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忠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截止到2018年底,財政部先發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后發布了《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包括八大領域三十四項工具方法(見表1)、遴選和編輯完成了含有54個案例示范的《管理會計案例示范集》,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形成了(見圖1),這對會計界、對中國經濟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國內各所高校如何與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實現無縫對接,不僅關乎人才培養、更是關系國計民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大事。

表1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八大領域三十四項工具方法

圖1 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形成過程
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表現在:激發管理活力,提高整體效能,實現國家、企業、個人三個層次長久的價值增值;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各類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績效和公共管理服務水平;有效助力各級單位創新管理模式、推動各級政府部門深化經濟結構調整,使管理決策科學化邁上新臺階;建立健全國家的財政體系,利于政府管理各環節、各崗位、各流程間的順利無縫銜接,快速精準完成決策分析,第一時間發現和應對經濟風險、財政風險等突發情況;推動我國企業價值創造、機制變革、管理創新能力的提升,助力我國經濟的內涵型增長和“雙循環”格局下的高質量發展;加強國內各級單位及其員工、債權人、投資人、主管部門、經銷商、供應商、消費者、各類媒體、社會團體等,都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各自獲取相對滿意的資源配置效率;國際上實現我國金融體系與全球各級市場的精準對接,取得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建設情況體現在我國每年畢業的數以百萬計的會計大學生、研究生身上,就是他們對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了解多少、掌握多少,雖然真實情況還不能確定,但相關的研究理論、實務指標、參數一定存在,而且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尤其會計整體發展)起著“瓶頸”作用。會計領域的核心問題就是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真正落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中國企業頑疾的“粗放”管理與世界先進企業管理差距的原因所在。
我們看到,有關部門把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落地的眼光放在了會計從業和職稱領域、注冊會計師繼續教育、《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等層面,但對“主陣地”的高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卻放寬要求使用了“鼓勵”二字。當今世界不同于古代可以與世隔絕、不相往來,而是各國間刻不容緩的“搏殺”。管理會計的人才培養同制約中國科技“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一樣,也是一項“卡脖子”的管理技術,管理會計職業能力(尤其是“初級管理會計職業能力”認證)決不能放在(拖后到)繼續教育層面,必須納入高校本科階段的知識和技能中去。對高校加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僅僅是“鼓勵”而不是“必須”,幾乎是“取法乎下”(下策)。管理會計“初級”職業能力放在本科階段是完全可行的,并不是不切實際的加重會計本科的學習負擔,只需主管部門支持和協調、高校調整管理會計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更換教材等幾項工作,相關課程教師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體系、加大備課投入等適當的工作量,至于對管理會計課程“一張白紙”的會計本科生而言,也不存在“加重負擔”情況。
管理會計的“案例”建設,近幾年紙媒、電媒、網媒等多渠道可謂“鋪天蓋地”的無償或有償速度“送到了”讀者面前,對于當前管理會計“案例庫”建設的質量規范性和可借鑒性,可以說是值得懷疑的,起碼是“精品案例不多”,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使用者的迷茫。管理會計理論與案例脫節及案例低質量的原因,使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和“案例庫”之間,缺乏管理會計實施的人才梯隊來支撐!
我國會計從業(持證)人員大約2000萬人,其中能勝任會計工作的高端人才不足50萬人,管理會計人才缺口至少300萬人。注冊會計師(CPA)全國統一考試培養20萬注冊會計師用了23年(1991年正式創立到2014年),如果按照這個速度和考試模式,培養300萬人管理會計人才,大約需要345年。這就說明,彌補管理會計人才缺口300萬人必須“特事特辦”,如果用當前中國總會計師協會認證頒發的管理會計師專業能力(PCMA)證書的措施,是無法解決管理會計人才缺口問題的。把管理會計人才重心的培養放在本科教育階段“之外”是十分不明智的,對于大學生和國家,都是巨大的甚至無法彌補的損失。筆者以為這個缺口,三年(每年培養100萬人)是能通過現有高校會計類專業(含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等,下同)畢業生來實現。回顧當年黃埔軍校因當時用人迫切,學制實際為半年至兩年半不等,目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應該借鑒黃埔軍校的精神、教育模式。
管理會計研究需要取得相應單位內部真實的涉及商業秘密的數據,獲取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數據樣本小,基本無法從公開的資本市場上獲得,只能采用實地調研、調查問卷等一些方式獲得,質量也容易受到質疑,可以說費力不討好。如果沒有教育部、財政部等主管部門下發關于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的指令文件,高校自身、教師、大學生等主體,由于能力、精力、慣性等原因,是無法主動對接、落實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如我國某財經大學,在疫情開始期間2020年初首次開設的管理會計慕課(MOOC)中使用的課程大綱、章節和教材依然沿用傳統的(或者說是陳舊的),甚至沒有一點《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管理會計案例庫的“影子”,這就是高校缺乏與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對接主動性的典型實例,造成了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直接、永久損失的最大“受害者”是慕課使用者(大學生)。
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僅通過財政部、財會專業媒體、微博、微信、抖音等宣傳報道,以及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培訓的作用非常有限。近些年來,高校管理會計課程大綱、教案、教材存在陳舊、落后、混亂等問題,尤其管理會計教材的概念雜亂、體系落后、更新慢(再版也是在舊框架上的微調而已)。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已于2018年底建立,從當當網看(截止2021年8月底),關于“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新出版配套的教材可能只有三本:《管理會計案例示范集》(財政部會計司2019)、《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詳解與實務》(胡玉明2019)、《管理會計實務》(丁增穩、牛秀粉2021)。高校急需與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相適應的管理會計新課程大綱、新教案、新教材,比如管理會計新課程大綱應該包括八大領域三十四項工具方法。各所院校應該根據自己的辦學層次、行業定位等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處理。
高校一直存在著一個問題:是“大一”在大學生的時間、精力和專業熱情都最充沛的時候,可是按照教學計劃專業課幾乎都沒有開始;等到“大三”專業課全面開設的時候,可是這時許多最優秀的學生已經準備“考研”“國考”了、而且大部分是考外校的研究生,造成大三上課時存在著身在曹營心在“漢”(考研的內容)的情況,對于授課的質量有較大的影響甚至沖擊。
管理會計的產學研聯盟中,“產”指產業、單位,“學”指高校,“研”指科研院所。通過各項資源的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加強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互動,促進管理會計的高校教學與實踐同步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經濟增長,加快創新和成果轉化步伐,實現長效發展。國外平衡計分卡理論與實務的背景、問世、發展歷程,正是管理會計產學研聯盟的典型標桿。
建議目前由中國總會計師協會認證頒發的管理會計師專業能力(PCMA)的“初級”考試轉隸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于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的民政部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如何具體轉隸、銜接操作并不困難,可以由財政部來做主導工作。目前高校每年招收的上百萬會計學專業本科生,是最大的準管理會計人才庫,區區七個學習科目(管理會計職業道德、管理會計概論、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預算實務、成本管理、預算實操、成本實操等),沒有必要放在本科教學之外、之后。把此項目的教學、認證費降至最低甚至免費,管理會計人才教育別象“男足”一樣(虛度幾代人的時光、投入產出極不相稱)。
我國會計法明確了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社會各界都支持由財政部負責建立管理會計指引體系。上溯1992年,我國的經濟改革(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會計改革(財政部發布《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都發生了跨越式的巨變,正是當時的財政部教育司及時編輯出版了《會計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大綱》《財務與會計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大綱》,為全國的本科、專科學校的會計教學改革、對接指明了方向,為各方面平穩過渡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成功的先例。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落地,還是需要財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溝通協商,盡快出臺關于高校《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材要求等,這不是一門課的小事,而是關乎會計職業、會計教師、每年上百萬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前途,關乎中國企業、中國經濟騰飛的大事。
建議把《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財政部2019)作為高校管理會計課程的新教學大綱;建議把《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財政部2019)、《管理會計應用指引詳解與實務》(胡玉明2019)、《管理會計案例示范集》(財政部會計司2019)、《管理會計實務》(丁增穩、牛秀粉2021)作為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教材或者參考書、教師參考書,前三本側重于理論與案例、適合本科生及研究生;后一本側重于實務與案例、適合本科生及高職生層次等。
管理會計人才資源已經成為關系國家競爭力強弱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性資源。2014年10月27日,財政部制定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規劃力爭通過5—10年左右的努力,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4+1”體系,其中的前“2”項理論體系建設、指引體系建設已于2018年底完成,第“3”項“人才隊伍建設”瓶頸擺在了我們面前,需要群策群力、以大局為重、舍己(部門利益)為公,才能盡快突破瓶頸。從2014年到2024年,時間僅剩3年了。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從快”是指用3年完成管理會計人才缺口300萬人培養目標;“從簡”是指各種相關操作流程、環節盡量采用線上全天候辦公的方式;以“大局為重”指以會計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成才和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為目標,不要只想著自己部門少收了多少培訓費、報名費、提成、繼續教育費等。
會計學碩、MPAcc甚至PhD層次的學生也是管理會計人才彌補缺口的重要來源,他們也面臨著繼續升學與直接就業的選擇,他們的專業水平、能力與管理會計師專業能力(PCMA)有一定的重合區域,對于他們中有從事管理會計工作意愿的人,相關部門應該制定會計學碩、MPAcc甚至PhD與管理會計師專業能力(PCMA)考試對接的具體流程。
高校要根據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的理論與實踐,將世界優秀的管理會計實例與中國特有應用環境相結合,加強高校管理會計課程、管理會計教師團隊的建設,為培養高能力、高素質中國特色管理會計人才大軍打下牢固基礎。不斷升華高校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方式,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就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中國特色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是指熟練掌握管理會計體系、計算機技術、統計軟件技術、框架結構設計技術等,集核算監督、戰略規劃、預測決策、高會計情商于一體的人才。高校要打破一些條框的限制、勇于教育創新,充分調動現有的各種教育內外資源,全力加強中國特色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
以上是個人班門弄斧、拋磚引玉的窺見。急需高校與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盡快對接,盡早落地生根、結出碩果,當前的會計界已有偉大的理論(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和偉大的基礎隊伍(兩千萬會計大軍和每年百萬會計本科生及研究生),不足可能是缺少偉大的管理行動,不僅是會計職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各主管部門對于高校與中國特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的對接問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