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蒙
隨著我國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各類網絡借貸平臺層出不窮。作為重要的潛在客戶,網絡借貸平臺也在大學生群體中快速盛行,成為大學生滿足消費欲望、緩解資金短缺的重要手段。對于校園貸應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合法合規的校園借貸平臺對大學生本人及家庭暫時資金短缺起到緩解作用,但是非法校園貸給大學生、學校和社會都帶來了較為惡劣的影響,應當及時予以制止和取締。
“校園貸是互聯網+時代針對學生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新模式,主要包括p2p網貸平臺、校園分期購物平臺以及諸如京東白條等電商信貸業務。”大學生是消費行業的目標群體,非法平臺也找準機會并相繼轉向高校市場。當大學生涉足非法校園貸而無力償還時,人身恐嚇、暴力催收、非法拘禁、泄露信息等非法措施不僅給學生的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還會給大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更嚴重破壞了校園環境,危害社會公共秩序。主要表現在:
第一,暴力催收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暴力催收是指非法借貸平臺對于未按期還款的大學生通過實施暴力威脅、言語攻擊等不法行為,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恐懼,來達到收繳本金和利息的目的。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狀態,使他們產生了社會恐懼感和畏懼感,在極端情況下還可能會誘發焦慮癥、恐懼癥等。
第二,巨額債務帶來沉重的家庭負擔。大學生剛剛接觸社會,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生活費用基本依靠父母才能解決。很多網貸借貸平臺打著零利息、低利息的幌子,以各種名目為由收取高額費用,綜合借款成本高昂。在高額債務的壓迫下,大學生家長就不得不為校園貸買單,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
第三,信息泄露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非法校園貸的門檻一般都比較低,大學生只要提供身份證號、手機號或者學生證等基本信息就可以完成借貸。這些信息本都屬于個人隱私,如若對借貸公司監管不力、工作人員保密性、原則性不強,容易給大學生造成一定的信息泄露風險。當他們逾期不能償還債務時,非法借貸平臺往往會到處散布其個人信息,嚴重侵犯了大學生的人格權,影響了他們的人際交往關系。
青年大學生在民法意義上講已經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是由于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自身的經濟能力有限、心理素質較為脆弱、判斷是非的能力不強,在某些方面他們并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生活。然而,現代物質生活資料的豐富,加之西方價值觀和消費觀的侵蝕,消費需求增加而消費能力卻停滯的矛盾就在青年大學生身上顯現出來。多元化的消費觀念促使他們利用各種方式貸款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其中就包括非法校園貸。
攀比消費與炫耀消費。高校校園匯集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消費階層的學生,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會接觸同班級或同宿舍的高消費人群。在這種情況下,容易使部分學生產生攀比虛榮的消費觀念。比如通過非法借貸購買名牌衣服、手機、手表滿足自己虛榮,博人眼球,顯示身份與地位,具有明顯的符號化、身份化、炫耀性消費的傾向。部分文獻顯示,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的調查,認為“炫耀式消費”已經嵌入當代大學生群體中。
超前消費與盲目消費。在“花唄”“借唄”等等一系列資金服務功能的影響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已不難實現。青年學生無疑是超前消費和盲從消費的追隨者,顯示了較強的消費欲望,這從部分大學生對高檔化妝品、奢侈品的無限追求上就可見一斑。物質商品的極大豐富刺激了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在自身經濟還沒有完全獨立的情況下,大學生會轉向信貸消費,但是由于正規借貸平臺門檻較高、貸款額度和個人征信情況的制約,部分學生會退而求其次,這就給非法校園平臺留下了可乘之機。
目前網絡借貸平臺發展良莠不齊,部分網貸平臺對大學生貸款的門檻要求較低。在申請貸款的手續上,非法校園貸一般都不需要擔保、抵押等保證方式,只需要學生的身份證號、本人及父母的手機號等基本信息,對于有著強烈的消費欲望而又囊中羞澀的部分大學生來說借貸輕而易舉。在申請貸款的程序上,由于非法校園貸游離于央行的征信系統之外,沒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和管理制度,從申請到發放款項時間較短,有的或許不到半小時。快速借貸和放款模式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門檻低放款快并不意味著利率利息低,在表面上程序簡單的放貸特點中卻有著鮮為人知的秘密。比如,網貸平臺變相收息,發放一萬元的貸款,而實發的只有八千,剩余的兩千元作為利息,以及其他的不為人知暗箱操作等,實際非法借貸平臺的利息極高,利潤十分可觀。
1.校園亞文化的影響
校園亞文化是與校園主流文化相對而言的概念,在校園里主要以宣傳欄、廣告為載體,傳播不利于大學生發展、妨礙高效管理秩序的內容,校園貸廣告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在高校校園的墻角處、墻壁上經常能看到以校園貸為內容的廣告標識,這些廣告不起眼、具有隱蔽性,正是由于它的隱蔽性,更容易激發一些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以及現實欲望的驅使下,一步一步走進非法校園貸預設的陷阱之中。校園里的宣傳欄等文化設施本是傳達重要信息,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氛圍的重要工具,但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會在校園中產生惡劣的影響。
2.校園代理大量繁殖,誤導大學生走向校園貸的陷阱
非法校園貸往往是通過培植一批校園里的大學生充當代理,給予他們大量的傭金,并把傭金與校園代理的業務量掛鉤,在網貸平臺、中介、校園代理之間形成一條利益鏈,從而利用校園代理拉攏客戶。校園代理利用親和力、感染力慫恿大學生參與貸款,最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學生會干部和社團成員便成為中介的重點培植對象。學生會干部、社團成員會有很多參與大型集會活動的機會,他們在學生中間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一旦具有了校園代理的第二重身份,就會影響到身邊很多人,使他們萌生參與校園借貸的想法。
3.高校輔導員重學習管理輕生活管理
在大學校園里,輔導員由于教學以及行政管理事務繁雜已不像初高中的老師一樣能夠每天深入班級了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和生活狀態,輔導員鮮有機會進入班級與學生們交流,在安全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難以做到萬無一失,如果學生已深陷非法校園貸的泥潭,輔導員也很難發現。在當前高校管理過程中,往往把重點放在教學事務管理上,忽視了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輔導員過于重視學習而輕視學生的生活狀況,如若有學生在非法校園貸的紅線上徘徊,輔導員沒有及時發現不予以勸說和制止,他們就可能越陷越深。總之,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理念是非法校園貸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我國相關部門于2016年至2019年期間針對網絡借貸和校園貸出臺了大量文件和措施,具體內容包括設立專門的監管主體、確定業務主體性質、引導校園貸有序良性發展等。但這些基本都是指導性質的文件,甚至都沒有對校園貸做出定性,即使是被稱為“最嚴校園貸監管文件”的《關于加強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也僅為解決校園貸問題提供了溫和的指導意見。”另外,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業態,其勢已成、其局已定、其業已興,發展勢頭不可阻擋,發展潛力很大,但由于相關立法工作的滯后性,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范和制約,給非法校園貸以可乘之機。
與非法借貸平臺的增多相比,政府作為監管主體并沒有加強監管力度、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對于非法校園貸的監管,一般都是由銀監會、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聯合下發相關文件,要求各地和各部門執行,各地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監管標準難以達成一致;另一方面,校園借貸涉及的方面較多、問題很復雜,目前各地都無法找到一個能夠統一行使監管職能的部門,監管職責不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各部門相互推諉的現象,這也給校園借貸平臺的監管帶來很大的困難。
校園貸并非洪水猛獸,不可阻擋。對于校園貸也不應一概取締,合法的校園貸不僅能夠緩解部分大學生的經濟壓力,還能夠活躍互聯網金融市場。對于校園貸,要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從大學生自身、家庭、高校、政府等多個方面加以規范。
高校大學生在生活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如前文所述,大學生存在著超前消費、攀比消費等不合理觀念,這是校園貸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化解非法校園貸產生的矛盾,需要發揮大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作用。首先,大學生要有足夠的自制力,要求大學生在面對豐富的物質生活時,要壓制住虛榮心和攀比心,學會控制消費欲望,提高分辨是非和抵御誘惑的能力。其次,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理性的消費觀念,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不受超前消費觀的影響,立足于自己的客觀需要,做到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最后,大學生要學習基本的金融知識,了解網絡信貸常識,自覺提高非法校園貸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自己抵御非法校園貸的能力,從思想根源上正確認識校園貸。
1.高校要落實好非法校園貸危害的宣傳工作,完善預警機制
高校要落實治理非法校園貸的主體責任,轉變管理觀念,要認識到高校不僅要抓好教育管理工作,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也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一,高校要通過開展主題講座、報告會、班會等方式進行專項教育,以實際案例現身說法,提高學生對非法校園貸危害的認識,必要時可以把防范非法校園貸作為必修課程,納入考試范圍,增強大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以達到讓學生對校園貸不輕信、不涉足的目的。第二,安排專人及時清除校園里的校園貸廣告,在電子宣傳屏幕上循環播放關于治理非法“校園貸”的微電影,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遠離非法校園貸的觀念深入人心。第三,高校要完善管理體系,從學校到各系部,從輔導員到班級干部,都要履行好職責,構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第四,建立防范非法校園貸的預警機制,對于有非法借貸行為的學生要加以勸誡和阻止。同時要完善應急處理機制,聯合相關部門,舉報非法平臺,加大打擊力度,對受害學生給予心理疏導和說服教育。
2.發揮家庭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在大學生的價值觀樹立和習慣養成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在消費過程中堅持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念,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為孩子樹立榜樣。另一方面,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做到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觀念和消費心理,發現有非理性的消費傾向時要及時予以勸誡和教育。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法律體系
通常來講,新的商業模式一旦出現,在缺少規范的前提下,很容易暴露監管漏洞,從而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校園貸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業態,在現有法律體系中缺乏相關法律法規。有關部門發布的政策性文件缺乏法律的強制力和執行力,不足以對非法分子產生震懾力。要彌補現有法律體系的空白,立法機關就要加快立法步伐,聽取教育部門和銀行監督管理部門的立法建議,借鑒傳統有關借貸的法律法規和立法精神,制定專門規范校園貸的法律。另一方面,通過法律在金融行業設置市場準入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從借貸平臺主體的資格、經營范圍、信用狀況、資本實繳等方面嚴格準入審批,提高借貸平臺的質量。通過設置負面清單制度,能夠嚴格控制借貸平臺的數量,增強借貸平臺的行業自律,減少非法平臺的生存幾率。
2.各級政府要加強對金融平臺的監管力度
校園借貸平臺的監管需要銀監會、教育部、公安部門等多個部門聯動、綜合治理,才能形成全方面、多角度的監管體系。政府對“校園貸”的監管,應該改變以前的監管職責劃分不清、監管主體不明的局面,確定一個能夠統一行使監管職責的部門進行綜合管理。首先,在監管對象上,銀行監督部門、工商部門不僅要對市場上的金融平臺進行監管,還要將重點適當向校園貸平臺傾斜,完善征信體系,嚴格市場準入,促使相關平臺增強行業自律意識。其次,要嚴格審查平臺的貸款流程,對于只依學生的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基本信息就可以放貸的非法平臺要堅決予以取締,同時嚴格控制貸款利率,嚴防變相高利貸的出現。最后,對于校園貸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合法的貸款可以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也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政府應該放寬政策限制,鼓勵正規金融機構進入大學校園,開發與大學生需求相匹配的新產品,如提供額度適中的學業貸款、創業貸款等,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費觀。”因此,在限制、取締非法校園貸平臺的同時,也要給合法平臺留下生存的空間。
校園貸是把雙刃劍,在監管之下利用得當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如若失控可能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破壞社會穩定。正規的校園貸有利于緩解大學生的求學壓力,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本是一項社會福利事業。但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會適得其反。非法校園貸產生的巨額債務、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給大學生及社會帶來了極大地危害。防范非法校園貸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個人、家庭、高校、政府多個方面發力。學生個體既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又要學習基本的金融借貸常識,自覺增強非法校園貸風險防范意識。家長要多關心子女,經常溝通交流,了解子女的思想動向。高校要從管理理念入手,轉變管理、服務方式,更加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政府要從準入制度、資質審批、定期考核等方面嚴格控制。上下齊心、多方共治,營造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局面。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取締非法校園貸,才能讓正規的校園貸有效運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大學生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