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容
語言暴力是學校霸凌問題中的常見表現,幫助學生在被語言暴力欺負時有勇氣應對,也是對班主任的考驗。
“李老師,小云和12 班的男生在樓道里吵起來了!又哭又鬧!”
看到這樣的描述,你有什么聯想嗎?什么樣的學生會被稱為“溫順乖巧”呢?
我嚇了一跳!趕緊奔向樓道。小云是我們班女生班長,平時一向溫順乖巧謹慎,工作認真細致,很注重自己在同學們面前的形象。怎么會和別班的男孩子吵起來,還又哭又鬧?
我帶了兩個孩子到辦公室詢問。小云的臉通紅,還在傷心地啜泣,男生神情有些驚惶?!鞍l生了什么?”
“他罵我公共汽車,經常罵我,不是一次了!”小云說。
“小逸,真的嗎?你說過這句話?”
“……說過……”這個男生我認識,辦公室的???。我一下子火了起來,一個小男孩罵人這么惡毒?!我理解了小云的反常。但是,還是得弄清楚原委。我讓小云坐下,握著她的手,向她表達我的支持,并一起耐心聽小逸說。原來,小逸因為不滿意小云喜歡他們班的一個男生,覺得小云配不上那個男生,所以這樣罵人。隨著我更多地詢問,我注意到這并不是第一次,他已經多次用各種不好聽的語言罵小云,但是之前小云都默默忍受了。
老師在這里展現了處理沖突的公正性,雙方都能表達就不會出現偏聽偏信的情況。但遇到可能會對某一方造成心理傷害的事件,更合適的方式也許是分別單獨了解情況。
這確實過分了,在讓小逸給小云道歉之后,我把小逸交給他的班主任。但對小云,除了安撫情緒,我還能做些別的嗎?通過對小云的傾聽、共情和肯定之后,她的情緒慢慢舒緩下來。然后,我開始一點一點地來幫她梳理她的心路歷程:“小云,小逸以前也罵過你,為什么今天就忍受不了了?”
“他今天罵得特別難聽?!?/p>
“那意思是只要你覺得不難聽,別人就可以任意罵你嗎?”
小云愣了愣:“我不知道,他們都經常罵著玩,我以為是開玩笑?!钡珦覍π∫萜綍r行為的了解,這大概并不只是開玩笑。
學校中的暴力事件,大都是從“開玩笑”開始的,如果告訴家長或老師就是“開不起玩笑?!彼裕议L和老師一定要告訴孩子什么是合適的開玩笑,什么不是。
“我們班上的同學有這樣罵你嗎?”
“沒有?!?/p>
“同班同學為什么不罵你?是他們不喜歡和你玩鬧?還是知道他們罵人是不對的?”
“罵人是不對的……”
“既然是不對的,為什么你要允許?是擔心他不和你玩了嗎?”
“不是……”
“那是擔心你喜歡的那個男孩不理你嗎?”
……
看來小云人際交往的邊界不明晰,是非觀念不夠堅定,自我保護意識也不強。我需要把在這類事情中應有的態度傳遞給她,教她保護好自己:“小云,罵人是不對的,不對的事不能縱容,這是是非問題,要堅守。如果感覺別人的言行傷害你了,要學會自我保護,明確你和別人的交往邊界。比如:1. 明確地告訴對方你的憤怒,讓別人知道你的邊界。2. 如果做不到,也可以遠離或者及時請教師長。3. 再喜歡的男孩子也不能傷害你,如果他傷害你了,這個人就不值得你喜歡。”
李老師的這段話可以作為家長或老師跟學生告知時的參考模板。
看著小云似懂非懂但乖巧點頭的樣子,我心里有點無力感,她真能做到嗎?這讓我想到我平時就有點擔心她的地方——作為班長,在班級管理中也是“溫順乖巧”,這種乖巧到底來自哪里?也許我可以借著這次機會探究一下。
可能有一些家長和老師會很喜歡“溫順乖巧”的學生,因為可以很省心。但是一個孩子為什么總是能壓抑天性,溫順乖巧呢?孩子們的狀況總是在提醒“高權利者們”必須要常常自我反思。
“小云,像這種擔心自己喜歡的人不理自己,而放棄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情,或者雖然不愿意但是仍然忍耐的情況,平時還發生過嗎?比如在班里,或者在家里?”
小云聞言,慢慢低下了頭,揪著手沉默了一會兒,然后輕輕地點了點頭,慢慢說道:“其實我一直都挺怕別人不理我的。我怕同學們不理我,我怕老師不理我,我更怕爸爸媽媽不理我?!彼难廴t了。
“怕爸爸媽媽不理你?”我輕聲地重復了這句話。
“我怕他們不要我了?!彼ё×穗p臂,似乎是一個保護的姿勢。
我有點為她難受。為什么會有害怕爸爸媽媽不要她的感受呢?“小云,爸爸媽媽經常對你表達愛嗎?語言或者行動,比如抱你、親你?”
李老師在這個部分的詢問是很見心理學功底的。在這里,可以看到這組問題直接找到了學生忍受語言暴力的核心原因:親密關系中的不安全感導致了孩子會試圖用退縮、隱忍、舍棄自我需要來尋求穩定關系。但必須要注意:不建議沒有心理咨詢師培養訓練的班主任模仿!因為打開孩子的創傷,如果沒有縫合和治療的能力,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二次創傷?。。?/p>
“媽媽有,爸爸很少。”
“小云,爸爸是溫和的還是嚴厲的?”
“很嚴厲。我很害怕爸爸生氣……小時候有一次,因為我做得不好,爸爸就把我丟在學校門口?!?/p>
看來我必須和家長取得聯系了。不過當下,我得先照顧好小云:“小時候的那件事,后來爸爸有主動和你交流過嗎?”
“沒有?!?/p>
“那你有主動和爸爸說你當時的委屈和害怕嗎?”
“沒有?!?/p>
“你平時在家里有直接明確地向爸爸媽媽表達過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和對事件的看法嗎? ”
“沒有?!?/p>
“小云,你是個乖孩子,今天發生的這些事,你不要責備自己,也不要否認自己。只是你膽子比較小,不會表達。今天開始,我們首先學習如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好嗎?”
“好”。
我鼓勵她每天在家校本上寫四句話:“我喜歡(欣賞)爸爸媽媽……;我不喜歡(欣賞)爸爸媽媽……;我喜歡(欣賞)某某同學……;我不喜歡(欣賞)某某同學……”。
這個活動也可以放在班級活動中,長期做,幫助學生們練習情緒表達和他人認知能力。
此后,我聯系了小云的家長,并進行了深入交談,請他們積極主動回應孩子的感受。一個月后我感覺小云表達流暢了很多,我順勢對小云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云每天回家與爸爸媽媽溝通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也要回應小云的感受。
很明顯,小云的精神狀態輕松快樂了很多。過了一段時間,我問小云:“你接受了你喜歡的那個男孩不喜歡你的事實了嗎?”
“接受了。我們都有選擇朋友的自由?!?/p>
“那你以后會怎么和小逸交往?”
“我會遠離他,如果他再罵我,我會直接表達我的反抗和討厭。”看來是記住了我教給她的基本交往原則。
“是的,小云寶貝,好好努力,你值得更好的朋友。加油哦!”
我用力地抱了抱她。
小云笑著回教室了。
案例點評
曹慧,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博士,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與心理學院講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工作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班主任、心理老師培訓工作。
關系需要:被霸凌者的核心需要之一
文/曹慧
雖然因為李老師的及時介入,文中小云的經歷可能還不能稱之為被霸凌,但是小云的故事與常見的被霸凌者非常相似——因親密關系中的關系需要的缺失,從而允許別人傷害自己,以此試圖獲取他人與自己的鏈接。為此,不惜失去自我邊界,放棄自我保護。
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關系需要是最底層的核心需要之一。當一個人在關系需要上沒有滿足的時候,常常會回避或焦慮(即不安全的依戀關系),其共同點是:內心充滿了對親近、安全、穩定的關系的渴望,但是又認為自己得不到(或不配有)這樣的關系。所以,為了減少自己求而不得的痛苦,那么通常的選擇就是:或者不跟人交往,或者為了維持關系而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相對于內在的煎熬,被欺負也可以忍受了。
解法很簡單:由真正重要的人給予真正的愛。當關系需要得到滿足,自我也就有力量了。
你是怎么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的呢?歡迎將你的做法發給曹慧老師(caohui@bjie.ac.cn)。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