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丹
即時個案:
及時介入家庭,實現提質增效
每個班主任都會遇到不一樣的即時個案,即時個案的發生,有著緊急性,及時介入可能會直接幫助一個孩子;拖沓延緩可能會間接耽誤孩子的一生。本案例中,初三臨近中考之際,平時品學兼優的學生突然跟家里鬧矛盾,家長哭著求助,孩子不愿意上學,作為班主任,你會怎么辦呢?
【案例呈現】
天剛亮,睡眼蒙眬的我被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吵醒。一個孩子媽媽打電話過來泣不成聲,說孩子越臨近中考越沒有目標,不想上學了。其實這個孩子成績很好,目標一直定在本市最好的高中,這種情況下,父母沒有了方向,再加上此次父母認為孩子考試成績未達到理想狀態,所以著急,找我哭訴。中午,孩子也打電話過來,哭泣的聲音刺痛我的心扉,責怪父母給的壓力大,因此不想讀書。我對其安撫后,她的情緒得到緩和。當天深夜,看到孩子媽媽發過來求助的信息,說孩子不肯返校,跟我請假。接著媽媽把下午家里的情況發了照片、視頻過來:一家人打的打,摔的摔,滿屋杯盤狼藉,孩子在家拼命撞墻,姐姐嚇得要打120,堅強的爸爸也哭得不成樣子。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便驅車前往40公里外的孩子家進行家訪。
【案例分析】
作為班主任,常常需要處理這類親子關系的沖突問題。在處理的過程中間,如果做法不得當的話,學生內心不會釋懷,家長不會有認同,親子矛盾不但不會解決,反而會激化。也有些敏感的孩子可能會進一步受到心理傷害。因此,我們要秉承以人為本、心理護理的原則,從心出發去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看見當事人的內在冰山世界。在整個的輔導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注意溝通的話術,先平復情緒,再進行價值引領,最后解決問題要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孩子自身成長的力量,助力學生的自我教育,從而緩解親子關系。
【輔導策略】
第一步,了解事實,仔細評估。
我通過與家長交流以及對孩子幾年的了解,弄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評估孩子性格特征,評估自己與孩子、家長的關系,孩子與家長的關系。評估家長狀態、孩子狀態、事情嚴重程度。
①孩子個性特征:孩子個性突出,比較倔強,自我意識較強。
②自己與孩子、家長的關系:我既是心理老師,也是孩子的班主任,經過將近3年時間的陪伴,本人與孩子和家長建立了比較親近的關系,家長與孩子對本人信任度高,彼此鏈接強。
③親子關系:據了解,孩子一直是父母的驕傲,個性要強,但平時與家長之間關系較好。
④家長、孩子狀態:臨近中考,孩子家長壓力大,在情緒上、狀態上都不佳,爸爸和孩子更是接近歇斯底里的地步。
⑤事情嚴重程度:根據孩子性格各方面的了解,以及孩子與父母關系、期望值的了解,所呈現出來的家庭動態是在她們家從未出現過的,父母著急、無措,孩子崩潰。因此,事情較嚴重,是需要及時處理的事件。
第二步,積極關注,理解認同
我一看到信息后,就做出決定,驅車家訪,見到孩子,給予孩子支撐。因為對我和孩子的關系進行過評估,故認為此時我出面撫慰,對孩子有作用。驅車一小時后到了學生家,孩子反鎖在房間里,當開門后見面時,整個人的狀態看上去“沒有生命活力”,一種心如死灰的感覺。
我試著上去抱一抱,孩子沒有表情。于是主動將她抱在懷里,不斷地、持續地采取“蝴蝶拍”的技術,用輕柔的方式拍著她的雙肩,讓她感覺到溫暖。過了一段時間,孩子流出了眼淚,有了情緒表達,不再是冷冷的面無表情。我輕聲地說:“想哭就哭出來吧,哭出來會舒服很多。”這時孩子不斷哭泣,并有表達欲。我接著說:“心里有任何想表達的也可以朝我宣泄,我靜靜聽著。”此時孩子開始咆哮式的哭訴,邊哭邊說:“我就是想考某某中,我一直的夢想就是某某中,為什么我爸爸媽媽總是不相信我可以做到,要去和某某中簽合約,就因為3年前的考試失利,然后永遠認為我大考時會心態不好,所以不讓我選最好的學校嗎?”
孩子哭喊一陣后,雖然情緒是崩潰的,但整個狀態好了很多。在學生還是滿腹情緒的時候,針對事情說教不但蒼白無力而且會令人心生抵抗,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做到先關注人。若明顯感受到孩子有壓抑情緒存在,輔導者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將情緒發泄出來。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認同、被重視、被關愛。
第三步,安撫情緒,引導和解。
情緒得到了一定的宣泄,我給孩子端來了早餐,讓孩子吃點兒,看著孩子自己吃了兩口,心里放心了些。于是,找父母交流,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選擇,耐心與孩子溝通。孩子與父母之間本身沒有多大的裂痕,要做的是引導父母理解孩子。我告訴父母:中考臨近,孩子本身壓力大,她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與支撐,而不是跟她唱反調。孩子想爭取的,我們要為她墊石,替她鼓勁,不以自己的主觀世界去干擾孩子的內心需求。
父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主動與孩子交流,承認是他們考慮不周。最后在不斷交流之下,孩子愿意跟著我返校。返校后我們沒有著急回學校,而是帶著她在外面放松,在較為舒適的環境下與其交流,引導其內心堅定與堅強。
【案例反思】
在此案例中,我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先依據“冰山理論”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然后運用談話技術展開心理輔導,從關注人到處理事慢慢地層層推進,實現了沖突問題解決的同時,助力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與成長。這樣輔導下來,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當下的沖突問題,還讓學生在這樣的一次心理探索過程中,豐富覺知,實現與內在的聯結。
【拓展資料】
了解冰山理論:薩提亞認為人們在經歷事情的時候,在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七個層次上同時有著體驗。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漂浮著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下的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被人們壓抑并忽略的“內在”。冰山理論可以幫我們:
1.探索過程。當某人有某個行為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內在心理過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使理解成為可能。
2.保持覺知。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能讓我們更深入地去思考,而不是只關注于現象。
3.放下評判。當理解產生的時候,我們不再拿自己的世界去衡量別人的世界,不再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不再覺得不可理喻或不可思議。
4.聯結內在。冰山理論能讓兩個人仿佛深深聯結在了一起,不需要解釋,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就能理解與被理解。
5.轉化改變。它告訴我們一開始不必執著于行為上的改變,而是要先從內在不同層次上去轉化,內在轉化了,行為自然就改變了。
6.精心關注。我們可以透過學生的表面行為及他們所描述的問題,去探索他們的內在冰山世界,從中尋找出解決之道;也可以使學生學習如何轉變消極的應對姿態,如何將對外在的關注轉為對內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