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宇
通遼市氣象局,內蒙古通遼 028000
高溫是一種高影響天氣,會引發中暑、高血壓等疾病,持續高溫同時還可能伴隨干旱災害的發生。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升高了0.85℃[1]。1951以來我國年平均地表氣溫的增溫速率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溫速率高得多,北方地區增溫趨勢非常顯著[2-4]。其中華北地區1981—2002年期間的增溫強度明顯強于1957—2002年和1901—2002年[5]。
內蒙古通遼市處于蒙古高原遞降遼河平原的斜坡,地貌總輪廓是南部、北部高,中部低平。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余脈的石質山地、丘陵區,海拔為400~1 300 m,占全市面積的22.8%。最高的山峰是罕山的吞特爾峰,海拔為1 444 m。南部為遼西山地的黃土丘陵和淺山區,海拔為550~730 m,占全市面積的7.0%;中部為西遼河沖積平原,海拔為120~320 m,其周邊分布著固定、半固定沙沼,占全市面積的70.7%。全市境內較大的山脈有罕山、阿其瑪山、吐爾基山、老道山和青龍山。通遼市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夏季受大陸暖高壓或西伸的強大副熱帶高壓控制時,天氣晴好,太陽光照極強。由于地表水分少,不能起到水分蒸發耗熱降溫的作用,加上太陽輻射增溫,氣溫迅速上升而形成高溫天氣。在此背景下,通遼地區高溫天氣頻繁發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對高溫天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所用資料是內蒙古通遼市11個國家站2001—2018年逐日最高氣溫數據、MICAPS實況觀測資料,以及NCEP高空地面資料。運用數理統計、線性傾向估計方法,分析了通遼市高溫日數時間和空間變化特征,同時根據500 hPa高度場對歷史個例進行天氣學分型,共分5種類型。
由圖1a可知,近18年通遼市每年都有高溫天氣出現,年平均高溫日數為6.1 d。總體特征為多—少波動特征,2016年的高溫日數最多,為11 d,其次是2007年和2008年,分別為10和9 d;2006年和2012年的高溫日數最少,僅為1 d。大多數年份的高溫日數在10 d(不含10 d)以下,共有16年,占總數的89%。
由圖1b可知,通遼市4月開始有高溫天氣出現,最早出現在4月26日,但發生頻次較少,近18年僅出現過1 d。5月以后,高溫天氣逐漸增多,6月驟增,6—7月是一年中高溫天氣最多的2個月,166 d,占總日數73%。到9月以后,高溫日數又驟減,高溫天氣最晚出現在9月14日。10月至翌年3月通遼市沒有出現過高溫天氣。統計還發現,在高溫天氣發生頻次較高的6月和7月,單月高溫日數最多的是2001年,為15 d,有半個月的高溫天氣。從季節變化來看,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
當氣溫達到37℃時,人體更容易出現中暑癥狀,同時37℃也是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的標準,為更好地了解通遼高溫災害的氣候背景,對Tmax≥37℃的高溫天氣也進行了相關的統計分析。
從年變化圖來看,近18年通遼Tmax≥37℃的高溫天氣,2007年和2017年等3年均在10 d以上,2001年、2004年、2016年和2018年為6~7 d,2002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5年5年未出現過Tmax≥37℃的高溫天氣,剩余年份都在3 d以內(圖1c)。
從月變化圖看,近18年通遼Tmax≥37℃的高溫天氣最早發生在5月,8月結束,6月最多、7月次之,且6—7月的高溫天氣日數占73%,說明37℃以上的極端最高氣溫主要發生在6—7月(圖1d)。

圖1 2001—2018年Tmax≥35℃高溫總日數的年變化圖(a)、月變化圖(b),以及 Tmax≥37℃高溫日數的年變化圖(c)、月變化圖(d)
由圖2可知,2001—2018年Tmax≥35℃高溫總日數達100 d以上的站有扎魯特站為132 d,其次是開魯站為130 d,達80 d以上的站還有通遼和舍伯吐兩站。由此可見,通遼市高溫中心位于中西部,開魯、扎魯特、舍伯吐等5站。

圖2 2001—2018年Tmax≥35℃高溫日空間分布圖
通遼市高溫天氣的發生主要是受到大陸暖高壓脊或西伸的強大副熱帶高壓控制,這種大陸暖高壓脊和強大副熱帶高壓穩定而使得高溫天氣持續。利用2001—2018年高溫日數(過程)的氣象觀測資料,選取通遼市出現的112個高溫天氣過程,用500 hPa環流場進行了天氣學分型。將112個過程分為:暖脊型43個(占38.4%)、副高型15個(13.4%)、緯向環流型25個(22.3%)、低槽型20個(17.9%)、阻塞高壓型9個(8%)。暖脊型是導致通遼市高溫日數最多的類型。
在35°N~60°N,100°E~140°E區域暖高壓脊控制,500 hPa圖上脊頂可達55°N以北,配有≥-16℃暖溫脊或暖中心,如暖高脊發展強大、北側脊頂寬可達30個經度以上或上下游低槽加深,暖高脊可影響2 d及以上的高溫天氣(圖3a)。環流特征:極渦位置偏北,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強盛,歐亞大陸中高緯基本為兩槽一脊型,烏拉爾山地區為低槽,鄂霍茨克海為一低渦或低槽,兩槽中間為暖脊,有時暖脊較寬,有時暖脊較窄。由于下游低渦或低槽的阻擋,暖脊移動較慢,通遼市受到較長時間的控制。另外,有時烏拉爾山槽前的暖平流不斷補充至暖脊,使得暖脊穩定維持,高溫天氣持續時間較長。
在20°N~60°N,100°E~140°E區域受副熱帶高壓脊控制,有一條588~596(一般為592) dagpm或以上閉合等高線,有-2~-6℃暖中心或暖脊配合,脊頂可達50°N及以北,當副熱帶高壓脊的兩側有發展較深的低槽或低渦或副熱帶高壓脊發展比較強大時,會使得副熱帶高壓脊維持時間延長,可影響2 d以上時間(圖3b)。環流特征:500 hPa高度上,氣壓場形勢為大陸高壓和副熱帶高壓發展強盛,使歐亞大陸中低緯地區受高壓控制,由于中高緯冷空氣勢力弱,形成北低南高的環流形勢;溫度場上通遼市受暖脊影響,存在暖平流。
在500 hPa圖上,鋒區位于39°N~55°N之間,自西向東基本為一致的偏西氣流,有時等高線與等溫線近于平行,通遼市位于鋒區之中或位于鋒區南側,配合有-4~-16℃的平直鋒區、暖溫脊或暖中心,由于受鋒區影響,溫度變化較大(圖3c)。環流特征:高度場上,500 hPa、700 hPa歐亞大陸中緯度為一致的西風氣流,高緯度冷空氣勢力弱,低緯度副高強盛;溫度場上,500 hPa和700 hPa有弱暖平流,而850 hPa暖脊發展強盛,20℃線越過通遼市,盛行西南風,暖平流較強。
500 hPa圖 上,在35°N~55°N,100°E~140°E區域,高溫發生當天,多位于脊后槽前或低渦底部,配合等溫線6—8月在-4~-12℃之間、4—5月在-12~-20℃之間,多處于冷溫槽前或暖溫脊控制(圖3d)。環流特征:影響系統為短波槽,并且槽為前傾槽,在槽前為高脊,當500 hPa高脊移過通遼市,低層卻受暖脊控制,由于盛行西南風,因此通遼市受強暖平流控制。
在35°N~55°N,90~E~140°E區域,高壓發展強盛,有閉合的等高線,配合-8~14℃暖溫脊或暖中心,是一個深厚并且近于垂直的暖性高壓系統(圖3e)。環流特征:500 hPa高度場上,歐亞大陸以兩槽兩脊形勢為主,暖脊發展強盛,以90°E~120°E為脊區,584 dagpm或者588 dagpm位于通遼市附近,北抬至40°N附近,有時584線形成閉合中心;低層溫度場配合一個強盛的暖脊和強暖平流,促使高溫天氣發生并持續。

圖3 暖脊型(a)、副熱帶高壓型(b)、緯向環流型(c)、低槽型(d)和阻塞高壓型(e)
近18年高溫日數變化有3個峰值,平均間隔8~10年;以扎旗、開魯、舍伯吐為高溫中心;6—7月為高溫發生的主要月份;高溫天氣最早發生于4月,結束于9月。
將通遼近18年的高溫過程分為5個天氣學模型:暖脊型、副高型、緯向環流型、低槽型、阻塞高壓型,其中暖脊型和緯向環流型我市高溫天氣出現的主要天氣學模型,占比為60.7%。因此,通遼市高溫天氣與暖脊和副高關系密切,當存在暖性高壓系統時,有利于高溫天氣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