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瑤 張榮艷
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是一個源于西方的術語,也有學者將其翻譯成“批判性思維”。根據Paul&Elder觀點,思辨能力是指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此外,美國哲學協會將思辨能力的定義界定為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兩個維度,其中認知能力包括闡釋、分析、評價、推理、理解和自我調節;情感維度包括好奇、自信、開朗、靈活、誠實、謹慎、善解人意等。思辨能力理論在被引入中國后,許多學者對其進行闡釋和改進,如孫旻基于Facione、文秋芳等學者的相關理論研究以及教學實證研究結果,將分析能力、評價能力、推理能力列為思辨能力的三項核心技能。目前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關于思維能力發展的理論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于1956年提出的布盧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理論。2001年,洛林·安德森等人對該理論進行修訂,提出認知過程維度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六大類,其中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被認為是較高層次的思維技能。因此,從布盧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理論的視角來看,思辨能力的三個核心技能屬于高階思維技能
思辨能力對于會計學專業人才的重要性是由其本身的專業特點決定的。首先,會計學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溝通協調能力。語言是交際工具和文化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思維的工具,思維能力的發展能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反之亦然。因此,會計學專業教育必須注重思辨思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經濟高速發展,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大量的外來話語和外來文化。如何培養學生理性地對待這些外來事物的能力成為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除了教師加以積極引導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身在面對外來話語時具備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分析、評價等思維操作,并最終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的能力,而這一能力就是思辨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解決上述問題最好的方式,也是“授人以漁”之舉。
“POA”教學法也稱為產出導向法,是驅動式教學,從知識輸出到知識輸入,再回到知識輸出,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驅動階段,教師按“創設情境-布置產出任務-在線搭建支架-診斷學習障礙-明確教學目標”這一主線進行引導,學生沿著“在線研究學習-嘗試產出-反思學習障礙-激發學習欲望-明確學習目標”這一主線進行學習,兩條主線交織構成教與學的交互統一體,為促成階段做準備。
教師首先制定產出目標,但要注意將思辨元素顯性化。其次,教師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大量與產出相關的拓展材料,學生可以在線學習,按要求進行探索、分析、比較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運用思辨技能去分析、推理。最后,教師利用思辨標準,對學生產出結果進行檢驗、評價,同時鼓勵同學之間對照思辨標準進行互評,引導學生取長補短、反思不足,激發學習欲望。
促成階段,圍繞“三問”展開,即“促成什么?”“如何促成?”“促成效果如何?”,使學生做到“有話可說”“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精準對接單元產出目標,提取核心元素,并靈活融合跨學科知識,拓展學生思路。接下來,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多元化選擇內容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多種方式,并將傳統與現代教育相融合,啟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再有,教師在每單元課堂教學中,可采用“場景式驅動”“蘇格拉底式提問”“融合式操練”和“反思性鞏固”等活動,把學生探究、理解、推理、分析、評價、反思等思辨技能融為自身技能一部分,并能無意識地遷移到其他課程學習和生活實際中,最后內化為思辨品質,變成一種習慣。
評價階段貫穿教學全過程,表現為動態評價。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也要評價學生思辨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思辨品質。評教結合、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本文選用Paul提出的思辨標準中語言、內容和思維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語言方面,可以評價學生問題表達的“清晰度”“準確性”;內容方面,從“重要性、相關性和完整性”展開評價;思維方面,從“邏輯性、公平性、深度和廣度”進行評價。整個評價可以采取“干預式”和“互動式”相結合的動態評價,同時重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圖1 基于POA理念的會計學專業思辨教學模式
思辨教學的實施除了重構課程內部基本要素之處,還要重視外部教學環境。本文選取教師、教材和制度三方面來分析,如何構建思辨教學環境。
教材內容的跨學科性。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培養目標、素質要求和知識要求方面都對跨學科知識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師在具體課程授課中,要體現跨學科性,比如《財務管理學》課程中風險報酬的計量,需要與經濟類統計學課程相結合;《管理會計學》中預測分析的計算,需要與數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相結合;《資產評估學》中涉及的房地產評估,需要與土木工程專業等工科相結合等。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了解不同學科的邏輯,并挖掘其中存在的邏輯管理,通過不同學科知識的碰撞來開拓學生的思路。
教材形態的多模態性。“互聯網+”背景下,教材不僅僅以線性文本的形式體現,思辨教材還可采用音視頻、圖像、動畫等多模態形式,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思辨教學改革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是教師,開展思辨教學,教師須具備思辨意識、跨學科素養和大數據分析能力。
首先,教師需要具有思辨意識。教師要轉變自身觀念,改變過去單純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思辨能力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目標。在授課前需要明確具體要培養的思辨技能有哪些分項技能?這些技能通過何種方式來實現?實現的結果如何評價完善?采用“拋出問題-共同研討-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學生共同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鍛煉自身思辨能力。
其次,教師應具有跨學科素養。教師除了具有扎實的會計學基本理論知識外,還需掌握管理學、經濟學、數學等相關專業知識;同時還需了解政治、歷史等學科基本知識,做到理論與思政教學相融合,創造性地融合各學科知識。
最后,教師應具有大數據分析能力。大數據時代,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大數據意識,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進行教學改革。教師應主動學習和掌握多項網絡教學平臺,學會利用平臺收集、分析、加工、處理、傳遞各類信息,不斷探索適合學生需求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采用微課、慕課、雨課堂等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思辨教學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教育政策提供內部保障。學校應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給予思辨教學保障。比如增加教師參加思辨研討、培訓的經費,設置專門的獎勵用于鼓勵教師開展思辨教學,在評優評獎方面給予思辨教師適當的政策傾斜等。
第二,教學設施提供外部條件。學校在資金允許的前提下,可增加現代化教學的硬件和軟件,如開設微課錄播室、跨專業虛擬仿真模擬實訓室等硬件,購買智能財務、智能財稅等軟件。
第三,教師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教師一味地埋頭于自身的工作,不走出交流,不去學習專家大咖的新觀點,很容易禁錮自身的思維,停滯知識的進步。學校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開展思辨教學的講座,也可以多鼓勵教師通過進修、培訓、學術交流、企業掛職等機會來拓展思維和知識面,更新技能,創新理念,為思辨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教師在驅動階段首先創設這樣一個產出場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你認為應該掌握怎樣的學術能力和理論思維,來滿足企業、行業、國家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其產出目標為:了解會計準則趨同、分析現階段學生在學術和能力上有何欠缺,探究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其中所涉及的思辨要求包括分析、探索、推理、溝通等思辨技能。
為了協助學生完成產出目標,教師可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我國和國際最新會計準則,現階段國家對于會計行業人才需求報告、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調查研究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國外的最新會計研究,掌握自身技能與行業需求所存在的差距,并探究解決方案。
教學資料方面。我國于2006年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從會計目標、會計準則內容等方面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但是經濟形勢千變萬化,準則的趨同也是不斷動態變化的,在執行過程中準則也應與具體經濟業務相結合,不斷的修訂完善。鑒于此,教師在教學資料選取上,應注意內容的多元化,資料要根據隨時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進行不斷地更新;此外,目前市面上教材眾多,教師應有意識地對各種版本的教科書進行甄別,選擇適合所教學生的教材;再有,教師還要關注目前會計領域的時事熱點,與學生就該事件討論如何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關注將國內外會計領域的相關理論相融合。一方面,從理論上讓學生了解會計的框架體系,能夠做到對我國會計研究如何與國際相趨同的發展清晰闡述;另一方面,在了解我國會計研究發展歷程基礎上,學習國外的會計研究,比較國內外會計研究的不同和聯系,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另外,教師在理論上講解會計準則時,不應單純地介紹準則的要求,應該與具體的會計實務相結合,引入當下熱點案例進行分析。再有,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就未來會計理論的發展方向和趨勢進行研討,商榷出當下應如何提高自我來適應未來的挑戰。
教學方法方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思考,將驅動階段的關鍵知識點進行提煉,采用問題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和小組討論法等,同時借助雨課堂、對分易、超星、慕課等網絡平臺,搭建師生互助式學習平臺。
思辨頭腦的培養。我國會計學專業的教育強調知識的唯一性,認為任何一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都有唯一的答案,且這答案是正確的。相反,教師應避免出現這種禁錮的思維定勢,經濟業務多樣化、復雜化,會計研究的答案應是辯證統一的。教師在此階段,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辨能力,是否對某一業務的處理具有質疑精神,思考這業務為什么這么做?會不會有更好地方法來處理?當對某一項類似的經濟業務處理存在爭議時,學生應就各自所持觀點進行闡述,大家相互討論,綜合分析權衡,融合各自觀點中的合理部分,直至整合出最佳處理方案。
理性態度的培養。會計學專業的教學,理性態度的培養需要教師在專業教學的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注意,不僅需要學生主動學習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理論,還需要培養學生能夠運用基本的理論解決后續學習中復雜問題的能力。在會計學專業的培養中,高年級課程往往會涉及一些復雜的經濟業務,如高級財務會計中債務重組、合并報表的編制、衍生金融工具等非經常性業務;高級財務管理中企業并購的處理;高級管理會計中環境會計等,這些理論事項有些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有些根本無標準的唯一答案。基于此,教師就應讓學生保持理性的態度,沉著冷靜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分解復雜的經濟業務,廣泛涉獵學術界關于此問題的最新文獻研究,仔細研讀,通過邏輯思辨的方式去挖掘該問題的解決方式,提出創新型解決方案。
在高校會計專業開展思辨教學,融合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是現實訴求,更是歷史賦予的使命。本文基于POA理念構建會計學專業思辨教學模式,并以教學實例進行展示,希望能對我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