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賓: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魏亦云博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虞國躍研究員
黃曲條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1801),屬鞘翅目葉甲科(Chrysomelidae)跳甲亞科(Alticinae)菜跳甲屬Phyllotreta,又名黃跳蚤、菜蚤子、狗虱蟲等,在我國南北方地區均有分布,在南方的蔬菜產區危害尤其嚴重。黃曲條跳甲是一種寡食性昆蟲,喜食十字花科植物,包括油菜、芥菜、蘿卜、白菜、菜心等。
黃曲條跳甲成蟲生活在地面以上,取食寄主植物的生長點及葉片,造成苗床的大面積毀壞及葉片孔洞(封三圖1);幼蟲生活在根際周圍,為害根部表皮,形成條狀疤痕,也可咬斷須根,造成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同時傳播十字花科的軟腐病,嚴重影響蔬菜的產量和品質。

黃曲條跳甲為完全變態昆蟲,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時期。
體長1.8~2.4 mm,黑色,有光澤。觸角基部3節棕色,雌蟲第5節明顯長于第4、6節(封三圖2),雄蟲第5節明顯膨大(封三圖3)。鞘翅上的刻點比前胸背板的淺且細,略呈縱向排列,鞘翅中部具1黃色縱條,其外側中部向內凹曲,內側中部直,前后兩端彎向鞘縫。后足腿節膨大,擅長跳躍。


白色或黃色,橢球型,長0.3~0.4 mm(封三圖4)。

分為3個齡期。老熟幼蟲體長4.2 mm,淡黃色,頭及末節臀板褐色,體節疏生剛毛和瘤狀突起;預蛹期體長3.1 mm,體節收縮變粗(封三圖5)。

體長2.1 mm,疏生剛毛,頭部鈍圓,尾端尖,觸角覆于翅芽之上,翅芽可至第5腹節,末端的腹面有1內向乳突和1對呈“丫”型的針狀突起(封三圖6)。

注:菜跳甲屬的種類非常多,世界上超過250種,食性較專一,多以十字花科為食,北方種類多,南方種類少。我國已知21種,有時一塊菜田里有多達3種菜跳甲共存。
在外形上,我國還有幾種菜跳甲與黃曲條跳甲相近,茲介紹如下:
(1)黃狹條跳甲Phyllotretavittula(Redtenbacher,1849)(封三圖7):體長1.5~2.0 mm,黑色;頭及前胸背板具綠色金屬光澤;觸角基部6節棕黃色,其余各節向端部漸深,至末端呈黑褐色;鞘翅中央黃色縱條斑直形,僅占翅面的1/3,前端外緣略呈一直角形凹曲,條斑前端幾乎達鞘翅基緣。我國分布于陜西、甘肅、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

(2)黃寬條跳甲Phyllotretahumilis(Weise,1887)(封三圖8):體長1.8~2.2 mm。觸角棕色,端部數節顏色較深,或黑褐色;鞘翅黃色縱條寬,最狹處也占翅面寬度的一半,以基部最寬,外側幾接近翅緣,縱紋的外緣直,不內凹;前中足腿節端及各足脛節和跗節棕色。國內分布于北京、陜西、甘肅、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3)波條菜跳甲Phyllotreta undulata(Kutschera, 1860)(封三圖9):體長2.2 mm,黑色;觸角黑色,基部3節黃褐色;鞘翅黃色縱條很窄,不及翅面寬的1/3,外側中部略向內凹入,端部彎向鞘縫。我國僅知分布于新疆。

黃曲條跳甲的成蟲喜聚集在葉面啃食,使葉片密布圓形的孔洞,同時具趨嫩性,喜食植株的嫩梢和菜苗的生長點,可造成苗床的大面積毀壞。幼蟲在寄主植物根際危害,取食塊根表皮,形成不規則條狀疤痕,甚至可咬斷眾多須根,造成植株萎蔫死亡,危害的傷口易發生軟腐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我國,黃曲條跳甲1年發生2~8代不等,在青海、甘肅、黑龍江可發生2~3代,華北地區4~5代,華東4~6代,華中5~7代,華南7~8代;在西北地區的甘肅省,4月下旬越冬結束,5月上旬開始取食,之后每月1代,9月下旬越冬;在華東地區的浙江省,3月中下旬開始活動,之后每月1代,10—11月間開始越冬;在華南地區的廣東省,1年最多發生8代,無越冬現象。
黃曲條跳甲在我國每年有春季和秋季2個發生高峰,其發生受氣溫和降水的影響。成蟲在10 ℃即出現取食活動,在溫度為17.5~24.4 ℃時,出現活動高峰,在-10 ℃下仍能存活;成蟲通常在08:00—10:00、16:00—18:00時較活躍。
黃曲條跳甲成蟲喜產卵于寄主根周圍的土縫中,卵發育適溫26 ℃,濕度100%,卵期5~7 d。幼蟲共3齡,在(26±1)℃下,每個齡期2~5 d,預蛹期約2 d,蛹期約5 d;幼蟲在3~7 cm的土層做土室化蛹,成蟲壽命較長,平均壽命30~80 d,最長可達1年。
目前,黃曲條跳甲已成為十字花科蔬菜生產中最難防治的害蟲之一,尤其在我國南方的危害越來越嚴重,單一的防治措施可能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1)采收后及時清潔田園,清除枯株殘葉和田邊雜草,破壞成蟲的越冬場所;(2)播前深耕翻土、曬土,撒施草木灰、生石灰等;(3)避免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在菜田周圍避免種植同科蔬菜,中斷黃曲條跳甲的食物來源,減輕危害;(4)提早播種或推遲播種期,合理密植,秋季適時休種。
(1)覆蓋地膜。夏季溫度較高時,在施用基肥后覆蓋地膜,2~3 d后揭膜播種,可有效殺滅幼蟲。(2)使用防蟲網。清潔田園、深翻曬土后,在播種前后架設防蟲網,可有效防止成蟲入侵。(3)色板誘殺。田間懸掛黃板或利用信息素誘芯與黃板組合的方式進行誘殺。(4)燈光誘殺。裝設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夜間啟用,燈下懸掛捕蟲網或水盆,集中殺滅。
目前,主要通過葉面噴霧的方式對成蟲進行防治,由于成蟲善跳,施藥時可由四周逐漸向內噴施,或從田塊兩端向中間同時施藥,防止成蟲逃逸。常用農藥及用法如下:10%的啶蟲脒可濕粉60~90 g/hm、15%的噠螨靈乳油90~135 g/hm、42%的啶蟲·噠螨靈可濕粉126~189 g/hm、28%的殺蟲·啶蟲脒可濕粉294~420 g/hm、5%魚藤酮可溶液劑150~225 g/hm。另外,溴蟲氟苯雙酰胺是目前較為有效的藥劑之一,可667 m用100 g/L懸浮劑14~16 mL進行噴施。
(1)蘇云金芽胞桿菌商品化藥劑G033A效果較為明顯,推薦667 m使用32 000 IU/mg的可濕粉150~200 g進行噴施;(2)80億/mL孢子的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懸劑,推薦667 m用80 mL進行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