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元 伍鴻旭 朱天好
如何對已發表學術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分析,是整個會計學界頗為關心的話題,且已有不少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如萬紅波等(2010)基于期刊文獻關鍵詞詞頻分析,揭示了會計學領域研究熱點及特點;陳曉芳等(2019)借助文獻計量分析和聚類分析識別出了《財會月刊》期刊發文計量特征及熱點主題;路吊霞等(2020)結合會計領域作者合作網絡分析,證實了會計領域作者合作網絡的“小世界”特性;而肖婉玉等(2021)綜合運用網絡社區可視化分析方法及學科主題網絡社區演化模型,揭示了該期間會計學科主題熱點演化過程及模式。總的來說,這些研究對后續會計學術文獻科學計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意義。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目前還鮮有基于國內會計學領域研究機構學術文獻計量分析的專門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近年來發表的高水平學術文獻為樣本數據,綜合運用文獻計量分析、社會網絡分析及可視化分析等研究方法,對主要研究機構學術文獻計量分析,旨在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揭示我國會計學領域主要研究機構整體狀況;②分析我國會計學領域主要研究機構學術影響力;③探究我國會計學領域主要研究機構研究主題及特色。
本文以CSSCI數據庫為數據采集來源,限定檢索條件為“中圖分類號=F23會計”,數據年限設定為“1998~2020”,檢索日期為“2021年3月14日”。經檢索共得到12759條文獻數據,除去9篇重復文獻后得到12750篇有效文獻。進一步對同一機構不同名稱的字段進行合并,如“中南財經大學”與“中南政法大學”合并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去除來源于“財政部”“審計署”等非研究機構文獻數據。在此基礎上,選取發文量TOP20機構文獻數據共計5352篇,占總體樣本數據41.98%。
通過對學術文獻總量的計量分析,可以直觀地了解各研究機構在會計學領域的學術地位以及發展速度。將采集到的學術文獻按年份統計,如圖1所示。

圖1 歷年主要機構發文情況
結合圖1發現,總體發文量隨年份呈起伏山巒狀。首先,1999年發文量有一個小幅度的攀升,后又有所回落;而2003始驟增及至2013年,一直維持著比較高的發文態勢(年均290篇左右),表明這十年也是這些研究機構學術研究黃金繁榮期。2013年后,發文總量呈現不斷下滑趨勢,一方面隨著會計學領域研究趨向成熟,學術關注度開始走弱;另一方面也緣于其他研究機構學術實力不斷增長,此起彼消效應呈現。在此基礎上,可對不同研究機構發文量進一步作比較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TOP5機構歷年發文總量
圖2顯示了TOP5主要機構學術文獻總量變化趨勢。從圖2可看出,廈門大學在2010年前的發文量始終處在領先地位,但近十年這種態勢有所下降。其次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這兩個機構近23年發文總量變化趨勢一致,每年發文量均在小范圍內波動。另外,上海財經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的發文總量比較接近,在所有主要機構學術文獻總量的占比都在3%以下,但上海財經大學前期發文勢頭迅猛,近年來發文有明顯下滑;相反,南京審計大學近年來表現活躍,發文量有顯著上升,成為會計學領域新興學術強勢機構。
被引頻次作為衡量學術文獻價值的重要依據,可以較為客觀地評價各研究機構學術文獻總體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機構的學術影響力。結合各學術文獻被引頻次,統計出各主要研究機構發文總被引頻次及均被引頻次,參見表1。

表1 國內主要研究機構文獻被引數據統計
以機構學術文獻總量排名為橫軸,以被引總頻次排名為縱軸,綜合國內主要研究機構發文量和被引頻次排名情況,可將TOP20研究機構按學術影響力劃分成三個學術方陣梯隊,如圖3所示。

圖3 國內主要研究機構發文量和被引頻次綜合排名
結合表1、圖3發現:
(1)第一方陣梯隊由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7所高校組成,其中:廈門大學的學術文獻總量與總被引次數均排在第一位,彰顯了其在國內會計學領域絕對學術影響力;上海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位于坐標軸平分線下,總被引頻次排名超過學術文獻總量排名,表現出強勁的科研實力,學術底蘊較為深厚,如上海財經大學的單篇均被引次數達82.61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京審計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文獻總量排名雖擠進前5名,但文獻被引次數表現相對差強人意,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均被引次數34排名13,而南京審計大學均被引次數41.93排名11名,無論是總被引次數還是均被引次數排名均低于其文獻總量排名,說明其學術文獻關注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第二方陣梯隊由中央財經大學領銜的9所高校組成,中央財經大學的學術文獻總量與總被引次數均排在第八位,武漢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南開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的學術文獻總量排名盡管不夠理想,但其總被引次數排名均優于學術文獻總量排名,如武漢大學文獻總量排名14名但均被引次數49.41排名第5名,顯示了不俗的研究實力。
(3)第三方陣梯隊由暨南大學等4所高校組成,這四所高校學術文獻總量與總被引次數排名均比較靠后,如山西財經大學文獻總量排名17名但總被引次數、均被引次數均排名第20名,整體學術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1.研究主題總體分析
關鍵詞通常被視為一篇文章研究內容上的凝練,因此通過關鍵詞分析能夠較為準確、直觀地展示出文章的研究主題。將5352篇文獻題錄數據導入VOSviewer,選取頻次≥60的高頻關鍵詞75個,構建出高頻關鍵詞共詞網絡知識圖譜,參見圖4所示。

圖4 1998~2020年主要機構研究主題
VOS布局方法與多維尺度分析方法(MDS)類似,都是基于距離/相似性的布局,相似性更近的關鍵詞將自動匯聚成一類。從總體上看,圖4呈現了以審計質量、會計理論、國家審計及會計信息化為核心的四個不同顏色聚類主題。深入分析每個可視化聚類主題,可揭示會計學領域各研究主題結構關系:
(1)紅色的審計質量聚類主題占據中心位置,并與綠色的會計理論聚類主題之間聯系較為緊密。此類主題研究屬于財務會計、審計以及財務管理的交叉型研究,容易產生新思路與新課題,也是當前最活躍的研究領域。
(2)綠色會計理論主題是圖譜中最大的聚類主題。經過一代代學者的努力、準則制度的推動以及會計環境的變遷,目前現代會計理論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且隨著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現代會計開始衍變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3)淺蘭色的國家審計聚類主題自成一體,與其他3個主題保持相對獨立。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催生了學術界對國家治理研究的熱度,而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對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影響。
(4)淺黃色的會計信息化主題聚類處于綠色的會計理論主題包容之下,遠離中心處于邊緣位置。這些年來,針對會計信息化研究主要涵蓋了會計電算化、會計管理信息化及會計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而且實務界業已基本完成了從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的轉變,正朝向智能會計方向轉型發展。
2.主要機構研究主題分析
選取20個主要研究機構及對應的75個高頻關鍵詞為研究單元,借助UCINET構建出20*75二模網絡矩陣。將20*75矩陣導入NetDraw,最終生成包括20個機構節點和75個研究主題節點的機構—主題二模知識網絡。為便于觀察和分析機構與主題關鍵詞之間關系,僅將二者耦合度≥7的20個機構、43關鍵詞節點呈現出來,參見圖5,表2列示了各節點點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值。
結合圖5、表2可知,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5個機構的點度中心度最大,表明其涉及研究范圍最為廣泛。從關鍵詞的節點大小和中心度來看,各機構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會計制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審計質量、審計風險、會計穩健性等方面。上海財經大學和南京大學的點度中心度相同,中介中心度也非常相近,表明從主題維度來看,這兩個機構在會計學研究領域的地位不相上下。另外,不同研究機構也呈現出了不同研究特色,如南京審計大學在國家審計、政府審計、國家治理等方面優勢明顯,廈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機構在會計準則、審計質量等方面成效顯著,而東北財經大學在內部控制方面、西安交通大學在上市公司方面有著較深入的研究,等等。

圖5 主要機構—主題二模知識圖譜(耦合關系>=7)

表2 Top10機構和關鍵詞中心度
本文以CSSCI數據庫會計學領域學術文獻為樣本數據,以發文量TOP20主要機構學術文獻為研究對象,并從發文總量、被引頻次、關鍵詞等維度展開研究,各機構在不同維度上有著不同的表現。
(1)從發文量來看,近年來我國會計學領域研究的主要機構發文數量整體呈現下滑態勢,表明我國這些主流研究機構除需要做好“內功”的同時,更應探究、突破現有會計研究范式,引領整個會計學科研究前行發展;從單個研究機構來看,廈門大學在近23年會計學研究領域的學術貢獻最為突出,其次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得力于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近年來南京審計大學整體學術表現非常搶眼,后勁十足。
(2)就學術影響力來看,綜合發文量、被引頻次等因素,我國會計學領域主要研究機構可劃分為三個學術方陣梯隊: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7所實力最為強勁高校組成第一學術方陣梯隊,梯隊成員在發文總量、總被引頻次及單篇被引頻次上均表現突出,是我國會計學領域學術研究的領軍力量;第二方陣梯隊由中央財經大學領銜的9所高校組成,構成了我國會計學領域學術研究的中流砥柱;第三方陣梯隊由暨南大學等4所高校組成,這四所高校學術文獻總量與總被引次數排名均相對比較靠后,還需注意“質”與“量”的并重發展。
(3)從研究主題上看,國內各主要機構主要聚焦于審計質量、會計理論、國家審計及會計信息化等四大主題上。相較而言,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主題范圍最為寬廣,另一方面各主要機構長期研究過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研究特色,如南京審計大學在國家審計方面,東北財經大學在內部控制方面,廈門大學等機構在會計準則方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