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欽廉林場,廣西欽州 535000)
廣西欽州市浦北縣具有我國最大的連片原始次生天然珍稀樹種1.4 萬hm2,紅錐林森林公園占地面積超90 km2。在“十四五”開元之年,為著力構建現代特色林業產業發展體系,創建國家儲備林基地,培育珍貴鄉土樹種,浦北縣加大以格木、楠木、沉香、紅錐為主的商品林用材基地建設力度,為廣西林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實現林業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為進一步發揮紅錐種植效益,提高紅錐產量與質量,以紅錐種植管理技術為研究重點,總結相關實踐經驗。
1)紅錐屬于高大喬木,樹高約25.0 m,胸徑可達1.5~1.8 m[1]。葉片基部短尖,全緣呈淺裂齒,內葉背面有短絨毛,絨毛沿中脈呈被脫落性,且中脈在葉面凹陷,葉柄短于1 cm;花柱2~3 枚,花期4—6 月;殼斗有堅果,果序長15 cm,果實呈圓錐形,果期8—11 月。2)紅錐多分布于我國兩廣地區、川黔地區、云貴地區等。紅錐適宜生長在多雨、溫暖、潮濕的季風氣候區;適宜在輕黏土、酸性土壤、土層厚度超80 cm的造林地扎根,不宜在石灰巖地區、重壤土、石礫土、砂質土中種植,且該樹種對光照需求較高,適宜種植在南坡、迎風坡。
1)廣西氣候類型多樣,南部屬南亞熱帶氣候,北部屬中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夏季為4~5 個月,冬季約為2 個月)。氣溫較為均衡,年平均氣溫在16~23 ℃。2)廣西位于兩廣丘陵西部,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受地形條件影響,桂西、桂北和桂西北地區立體氣候顯著,桂南地區以海洋氣候為主,溫暖潮濕。3)廣西雨熱同期,年平均降水量1 000~2 800 mm,降水集中在4—9 月。廣西的地形和耕地分布便于營造大面積紅錐造林地,且在紅錐生長周期內可為其提供充足的光熱、水源,適宜紅錐生長。
當前我國各地區紅錐育苗法主要為種子育苗、扦插育苗和輕基質育苗。廣西在“十四五”期間著力構建優質樹種高產栽培區和栽培基地,造林面積增大,但受季風氣候影響,夏季易出現洪澇災害與風折災害,或極端高溫高濕天氣,降低種子發芽率,加劇根部腐爛與土壤侵蝕。因此,廣西在大面積造林中應規避扦插育苗和種子育苗,宜選擇輕基質育苗。將椰糠、黃心土、炭土、珍珠巖按1.0∶2.0∶1.5∶1.0 的比例配成輕基質,先在苗圃地培育優質紅錐大苗3~5 年,后根據國有林場造林要求與目的,選擇根系發達、生長良好的苗木進行上山造林。與其他育苗方法相比,輕基質育苗獲得的苗木抗菌、抗害能力更強,后續對風折及其他自然災害的抵御性更強,成活率較高。
在定植前,造林技術人員應集中銷毀林間清理物,同時以穴墾法為主進行整地。在造林地坡度小于25°時,開50 cm×50 cm×50 cm 的種植穴;坡度25°~30°時,利用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法,其中,帶狀整地定植穴規格為1.2~1.5 m,塊狀整地定植穴為40 cm×40 cm×40 cm;造林地坡度大于30°時,沿等高線按環山水平整地法營造水平梯田狀造林地,嚴禁煉山,以保留土壤中的有機質和養分。在移栽過程中,選擇苗高45 cm 左右的優質大苗,移栽深度比苗木根莖深5 cm左右,行株距為3 m×3 m,初始造林密度約為74 株/667 m2。選擇陰雨天進行造林,定植后2 個月檢查苗木成活率,并及時補苗。
為有效提高紅錐造林質量和產量,要充分利用測土配方技術,對造林地土壤微生物含量、酸堿性、有機質含量進行測定,按照紅錐各生長期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及時施肥、補肥,平衡用地和養地之間的關系,化解肥料供需矛盾。通常情況下,測土配方以地力等級配方方式為主。如表1 所示,將林地養分情況、地力質量劃分為6 個等級[2]。

表1 地力等級與指標范圍
1)例如,廣西欽廉林場的地力等級在3~4級,因此,基肥以磷肥和復合肥為主,施肥量分別為500 g·株-1和250 g·株-1[3]。若造林地地力在1~2 級,可適當降低施肥量;造林地地力在5~6 級時可將復合肥施肥量增至300 g·株-1。2)在紅錐苗期,可根據其生長情況及時補充磷肥和氮肥,施加量約為150 g·株-1和250 g·株-1;在幼林地施加復合肥50~100 g·株-1,施肥時間為8—9 月。3)對紅錐成林可適當施加優質氮磷鉀復合肥,施肥2 次,分別為5 月施150 g·株-1,10 月底之前施250 g·株-1。4)在施肥過程中,營林技術人員應做好幼齡林撫育管理工作,發現病蟲苗、殘苗、風折苗需及時補救,病蟲苗以人工清除為主,殘苗以補苗為主,風折苗以人工扶正、支架為主;無法補救的苗木應全株拔除,并補植3~5 年實生優質大苗,以保證林間林相整齊,提升造林成活率。
以透光伐為例,紅錐透光伐以短截、疏枝、回縮、緩放、拉枝和刻傷為主[4]。1)短截主要指剪去一年生枝的一部分,對旺樹、旺枝可采用延遲修剪,以促進分枝、增強樹勢。在5—6 月萌芽后進行1 次短截,可緊湊樹冠。2)回縮指對內膛光禿嚴重的多年生枝進行修剪,或對生長衰弱、基部外移的多年生枝進行修剪。在4—5 月進行回縮,每2 年進行1 次。3)緩放指為緩和樹勢,對部分枝芽采取不剪策略,以分散營養。在6—8 月進行緩放,每2~3 年進行1 次。4)拉枝和刻傷指在春季樹液流動到芽開綻期間(3—4 月)將強旺輔養枝拉平,使樹冠內枝條抽生強旺枝,同時在發芽部位的各芽上方刻傷,每年進行1 次。
為實現高產和發揮優質大徑材用材林商品基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營林技術人員要善于利用混交林和林下經濟種養方法,提高紅錐造林的綜合附加值,以促進“一地多產”和“一地多收”。廣西的混交林主要為紅錐與桉樹、紅錐與杉木,按主要樹種∶次生樹種=8∶2 或7∶3 的比例混交,以營造良好的林間樹種競爭關系,塑造紅錐、杉木、桉樹優質干形[5]。與純林相比,混交林的郁閉速度更快,林木成材更早,結合間伐可加快林木自然整枝,改善林間土壤理化性質,構建近自然混交林,提高種植基地的生態效益。
林下種養模式主要指在紅錐造林地種植紅錐菌。將規模化造林和林下經濟相結合,利用天然次生林生長優勢,培育紅錐菌基地,促使紅錐林單一營林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例如,選擇有山體遮擋的林地或雜草、灌木覆蓋度在90%左右的林地(紅錐林地郁閉度不低于0.9),在林下培育紅錐菌。在紅錐林地,沿紅錐樹根周圍開T 型溝,放入菌種后蓋上地膜,并覆土或覆草,30~45 d 后檢查菌絲萌發數量,當菌種菌絲層與土層相距10~15 cm 時,去除地膜,為紅錐菌提供適生環境與條件,促進菌種萌發。如浦北縣利用2.56 萬hm2天然次生紅錐林,構建紅錐菌產業基地1 萬hm2,2021 年紅錐菌產量約為465 t,總產值達2.79 億元,林下經濟產值和紅錐林造林產值合計達26 億元,有效地促進了浦北縣林業經濟發展。因此,廣西其他縣域也可依托當地資源優勢與造林優勢,將混交林和林下種養相結合,豐富地區種植管理技術經驗。同時,積極與其他林區、國有林場開展合作交流及經驗探討,以實現紅錐種植經濟效益最大化。
3.6.1 灰霉病
1)發病規律。灰霉病是當前廣西紅錐造林地中的常見病害,是由灰葡萄孢菌侵染導致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紅錐根部、莖部、葉部,防控困難。發病溫度為20~25 ℃,若遭遇極端天氣,林間空氣濕度超90%時,灰霉病暴發率顯著增大。2)防治措施。營林技術人員可在幼苗移栽前選擇無病害、無病菌的優質大苗進行造林,苗間及時通風,室內溫度始終控制在25 ℃以下,夜間溫度始終維持在15~17 ℃。造林撫育后可噴施甲基硫菌靈500 倍液、20%嘧霉胺600 倍液、50%異菌脲1 0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控;在生長后期可利用腐霉·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噴霧處理,噴施量以葉片濕潤不滴水為宜,7~10 d噴施1次,連用30 d左右即可。
3.6.2 早疫病
1)發病規律。早疫病屬于真菌性病害的一種,紅錐幼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如果是幼苗期,其基部稍微塌陷,且呈暗紅色病斑,成株發病一般從下到上開始侵染,葉片部位出現不規則輪紋,在夏季高溫多雨時期,室外溫度達到26~28 ℃時侵染最為嚴重。2)防治措施。可以利用奧力克-霜貝爾500 倍液,結合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苯醚甲環唑懸乳劑1 2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控。
3.6.3 小地老虎
1)發病規律。廣西紅錐造林地中常見的蟲害為小地老虎,每年可發生4~5 代,且小地老虎趨化性更強,多在夜間活動,大規模的蟲害將導致林間樹葉殘缺、黃葉,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2)防治措施。營林技術人員可利用黑光燈和殺蟲燈在雜草叢生、潮濕溫暖處進行燈光誘殺。同時,可利用物理防治法將水、白酒、糖、醋、90%杜邦萬靈可濕性粉劑按10∶1∶6∶3∶1的比例混合后誘殺小地老虎,也可在三齡蟲期之前噴施10%高效滅百可乳油2 000 倍液,或交替使用48%樂斯本乳油和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 倍液,以降低蟲口密度和數量。在小地老虎重災區,綜合使用48%地蛆靈乳油1 0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800 倍液、48%毒死蜱乳油3 5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控。
3.6.4 蚜蟲
1)發病規律。蚜蟲主要聚集在紅錐葉片和嫩梢部位為害,在發病初期,嫩葉向下卷曲且呈畸形狀態,長期侵染可導致植株矮小、生長不良,在我國南方地區可發生5~10 代。2)防治措施。可以利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200 倍液,結合2.5%功夫乳油2 5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控,也可以利用30%菊馬乳油1 000 倍液,結合65%代森鋅500 倍液和50%甲胺磷1 5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控。
為實現紅錐林的高產穩產,提高紅錐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營林技術人員應采用輕基質育苗法進行育苗,提高苗木質量,以保障造林成活率;利用測土配方技術,滿足紅錐生長的養分需求;及時間伐疏枝,為紅錐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及光照;營造混交林和發展林下經濟,以提高紅錐造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廣西林業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