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在一個丹桂飄香的九月,我正式成為了一名心理老師,別提有興奮了。上班第一周,便迎來了一位來訪者——一名剛剛分手失戀的高二女生,我帶著一百二十分的真誠和關注去傾聽她的故事,她時而因為甜蜜的回憶而微笑,時而因為失去的痛苦而淚流滿面,就這樣從傍晚一直聊到晚上,足足講了3個小時,桌上的抽紙已經用去一半,我的肚子也早已餓得咕咕直叫,但我依然試圖把她從失戀的痛苦中拯救出來,似乎只要她沒有開開心心地從我這離開便是我輔導的失敗。這便是我的第一次心理輔導,卻給了我重重的挫敗感,我好像什么忙都幫不了,感覺好無助……
帶著這種拯救者的心態繼續給學生做輔導的我,變得越來越沒有界限感,我不敢約學生上課的時間做心理輔導,害怕耽誤他們的學習時間;不敢在規定的時間內喊停,就怕傷了他們脆弱的心靈;甚至在半夜三更經常接聽學生的電話,回復受困學生的信息,我的個人休息時間被大大的擠壓,我也變得越來越焦躁和疲憊。
終于,我崩潰了,我覺得自己很沒用,這么沒用的我怎么還可以當心理老師?還怎么去幫助他人?帶著這種無助感我求助于我的心理督導師,在與他的溝通中,我才覺察到了我的拯救者情結。心理老師不是神,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也明白了心理輔導其實是“助人自助”的過程,而不是試圖去消除他人的痛苦,因為類似于痛苦這樣的負面情緒感受也是人生必要的情緒體驗。我也終于明白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心理老師自身的個人成長很重要,正如那句經典所說:心理咨詢師能走多遠,才能帶領來訪者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