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高峰林場,廣西南寧 530001)
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直國有林場場外造林始于2000年,在2006—2010 年達到高峰,2011 年后場外造林增速放緩。截至2021 年底,廣西區直國有林場場外造林23 萬hm2。國有林場開展場外造林對區內灌木林地、疏林地生態環境恢復起到積極作用,同時為國家提供了大量木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林業貢獻。實施場外造林22 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高峰林場(以下簡稱國有高峰林場)一直探索和實踐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場外造林道路,為國有林場提供可復制樣板。為實現國有林場場外造林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分析總結了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成效和可持續發展措施[1-2]。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優化整合林地集約管理,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規模,實現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國有高峰林場于2000 年開始實施場外造林。截至2021 年底,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共設置8 個場外造林部,經營面積5.40 萬hm2,林地面積4.71 萬hm2,活立木蓄積量374.571 m3。國有高峰林場對外造林部實行“塊狀經營、條狀監督、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塊狀經營即林場根據林地經營面積及管轄范圍設置造林部,造林部根據林場要求實行塊狀經營模式,以管理方便、地域相近為原則設置造林站,劃定面積、區域范圍具體經營管理,在財務上執行報賬與請款制度,由造林站向造林部報賬,造林部統一向林場請款;條狀監督即林場場外造林辦公室負責日常營林生產技術指導及質量驗收。
1.2.1 生態效益
國有高峰林場于2000 年開始實施場外造林,于2011 年獲得森林管理認證(FSC-FM)證書,場外森林全部通過認證審核。按照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森林管理標準,國有高峰林場將場外造林經營面積的10%劃定為生態保護林分,主要分為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緩沖區、動物走廊等[3]。國有高峰林場實施場外造林的地塊在造林前多為處于退化的灌木林或疏林,場外造林有利于造林地生態恢復,且具有碳儲存、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陶玉華等研究表明,桉樹短輪伐期人工林生態系統平均碳儲量為65.8 t·hm-2[4]。以此計算,2017—2021 年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面積、蓄積量和碳儲量逐年增加(見表1),說明林場場外造林項目工程生態效益也逐年提高。

表1 2017—2021 年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森林資源數量及碳儲量
1.2.2 社會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近10 年來,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部平均每年為當地社區提供就業機會3 萬人次,發放勞務費9 000 萬元;平均每年為當地提供助學等贊助72.1 萬元;每年為當地村民提供苗木25 萬株,肥料300 t;每年為當地村民培訓營造林技術及安全知識3 萬人次。近5 年來,國有高峰林場投入在林區道路及林區周邊村屯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超3 000萬元,新建、維修林區道路超1 300 km,受益村民達數萬人。2012 年起,國有高峰林場與廣西隆林縣德峨鄉結成幫扶對子,林場派出專項工作組,在當地駐點開展產業、勞務、技術、教育扶貧,累計投入近150 萬元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此外,國有高峰林場于2013 年開始在北京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是我國首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國有林場[5]。
1.2.3 經濟效益
根據國有高峰林場財務年度資產分析,場外造林資產總額為20.35 億元,包含林木資產13.99 億元。近5 年來,對外造林部共生產木材190.36 萬m3,木材收益為13.97 億元(見表2)。在為社會提供優質木材的同時,也為林場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表2 2017—2021 年國有高峰林場木材產量及收入
根據實際情況,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創新運用林業技術標準和規程,遵循“適地適樹、良種良法、生態經營”原則,高質量完成每年的營造林任務,提升了森林質量。造林技術措施的應用使每年林木平均出材達到1.73 m3/667 m2,比傳統造林方式提高33.1%以上,提升了場外造林經濟效益,并有效遏制了林地酸化趨勢,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保障了林地生產力,維持了林分生物多樣性,提升了森林生態功能,確保了林場場外造林發展的可持續性[6]。
2.1.1 適地適樹
選擇平均坡度25°以下、海拔低于600 m、土層厚度大于80 cm 的肥沃林地作為桉樹速生豐產林、相思速生豐產林、紅錐大徑材造林地;高寒山區則種植松杉等鄉土耐寒樹種。
2.1.2 良種壯苗
選擇通過國家或自治區審(認)定的良種,如桉樹采用東門林場的DH32-29、DH32-28、DH32-26等,紅錐采用廣西博白縣林業科學研究所和浦北縣林業科學研究所的優良種源,杉木采用廣西融水縣貝江河林場和廣西天峨縣林朵林場的種源,一級苗木上山造林[7]。
2.1.3 搶抓造林時節
對外造林部在每年9 月開始制訂翌年的營林生產計劃,10 月開始為次年的造林做好備耕工作。春節前后,對外造林部組織人員搶抓有利時機完成造林任務。遇到雨水較少的年份,利用保水劑進行造林。林場對外造林部每年造林任務5 000 hm2左右,由于造林人員在春節前后完成植苗任務,98%以上造林地的成活率在90%以上,其中,桉樹成活率95%以上,鄉土珍貴樹種的成活率93%以上。
2.1.4 加大質量把控力度
1)《高峰林場營造林技術規程》明確要求嚴格控制植苗坑密度,管理技術人員在檢查過程中要按照營造林監測方法,設立樣方計算坑密度,確保株行距無偏差,單位面積植苗株數無偏少現象。營造桉樹林時,嚴格遵照株行距1.8 m×4.0 m 或2.0 m×3.6 m 進行挖坑,確保造林密度達1 395 株·hm-2;營造杉木林時,嚴格遵照株行距2.0 m×2.5 m 進行挖坑,確保造林密度達1 995 株·hm-2。2)對外造林部及時規劃年度營林生產任務,統籌安排各項工作,實行營林生產作業全程督導,全面落實林地管護責任,做到“三個到位”,即管護措施到位、管護人員到位、管護責任到位,確保造林提質增效。3)制訂施肥“八要求”,明確人員培訓、肥料出庫、運輸、施肥、監管等環節的具體標準,規范流程,提高施肥質量。總場機關業務科室中層領導及技術管理人員下沉生產一線,與營林單位中層領導及管理技術人員一起到施肥工地安營扎寨,守護肥料,跟蹤監督施肥全過程,確保施肥及時、到位,保證施肥量足額均勻,以提升中幼林管護質量。桉樹造林后1~4 年每年6 月前各施有機、無機復混肥1 次,第1 年施500 g·株-1,第2~4 年施1 000 g·株-1;杉木造林第2 年、第3 年各施肥1 次,在每年6 月前施有機、無機復混肥250 g·株-1。
2.1.5 生態育林
1)造林規劃時,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區)、江河、溪流、溝壑、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地段,保留10 m 以上的緩沖帶(區)。2)實施沃土工程。根據林地養分狀況和樹木生物學特性,合理確定施肥種類、施肥量、施肥方法和施肥時間,避免過量施肥,產生養分流失,造成污染水體。3)使用農藥對人工林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和技術規程,正確選擇經國家登記過的農藥品種。避免在河溪等水系沿岸緩沖區使用對環境毒害作用大的化學物品。殺蟲劑、除草劑等有毒有害廢棄物要妥善收集,集中處理。4)定植后到郁閉前進行適當的除草撫育,有助于改善林木生長環境,加快林分郁閉成林速度,保護林分生物多樣性。5)對桉樹人工林,林相整齊、土壤肥沃、伐樁萌芽率高、生長優良的林分采伐后,通過施肥促萌、定株等實施二代、三代林經營,降低經營成本并減少對立地的干擾。6)野生動植物是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植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外造林部通過劃分生態保護區、保留溝谷帶緩沖區等措施,為野生動物保留棲息場所、動物走廊,為野生植物保留生長空間。
2.1.6 制訂合理的輪伐周期
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中,89%的林地種植了桉樹。根據林木生長規律,桉樹林齡為4~6 年時增長最快,為提高投入產出比例,國有高峰林場將采伐年限定為 6~8 年。
2.1.7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建立健全嚴格的防疫制度和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嚴控林業有害生物,如螻蛄、白裙赭夜蛾、薇甘菊等。防治時優先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法,利用害蟲的嗜食性特點,用物理方法進行誘殺,如每隔20 m 挖坑,放入馬糞或帶水的芳香鮮草誘殺螻蛄;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晚上害蟲為害嚴重的林分布設黑光燈,可有效誘殺羽化期的白裙赭夜蛾等害蟲。在有害生物嚴重無法控制時,經評估并采取措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時,可采用化學防治法[8]。
國有高峰林場通過修建林區道路、贊助公益事業、贊助周邊村屯基礎設施建設、活動聯誼、資助當地孤寡老人及留守兒童等多種形式,逐步維護、改善與承租林地周邊村莊農戶的關系,緩解林政管理問題,為場外造林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近5 年來,國有高峰林場對外造林部投入人力3 000 人、資金102.81 萬元用于防治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為防止該物種在廣西的惡性蔓延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國有高峰林場對外造林部平均每年聘請護林員434 人,投入護林防火費用708 萬元,以保障場外森林的健康與安全。
據統計,國有高峰林場在場外林地上共新開道路1 300 km,公路密度達44 m·hm-2,不僅提升了林地可及度,保證了森林除草、施肥等管護措施到位,也保證了生產出的木材能及時得到運輸利用。2010 年以來,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每年為社會提供40 萬m3左右的木材。
國有高峰林場結合場外造林實際情況,每年更新修訂相關規章制度,包括《高峰林場對外造林生產計劃》《高峰林場對外造林機構設置和經營管理方案》《高峰林場對外造林生產技術規程》《高峰林場對外造林部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高峰林場對外造林承包人員考評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對場外造林成本費用內部控制機制,規范包括生產管護費、造林部管理費等各項費用開支,構建起一整套場外造林內部管理體系,確保場外造林工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林政問題,包括林地林木產權、施工安全等,表現在隨著場外造林林木的增值,當地村民和村集體開始以拒收地租、到林地施工現場阻止工人造林及除草施肥等方式試圖毀約,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
國有高峰林場積極探索、明晰場外造林林地林木產權途徑,確保場外林木資產安全,預防國有資產流失。1)2012 年,國有高峰林場被選為廣西資企事業單位流轉集體林地造林林木權屬登記發證試點單位,率先在全區開展流轉集體林地造林林木權屬登記發證工作。截至2014 年9 月,國有高峰林場為場外3.16 萬hm2林地辦理了林權證,意味著林場的林木資產有了合法的“身份證”,國有產權獲得了有效的法律憑證,不僅確保了林場場外林木資產安全,還有效解決了林場場外林地資源一直面臨的采伐難、融資難等難題。2)對待當地村民和村集體試圖毀約的行為,林場要加強與當地政府溝通,爭取得到當地政府支持。同時,多與當地有名望的村民進行交流,讓其幫助林場宣傳法律知識,保障林場的合法權益。3)聘請當地村民擔任林場場外造林護林員,在當地村族中均衡分配聘請人員數量。護林帶來的收益可提高當地村民收入,同時使聘請的護林員更好地融入場外造林項目工程。有爭議時,林場可得到該部分護林員及其親屬的支持,有利于維護林場場外造林工作的穩定及可持續發展。
場外造林林政問題主要是以大幅提高地租或拒收地租等形式,制造糾紛影響林場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林場將根據各區域市場,靈活提高林地租金幅度,使林地得到正常經營管理;或尋求當地政府支持,必要時采取法律手段維護林場的合法權益等措施,逐步解決場外造林林政問題。
筆者總結論述了國有高峰林場在營造高質量森林、保障國有資產安全、致力于社區發展、維護森林健康與安全、森林資源高效利用、不斷改善內部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以期為其他林場開展場外造林提供一定的參考。后續國有高峰林場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的指導下,在整合優化場外林地、緩解林政管理問題、提升當地生態景觀價值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林場場外造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