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臻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消化內科,山東濟南 250021
主動脈夾層是臨床診治中一種常見心血管急癥,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突發性胸背部撕裂樣疼痛[1]。臨床實踐顯示,主動脈夾層患者手術治療期間,圍手術期易發生多種并發癥[2]。因此,主動脈夾層手術治療時須高度重視圍手術期,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這對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3]。有報道指出,未伴有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及時行康復干預,能夠明顯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預后改善價值明顯[4]。本研究主要探討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加強早期康復干預的具體措施及效果,為臨床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在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收治的85 例手術治療的主動脈夾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主動脈夾層診斷標準[6],同時經過臨床血管超聲、超聲心動圖、胸部X 線檢查及CT、MRI 檢查得到明確診斷;②首次確診,第一次行心臟手術治療;③神志清醒;④年齡25~81 歲;⑤Stanford 分型[5]:A~B 型;⑥患者本人及家屬在知情研究目的及方法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入院時已休克;②入院后8 h 內惡化;③伴有其他腦血管疾病、重要臟器等;④伴有嚴重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礙;⑤術后死亡或出現嚴重心律失常;⑥伴有精神性疾病。經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42 例,其中男30 例,女12 例;年齡25~81 歲,平均(52.46±3.27)歲;Stanford 分型:A 型14 例,B 型28 例。干預組43 例,其中男32 例,女11 例;年齡26~80 歲,平均(51.39±3.43)歲;Stanford 分型:A 型18 例,B 型2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提交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已獲得批準(SWYX:NO.2022-520)。
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操作均由同組醫護人員完成?;颊呔杖胫匕Y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進行嚴密監護,行分組護理干預。
常規組術后行常規護理干預。術后早期行ICU 基礎護理。護理人員嚴密觀察術后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行生命體征指標監測;遵醫囑給予患者血管活性藥物、降壓藥、鎮痛藥等;給予患者健康宣教和生活指導、飲食指導、翻身護理等;尿管拔除后(術后中期)指導同時協助患者做適當的床邊康復運動鍛煉。
術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再加強給予干預組早期康復干預。①心理早期康復干預:護理人員主動給予患者關心安慰,耐心聆聽患者傾訴,認真向家屬、患者解釋相關問題,同時給患者講述主動脈夾層術治愈案例,提高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積極性,增強其康復自信心。②肢體早期康復護理:護理人員于術后當日便給予患者四肢肌肉按摩、做床上肢體被動訓練。鍛煉內容包含肩關節內旋外展上舉、腕關節指屈掌屈、髖關節及肘關節屈伸、內外旋踝、肩關節上舉內旋外展、足趾關節內外翻、指關節屈伸,8~15 min/次,2~3 次/d。術后5~7 d 拔除胸部引流管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借助助步器做適度的下床活動,10 min/次,4 次/d。③認知功能早期康復干預。氣管內插管拔除后每隔4 h 對患者評估1 次認知功能障礙,有躁動、精神錯亂癥狀的患者給予約束干預,避免墜床、跌倒等發生?;颊咭庾R清醒后開始進行記憶力、專注力、視覺辨識、思維推理、計算能力等康復鍛煉,20~30 min/ 次,2 次/d。④營養支持早期康復干預?;颊呱w征恢復平穩狀態后,及時行鼻飼胃腸營養支持。將用溫開水將30 g復合膳食纖維兌成水狀,然后行鼻飼,3 次/d。
干預后1 周對兩組護理效果進行評估。
干預前干預后通過“長海痛尺”進行術后創口疼痛程度評估。10 分為最劇烈疼痛,0 分為無痛[7]。干預前后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評估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程度??傇u分>35 分為嚴重焦慮、抑郁情緒;20~35 分為有焦慮、抑郁情緒;8~<20 分為輕度焦慮、抑郁;<8 分為無焦慮、抑郁情緒[8]。觀察兩組并發癥便秘、壓瘡等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兩組術后呼吸機脫機、首次下床、重癥監護室停留、引流管拔除、尿管拔除、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5.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疼痛、HAMA、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疼痛、HAMA、HAMD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干預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HAMA、HAMD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HAMA、HAMD 評分比較(分,)
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干預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干預組呼吸機脫機、首次下床、ICU 停留、引流管拔除、尿管拔除、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康復進程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康復進程指標比較()
主動脈夾層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是導致患者猝死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9]。既往研究顯示,主動脈夾層手術患者術后行常規護理總體效果欠佳[10-11]。主動脈夾層術后護理的主要目的是減輕患者痛苦,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改善患者預后。
康復護理是提高患者手術效果、改善預后的一種重要非藥物干預方式,目前已在各種心臟疾病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獲得廣泛應用[12-13]。傳統護理中,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早期(術后1~4 d)的護理重點通常在機體循環、生命體征情況、出血情況等的觀察和監測,到術后中期(術后5~14 d)的護理重點是康復鍛煉干預[14-15]。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心臟手術后早期行科學康復干預可明顯減少患者并發癥,使患者預后獲得更好的改善[16-17]。本研究在干預組術后早期行康復干預,護理內容主要包含心理康復護理、肢體康復護理、認知功能康復護理3 個方面。結果顯示,干預組干預后HAMA、HAMD 評分及疼痛評分低于干預前和常規組,該結果提示術后加強主動脈夾層患者早期康復干預,能夠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幫助患者明顯改善負面情緒。何書萍等[18]研究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行早期康復后,患者運動功能、神經功能改善效果均顯著提高,患者康復時間明顯縮短。術后早期給予患者科學的心理疏導,可引導患者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身疾病,幫助患者進行自我情緒和心理調節。主動脈夾層患者受使用呼吸機的時間較長,再加上麻醉、禁食禁水等影響,術后常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影響機體營養攝入,進而影響機體康復[19-20]。主動脈夾層手術時間較長,術后患者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障礙、認知功能障礙[21]。本研究中,干預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提示早期康復干預的實施在減少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并發癥方面發揮顯著作用。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能夠使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狀況及時獲得有效糾正,改善機體營養不良狀況,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22-23]。術后早期行體位護理,可有效預防壓瘡、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早期行認知功能干預,護理人員注重從記憶力、注意力、計算能力訓練等方面行早期康復指導,促進患者視覺、聽覺早期得到有效刺激,使認知神經網絡盡早重新建立,進而提高其術后認知功能改善程度,縮短其康復進程[24-25]。
綜上所述,主動脈夾層術后加強給予患者早期康復干預,在術后疼痛減輕、負面情緒緩解、并發癥減少方面均發揮確切作用,有助于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