度依培育目標而異,如除去枯死枝和樹干下部1~2 輪活枝時,幼齡林不超過樹高的1/3,中齡林不超過樹高的1/2。通過剪除過密、細弱和重疊交叉的枝條,提升樹木枝條分布的均勻性,保證樹木能夠接受到充足的光照,提高林間通風性和透光性。
3.3.4 病蟲害防治
根據調查資料,魯山林場森林常見病害有立枯病、銹病、葉斑病、白粉病、褐斑病、腐爛病等,蟲害主要包括金龜子、松毛蟲、天牛、蚜蟲等,每年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近10 萬元。所以,在森林培育過程中,要加強對病害蟲的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采取最優的技術方案,對林區有害生物進行科學檢測,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有效防治,以免病蟲害大面積發生。
林場可建立專門的有害生物測報機構,安排專業人員定期檢測,掌握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可采取生物防治法治理害蟲,引入益鳥或者害蟲的天敵,抑制蟲害發生;或采用物理防治法,用燈光誘殺害蟲;也可以使用無公害的農藥,結合營林防治方式,有效改善林分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森林的抗病蟲害能力。
充足的森林資源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基于森林資源保護開展林木培育工作,不僅可以改善森林生態環境,還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近年來魯山林場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木培育狀況分析不難發現,林木培育工作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人員應堅持生態保護原則,根據樹種生長情況來落實育苗管理及林木培育工作,采取科學、適宜的技術方法,提升林場樹木質量,促進當地林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