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蓉,寧波市北侖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級青春健康教育師資,浙江省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寧波市領軍拔尖人才,寧波市教壇新秀。
曾經接到一個家長熱線,孩子讀高一,因為學習壓力比較大,就會偶爾玩玩網絡游戲放松一下。看到他作業能及時完成,也沒有影響學習成績,家長也就沒有干預。但是一個寒假里,他玩得失去控制了,經常熬夜,黑白顛倒,作業都是開學前著急忙慌地趕工的,字跡非常潦草,質量可想而知。這位媽媽試圖勸說孩子,但都沒有效果。電也斷過了,網線也拔過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親子關系也變得非常緊張,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開學以后,孩子依然沉迷于游戲。晚上放學回家,作業都是應付一下,然后迅速打開電腦開始游戲,經常是深更半夜才睡覺,第二天無精打采地去上學。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一孩子為什么沉迷網絡游戲
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常常令父母們非常糾結,而原因又是多種多樣,非常復雜。我們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孩子為什么那么喜歡網絡游戲,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心理需求的缺失,使得他們沉迷于網絡游戲中去獲取。通常而言,網絡游戲能滿足孩子3 個方面的心理需求,即歸屬感、價值感和掌控感。
1. 歸屬感的缺失
歸屬感就是一個人感覺與他人有鏈接,感到受歡迎,有好的人際關系。如果孩子在家里與父母沒有好的關系,在學校里與同學沒有好的關系,孩子就會特別痛苦。那怎么辦呢?孩子就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尋找這種與人的鏈接,一旦與網絡游戲中的伙伴建立牢固的關系,就只有通過網絡游戲才能維持這種鏈接,那就非常容易沉迷游戲之中,難以自拔。
2. 價值感的缺失
價值感就是一個人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厲害,能在別人眼中出彩——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這種價值感的需求并不一定需要特別重大的事情,很小的事情,只要能讓他感覺到自己有榮耀,就能得到滿足。如果孩子的生活比較單一,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學習和考試,就很難讓孩子有價值感。哪怕考試考了99 分,還是會去關注那1分去哪兒了。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價值感的時候,就容易去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尋找價值感。
3. 掌控感的缺失
掌控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來做主。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從需要父母管束到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青春期就是非常明顯的一個過渡階段。現在孩子受到的管束會比以往要多,時常會被父母盯著做這個做那個——要快一點,要仔細一點……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很多掌控感。
二如何預防孩子網絡游戲成癮
在這個網絡時代,完全杜絕使用網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對于孩子來說,偶爾玩一下網絡游戲,也是無可厚非,也能讓他們和同齡人之間有交流的共同話題。面對孩子玩網絡游戲,家長要以平和心態去處理,當然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帶來的沖擊。尤其是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家長更是需要讓孩子的現實生活有所調整和改變。
1. 增進親子關系,加強親子溝通
家長需要多陪伴孩子,做好親子關系的建設,成為孩子重要的情感支持來源。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看似不愛跟父母交流,但事實上,他們內心依然非常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關注,他們比看上去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當孩子經受著學業上的壓力,面對考試的失敗,同伴關系的矛盾時,他們會有很多負面情緒,需要身邊的人際關系給予支持,幫助他們度過困難階段,重振旗鼓。
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為孩子提供情感的需求,讓他們有足夠的內在力量來面對困難。父母可以多傾聽孩子,讓孩子慢慢講述他們的故事和內心世界,無條件接納他們的情緒。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批判不評價,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就能和孩子有更加愉快有效的溝通。
事實上,一個與父母能夠良好互動的孩子,往往也能更好地與他人互動,因為一個人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的學習就是從與父母互動開始的,這也是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在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保持良好互動的同時,如果父母能夠多為孩子安排一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教會孩子更多與同齡人交往的技能,就能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滿足歸屬感的需要,也對孩子今后發展極其有幫助。
2. 看到孩子優點,不吝夸獎贊美
父母時常會習慣于一種模式,就是不斷地指出孩子的缺點,期待他能盡快地改正,從而變得更加優秀。殊不知,這樣的“伸食指”模式,使得父母總是在關注孩子的缺點,孩子聽到的來自父母的評價也總是聚焦于缺點,反而使孩子自信心受挫,認為自己不好,沒有價值。哪怕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父母也會擔心:“如果我表揚孩子,孩子會不會因此而驕傲呢?驕傲了是不是就會自滿呢?自滿了是不是就要落后呢?”
實際上,當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為什么不能驕傲一會兒呢?這不就是成就感帶來的喜悅嗎?不就是感受到了自我價值感嗎?父母應該從“伸食指”模式轉變為“豎拇指”模式,多關注孩子的優點,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及時地進行表揚和贊美。也可以將孩子過去的優秀表現進行回顧,問問孩子:“當時你做得真棒,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由此來挖掘孩子內在的資源,肯定孩子的價值。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來自重要他人的夸獎和贊美,是建立孩子自尊的重要部分,也是滿足孩子價值感的重要部分。
3. 適度放手放權,引導自主管理
孩子的自我掌控感來自于對自己生活的自主管理。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逐漸從“管孩子”轉變到讓孩子“自我管理”。孩子越長大,家長越需要放手放權,讓孩子在一定的范圍內能夠自己安排時間,自己處理事務。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能力,當他們覺得自己能夠安排好各類事項,就能擁有更多的掌控感,從而更有力量面對生活的難題,而這需要家長放棄原有的包辦和替代,給他們更多的空間。盡管他們會遇到波折,但這也是孩子成長的最好時機。
家長可以讓孩子從生活的自我管理入手,包括個人衛生、房間打掃、物品整理、洗碗做飯以及其他家務勞動。當家長給了孩子更多的自主和信任去自我體驗,孩子越來越能夠獨立自主,形成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
有個媽媽經常讓孩子做旅行攻略,孩子就學會了搜集資料、規劃行程、安全管理、承擔責任。在旅途中,需要不斷完善攻略,協調好所有參與者的團隊合作,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也就學會了語言管理、情緒管理、行為管理以及人際關系管理。當家長給孩子更多的自我掌控感,能夠讓孩子獲得快速的成長,也讓他們更懂得如何成長。
特約編審/武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