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惠芬
(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第一醫院 漳州 363215)
甲狀腺腺瘤(TA)是良性腫瘤,多發于中青年女性,病程緩慢,一般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在查體時被檢出頸部腫塊,若未經有效診治,隨著疾病不斷進展,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癥狀,導致痛苦程度增加[1],因此對TA患者進行早期積極有效的診治至關重要。手術是治療TA患者的重要手段,能夠有效解除腫瘤壓迫,預防惡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但手術屬于一種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創傷,術后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不利于術后恢復[3]。因此,對TA手術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可以促進術后康復。常規護理以疾病為中心,雖然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但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利于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影響術后康復。保護動機理論(PMT)屬于行為改變理論,通過調整患者飲食、心理及生活方式等,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及自我保健意識,維護患者健康[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基于PMT的護理干預應用于TA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79例TA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39)。對照組男6例,女34例;年齡22~45歲,平均(34.58±4.16)歲;結節最大直徑10~52 mm,平均(25.64±5.84)mm;單發25例,多發15例;受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13例,中專或大專17例,本科及以上10例。觀察組男5例,女34例;年齡21~47歲,平均(34.98±4.27)歲;結節最大直徑12~55 mm,平均(25.91±5.73)mm;單發27例,多發12例;受教育水平:本科或以上10例,中專或大專15例,高中及以下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審批號:2020年審(87)號]。
1.2 納入標準TA符合《外科學》[5]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史、臨床表現、超聲、穿刺等檢查確診;符合手術適應證:出現明顯局部壓迫癥狀、內科治療無效,結節進行性生長,且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年齡≥18周歲;依從性好。
1.3 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者;伴其他良、惡性腫瘤者;伴凝血功能障礙者;以往存在甲狀腺手術史者;伴原發性心理疾病者;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本研究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術前: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心理等情況,向其介紹醫院及病房環境;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通過口頭宣教告知其疾病有關知識及手術治療注意事項、預后等情況;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予心理安慰及輔導。術后:輔助患者取半坐臥位,保持血壓平穩,密切觀察患者脈搏、血壓及呼吸等體征,觀察切口敷料有無滲血,是否出現腹瀉、高熱、嘔吐等不良反應;關注引流液的性質、顏色等情況;叮囑患者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過度勞累。干預3個月。
1.4.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基于PMT的護理干預。通過深入訪談形式評估PMT的7個因素(內部、外部回報,嚴重性、易感性、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反應代價),根據結果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干預策略。(1)干預形式。集體教育:護士組織患者集中宣教,觀看視頻或PPT,告知其TA的病因、治療措施、預后等基礎知識,使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知識,并分析PMT的基礎內容;個體指導:護士查房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相應指導,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加深對疾病的了解;家庭訪視:患者出院后,每個月進行家庭訪視,觀察其生活及飲食習慣,并糾正不良行為,反復講解術后注意事項;電話隨訪:每2周進行電話隨訪1次,了解患者出院后日常護理遇到的問題,并進行指導。(2)干預內容。提高嚴重性、易感性:護士通過溫柔語氣與患者交流,一對一講解TA發生原因、手術措施、預后等相關內容,通過簡單語言告知患者術后并發癥及預防措施,并告知患者圍術期相關護理重點,以提高其對術后并發癥嚴重性及易感性的認知。弱化內部、外部回報:告知患者術后恢復的重要性,可能會影響手術效果的相關因素,對其進行飲食指導、情緒干預,并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習慣,弱化內部回報;并向患者列舉以往治療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信心,告知家屬支持患者;并向患者家屬介紹手術及術后恢復的重要性,要求其參與患者日常護理及監督,減輕外部回報。增強反應及自我效能:護士通過圖片展示、自身示范等方式向患者演示術后恢復的重點及方法,告知其改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鍛煉;并通過病友交流會提高患者信心,邀請恢復較好的患者分享經驗,強調健康行為的重要性,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減輕反應代價:通過列舉以往真實案例,告知患者不遵從醫囑對術后恢復及手術效果的影響,隨訪時,積極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實時進行心理疏導,肯定患者作出的積極努力,階段性指導術后恢復注意事項,改善患者對疾病的態度,減輕反應代價。干預3個月。
1.5 評價指標(1)術后康復指標。比較術后疼痛程度、首次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其中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進行評估,指導患者在長10 cm的紙條上標記可代表自己疼痛感的數字,總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重。(2)心理應激。于干預前、干預后,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7]評估患者心理應激程度,該量表的Cronbach” sα系數為0.875,該量表包括焦慮、抑郁、偏執、強迫癥狀、敵對等10個方面,共計90個題目,每個記1~5分,共90~450分,得分與患者心理應激程度呈正比。(3)生活質量。經健康調查簡表(SF-36)[8]評估,該量表的Cronbach” sα系數為0.826,包括情感、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精神健康、活力、總體健康、生理功能8個方面,每個方面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6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觀察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首次進食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
組別 n 術后VAS評分(分)住院時間(d)首次進食時間(h)觀察組對照組39 40 t P 3.68±1.06 4.71±1.13 4.176 0.000 4.65±1.22 6.18±1.37 5.237 0.000 10.65±2.41 16.58±3.34 9.030 0.000
2.2 兩組SF-36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F-36各維度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SF-36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s)
生理職能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情感干預前 干預后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軀體疼痛干預前 干預后39 40 t P 60.84±4.82 61.05±5.11 0.188 0.852 73.36±6.17 68.82±5.87 3.351 0.001 62.69±5.08 61.88±5.37 0.688 0.493 75.48±6.37 70.06±6.54 3.730 0.000 64.71±5.71 65.05±5.91 0.260 0.796 78.85±6.65 71.59±5.88 5.144 0.000 59.86±4.44 60.07±4.89 0.200 0.842 80.47±5.36 74.41±5.50 4.958 0.000生理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精神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活力干預前 干預后總體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39 40 t P 58.94±4.37 59.17±4.65 0.226 0.822 72.84±6.79 66.85±5.29 4.380 0.000 65.57±5.54 66.71±5.89 0.886 0.379 75.75±7.33 70.45±5.08 3.743 0.000 63.85±5.64 63.07±5.29 0.634 0.528 80.94±5.68 72.72±5.34 6.629 0.000 61.78±5.39 62.51±5.55 0.593 0.555 81.45±6.17 76.66±5.91 3.514 0.001
2.3 兩組SCL-90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SCL-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CL-90評分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SCL-90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SCL-90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39 40 22.023 17.794 0.000 0.000 t P 189.63±18.77 190.37±19.71 0.171 0.865 110.66±12.57 122.74±13.39 4.135 0.000
TA的發生可能與遺傳、放射性損害、內分泌功能紊亂、不良飲食等因素有關,多為良性病變,生長緩慢,但對患者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9]。手術是治療TA的主要手段,能夠有效切除瘤體,但手術有一定創傷,會增加術后聲音嘶啞、吞咽不適等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影響術后康復[10~11]。此外,患者對手術及預后存在未知感,會出現諸多負性情緒,導致心理應激,不僅影響手術順利進行,還會降低患者依從性,不利于術后恢復[12]。因此,給予TA手術患者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十分必要。
常規護理主要對患者進行圍術期基礎護理,包括常規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并發癥預防、常規心理輔導等,忽略了對患者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干預,導致患者遵醫行為差,影響術后康復[13]。PMT是一種新型健康干預模式,該理論認為,個體認知的改善能夠促進健康意識發展,進而激發患者保護動機,推動行為改變,促進健康行為[14]。PMT根據7個要素設計針對性護理措施,目的在于提升患者對術后并發癥嚴重性及易感性的認知,弱化患者內部、外部回報,增強反應及自我效能,減輕反應代價,從而使保護動機最大化,促進恢復[15]。近年來,PMT理論不斷被用于疾病護理中。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術后VAS評分更低,首次進食及住院時間更短,且干預后SCL-90評分更低,SF-36各維度評分更高,表明基于PMT的護理干預能夠減輕TA患者術后心理應激程度,促進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為,基于PMT的護理中,護士對患者耐心講解TA、手術有關知識,并告知患者如何預防并發癥,能夠使得患者充分認識到并發癥對預后的不良影響,進而改變行為,緩解心理[16]。PMT護理通過指導患者正確疏導情緒,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向其介紹以往治療成功案例,可提高其治療信心,且要求家屬參與到患者的日常護理中,能夠增強患者術后恢復的信念,提高依從性,配合護理,減輕疼痛感,縮短住院時間,促進術后恢復。PMT護理通過組織病友交流會或者經驗分享等活動,能夠使得患者認識到健康行為的重要性,且通過電話、微信持續隨訪,可保證護理干預連續性,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PMT的護理干預用于TA患者中,能夠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減輕心理應激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促進術后康復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