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石家莊市第十八中學學生發展中心主任。二級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師,沙盤游戲治療師。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全國生命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
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事實、觀念、思想、情感等等都是溝通的重要內容。良好的溝通可以拓展認知、增進理解、深化情感,進而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溝通現場
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需要溝通,也都存在溝通,但并不是每一次溝通都能實現溝通的目標,發揮溝通的意義。比如,我們來看下面這段對話:
孩子:媽媽,我今天很煩。
媽媽:小孩子家,有什么好煩的。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沒有,寫不下去。
媽媽:什么叫寫不下去?!有什么大不了的呀,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那么差呀!去先寫作業,寫作業就不煩了。
孩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只得轉身回自己房間去了。
二、溝通解讀
孩子真的就去寫作業了嗎?真的寫作業就不煩了嗎?當然也不排除一個可能,就是這個孩子聽話地放下自己的煩,很專注地投入到寫作業中去了。但是,親愛的家長朋友,您覺得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個可能性有多大呢?
下面,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一下上面這個溝通過程:
首先看一下孩子的訴求:孩子用很清晰明確的語言表達了當下的情緒感受和狀態——“很煩”,并主動向媽媽求助。在媽媽提出建議,讓他先去寫作業時,孩子又明確表達現在根本就寫不下去,坐在書桌前也是白白浪費時間!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煩”的情緒自己無法排解,也無處安放。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這位媽媽的本意:孩子應該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學生應該以學習為重,寫作業很重要,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孩子應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太情緒化??雌饋韹寢屗f的每一點都沒有錯,都很有道理,都是為了孩子好。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孩子聽到媽媽的回應后心中的感受和想法:當聽到媽媽說“小孩子家,有什么好煩的”,孩子會接收到“我是小孩子,不應該感到‘煩’”。
緊接著,媽媽問作業是否寫完,孩子會接收到的信息是“媽媽只關心我有沒有寫完作業,不關心我現在的感受”??偨Y一下,孩子從媽媽的言語反饋中會認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媽媽就知道讓“我”寫作業,一點兒都不關心“我”是怎么想的。在她眼里我就應該是一個學習機器。因此,孩子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媽媽特別不理解我,不尊重我!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感受和家長的本意相距甚遠。為什么會這樣呢?實際上孩子的感受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家長沒有看到作為人的孩子,更沒有尊重孩子,這位家長的眼里只有作業,只有寫作業的學生,沒有孩子。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家長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卻效果甚微,或者效果相反。
我們一定要牢記,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豐富情緒情感的生命。他需要被看到,需要被尊重。特別是初中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他們已經有了明顯而強烈的自主需求,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與此同時,由于青春期個體情緒情感的敏感性和豐富性,很容易讓他們受到情緒的困擾。作為家長要看到并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生命體的存在,看到孩子的情緒波動,看到孩子的內心需求。很多時候,一旦真的“被看到”,問題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因為“被看到”本身是一種被尊重的表現,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當父母能夠從內心深處真誠地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緒起伏,引導并幫助孩子學會應對情緒困擾,就能夠助推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自主發展能力的獨立個體。
三、溝通重構
其實,從上面簡短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孩子和媽媽的關系應該還不錯,有非常好的情感基礎,所以孩子遇到情緒困擾的時候能夠也敢于主動向媽媽尋求幫助。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孩子每次表達求助之后,家長都是上面這樣的反應,那么孩子以后再遇到困擾和問題的時候,還會繼續求助嗎?多次求助無效或求助無果之后,孩子就會放棄求助,放棄表達。當有一天家長發現孩子怎么不跟我溝通了,想主動溝通時,孩子的心門已經在一次次求助無果后,默默地關上了。
這種無效甚至不良的溝通是親子關系走向僵化和無語的開始。那么家長怎樣回應孩子,才能很好地完成心靈的溝通,達到真正的溝通目的呢?尊重孩子是親子良好溝通的前提。尊重是一種基本的態度,一種溝通的策略和技術。在心理咨詢和輔導中,尊重意味著無條件的接納、意味著平等、意味著信任、意味著真誠、意味著禮貌。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有了真誠尊重的態度,在溝通的過程中就會自然地表現出來,我們所說的具體語言可能多種多樣,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具體情況、親子關系狀態、孩子的個性特點、自己和孩子溝通的慣用方式來決定,最終傳達到孩子內心的,一定都是尊重、支持和力量。
在這里給出以下兩種溝通重構的方式,以供參考:
方式一:
孩子:媽媽,我今天很煩。
媽媽:噢,說說看什么事情讓你很煩?
這種方式聚焦于引起情緒的事件和事件的應對與處理,適合對情緒已經能夠做出明確區分的孩子。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接下來可能會說出具體的事情,也可能會說不出什么,就只是覺得煩。不管哪種情況,都請家長一定要繼續保持對孩子的尊重,用心聆聽和回應。
方式二:
孩子:媽媽,我今天很煩。
媽媽:小東西長大了,情緒感受更豐富啦!如果讓你描述一下這個“很煩”,它會是什么樣的呢?有沒有顏色?是什么形狀?軟的還是硬的?讓你的身體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和孩子進行深入的交流,讓孩子對他所說的“煩”這種特定的情緒有更感性、更全面的認識。孩子可能會說出對“煩”的各種各樣的描述,比如可能會說像一團亂麻,理不清楚,讓自己坐立不安、念頭太多、想法雜亂等等。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幫助孩子識別和確認不同的情緒,體驗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和孩子一起梳理情緒的過程就是在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應對示范。同時也傳遞給孩子一個重要的信息:情緒的不斷豐富是成長的一個表現。
總之,“煩”實際上是一種焦慮的情緒體驗,在學生身上通??赡苁怯捎谶m應不良、學業困難、與朋友的矛盾等等引起,只要我們把握尊重的態度,帶著平等的好奇去傾聽孩子,就能懂得孩子的內心。
特約編審/武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