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晨 ,馮 舒 ,湯沫熙 ,唐正宇 ,楊志鵬
(1.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52;2. 廣東省數字城市規劃和空間配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52)
21 世紀以來,場景一詞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學術界也相繼開展場景相關研究,圍繞“場景”這一術語形成各自的定義和理論(武法提等,2018),主要涉及社會學、傳播學、教育學、互聯網、商業營銷、企業管理、國防安全等方面。隨著人本視角的回歸,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場景研究日益成為城市發展領域關注的熱點,許多城市開始通過探索城市應用場景推動城市發展(陳波,2019;吳軍 等,2020),以期進一步加快推動城市現代化進程,促進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城市群間的協同是促進城市群發揮綜合效益,實現整體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陸軍,2020)。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最具經濟活力,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灣區城市群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內部發展差距較大,協同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等現象,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能級(姚雪松等,2020)。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針對此類問題給予了明確的發展方向,但如何有效地挖掘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需求并進行落地實施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場景是連接問題需求與技術應用的關鍵橋梁,從場景驅動這一角度出發,可以針對城市群協同發展進行多層次細粒度的需求分析,將應用場景進行落地示范。然而,已有的場景理論多是從不同角度對場景進行抽象性解釋,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且由于缺乏實踐層面的探索,無法在城市發展領域得以較好的推廣與應用,有關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場景研究更為欠缺。追溯“場景”概念的來龍去脈,結合多學科的場景發展理論,以系統化的視角探討場景理念的演變特征與趨勢,將有助于開展場景構建。因此,圍繞場景及其要素特征,本研究旨在構建基于場景理念的場景規劃理論體系,用于指導在不同領域開展場景實踐工作。同時,基于場景理論和場景規劃方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識別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重要場景,并針對場景構建和落地實施進行需求挖掘,以重要場景的構建和落地實施為核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
“場景”一詞最早起源于戲劇/影視劇,泛指場面或情景(George,1994),也常用于文學作品,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以塑造人物為主題,對劇情的發展過程進行動態描寫(Gardner, 1983)。20 世紀50 年代,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將社會映射到戲劇和影視劇中,提出社會擬劇理論,認為社會猶如劇場,相應的場景是根據所處環境、特定角色、特定行為等因素構成的生活場面,更加注重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Goffman,1959)(表1)。隨著媒介特別是電子媒介的介入,場景不再局限于交往的物質場所。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傳播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witz)在社會擬劇理論和媒介理論(McLuhan,1964)(馬歇爾·麥克盧漢Mashall McLuhan)的基礎上提出“媒介場景理論”,該理論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強調由媒介信息所營造的無地域限制的信息場景,場景中參與的角色和互動形式,從人與人、面對面轉變成人與電子媒介的信息傳遞(Meyrow‐itz,1986)。

表1 不同研究領域包含的場景要素Table 1 Scene elements in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媒介革新的本質是技術的發展,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塑造信息場景的科技愈發多元化。21 世紀初,美國知名記者羅伯特·斯考伯指出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是構成場景的五大技術力量,強調以媒介內容視角研究移動媒體時代技術、信息對人行為的影響與決定作用,同時也將信息場景提升到智能的時空一體化場景構建與應用(Scoble et al.,2013)。同時期,以特里·克拉克為代表的新芝加哥學派在城市社會學研究中對場景進行理論延申,認為場景的構成是“都市生活娛樂設施”的組合(Silver et al.,2016),這些組合不僅蘊含了功能,也傳遞著文化和價值觀,有助于形成高級人力資本與新興產業的聚集效應,從而推動城市更新與發展。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場景”一詞在國內被廣泛提及,并逐漸被應用到商業、科技、城市社會、通訊、教育等不同領域,但關于場景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學者大多基于國外場景理論在傳播學、互聯網、城市社會學等領域開展場景研究,針對場景及其特征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理念(見表1)。在傳播學領域,場景被視為支撐用戶活動的載體,由場所、景物等硬要素與空間、氛圍等軟要素構成(郜書鍇,2015),強調場景的媒介屬性,認為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對場景的感知及信息適配,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彭蘭,2015);相比之下,移動互聯網領域更加關注受眾需求,認為場景是一種人為構設且被建立的環境,場景的本質是對特定場景中用戶需要的洞察及滿足,并嘗試將新技術引入場景分析模型的構建過程(胡正榮,2015;喻國明等,2017);在城市社會學領域,以吳軍等(2020)為代表的學者引入特里·克拉克的場景理論,以生活娛樂設施為載體,將城市空間看作孕育不同文化價值的特定場景,從而引導城市居民的行為,為認識城市發展和社會過程提供了新視角。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蓬勃發展,場景又被賦予高度數據化的特征,相關研究從計算社會科學視角將場景要素劃分為人物與角色、時間與狀態、空間與環境、行為與關系、設備與數據等五大要素,并提出通過數據表征和量化方法模擬還原真實場景的理論設想(郭金金等,2021)。
綜上,雖然國內場景相關研究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主要涉及場景的媒介屬性以及場景的構成要素特征,較為關注場景中的受眾需求及場景實現的價值,并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手段,逐漸探索場景模型的構建與模擬,旨在挖掘和驗證特定場景的真實需求,為場景理論的進一步延伸提供堅實的基礎。然而,鮮有研究涉及場景構建方法、場景尺度劃分、場景應用示范等方面,且在理論構建方面尚未形成較為完整、普適的理論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場景理論的推廣和應用。
縱觀不同領域對場景開展的研究,更多是基于理論層面對場景進行抽象性解釋,缺乏實踐層面上具象化操作過程的探索。人們對于場景的認知普遍停留在概念解釋層面,難以深層次挖掘場景的內涵及價值。隨著對場景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從場景理念衍生出一種用于決策改進的場景規劃工具,又稱“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該方法最初由美國著名軍事戰略家赫爾曼·卡恩(Her‐man Kahn)提出,作為軍事布防的策略分析工具(Kahn, 1967)。20 世 紀70 年 代,瓦 克(Wack)(1985)將這種軍事規劃方法提煉為一種商業預測工具并運用于商業管理領域,通過識別影響未來發展的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分析可能產生的結果,實現為對未來情況和事件過程的描述,幫助管理者認識、考慮和反思他們和企業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為企業制定更合適的未來發展策略。這一規劃工具在國內的商業管理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由于受到專業性限制,無法在其他領域進行全面推廣。
回顧國內外場景理論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國外研究者對場景展開了大量的理論研究與探討,隨著時代變遷,技術手段的革新使場景內涵不斷豐富,經歷了從簡單敘事單元到社會秩序單元、廣義媒介單元、戰略規劃工具的不斷更迭,場景也由面對面的物理空間維度發展為多維度的信息空間,并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逐漸演變成時空一體化的場景特點。相比之下,國內研究相對滯后,且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甚至在同一領域不同的研究方向中對場景的解讀也不盡相同,難以達成共識。究竟什么是場景,場景有哪些構成要素,以及如何結合具體場景在不同領域指導并開展場景規劃及設計,依舊缺乏相應的理論與實踐探討。圍繞這些問題,本研究通過梳理國內外場景理論的發展脈絡,分析場景具體內涵及其要素特征,旨在構建一套能夠在不同領域進行溝通交流的場景規劃體系,并以城市群協同發展中涉及到的場景為例開展實踐探索。
雖然有關場景的具體描述和定義在不同學科領域有所差異,但究其根本,場景是對一定的時間、地點、人物所形成的特定事件的描述,是對場景要素關系脈絡的一種呈現。結合各領域提出的場景概念及已開展的相應研究,場景有著更具體的內涵,即場景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圍繞事件的關鍵問題和目標,以技術、資源等作為媒介,通過一系列行動形成的特定交互關系,場景的構建能夠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創造和實現價值。
場景在社會學、傳播學、城市社會學、軍事和管理學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涉及的場景要素較為多樣(見表1),通過分析發現,場景中普遍存在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互動對象、事件、行為過程、媒介/技術以及場景可能實現的價值等。為了統一溝通語境,將場景要素進一步提煉歸納為時間、空間、對象、問題、路徑和價值等6個要素,用以在不同領域開展場景構建與設計。
場景六要素的細分及內涵如表2所示,時間指場景發生的時間范圍,根據時間呈現的特征,可分為時間點、時間段或時間周期,分別表示對象在場景中進行互動時的時間節點、起止時間,以及場景發生的頻率周期。空間是承載場景的空間范圍,既包括場景發生的實際地理位置(物理空間),也包括承載場景的數字化虛擬空間。對象是場景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直接利益相關者、間接利益相關者、潛在利益相關者、主要資源提供者、間接資源提供者和資源管理者等。問題包括場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以及場景要實現的發展目標,表現為場景構建的主題。路徑指構建場景所需要的數據資源、技術支撐與政策創新條件等,其中,數據資源指構建場景必要的多元數據和各類資源,如遙感影像、三維數據、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人類活動、產業等數據資源,技術、人力、運營等資本資源,及現有平臺基礎、計算、存儲、網絡等虛擬資源;技術支撐指構建場景的必要關鍵技術;政策創新指構建場景必要的法律法規、激勵機制、改革舉措、標準規范等。場景的價值代表場景可能實現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表2 場景六要素細分及內涵Table 2 Subdivision and connotation of six scene elements
隨著對問題/目標、時空特征、對象、價值等場景要素的細分,場景表現出一定的尺度和層級特性,圍繞場景要素的某一個或幾個特征進行聚合形成不同的場景層級,能夠更好地描述場景。本研究嘗試將場景初步劃分為場景單元、場景簇、場景簇群和場景集群4個層級(圖1)。其中,場景單元是場景分類的最小基本單位,具有完整而明確的場景六要素特征,如清晰的問題/目標、確切的時空范圍、明確的利益相關者、可實施的方法/流程和完整的價值等。場景單元可以作為直接開展一個場景規劃方案的基本單位,是識別最小場景的標準。一方面,可以通過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場景單元聚合為場景簇、場景簇群或場景集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個較大領域根據要素特征不斷細化,將場景簇、場景簇群或場景集群拆解成多個場景單元,這些特征可能來自目標/問題、時空特點、利益相關者、價值等。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圍繞具體問題/目標所搭建的場景不但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還將有助于識別、創造和驗證潛在的新需求,實現更全面、深入的場景構建。

圖1 場景層級特征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cene hierarchy
基于場景內涵及其要素特征,本研究探索場景規劃體系以及相關流程,認為場景規劃是在社會經濟發展、政府政策、技術創新等環境因素下,圍繞關鍵問題/目標,以利益相關者為中心,通過整合現有資源與技術開展場景構建與設計,實現特定社會、經濟或生態功能和價值的系統性過程。場景規劃包含4個階段:場景識別、場景構建、場景評價和場景應用(圖2)。

圖2 場景規劃流程Fig.2 The flowchart of scene planning
開展場景規劃首先針對關鍵問題/目標進行分析,如果問題所涉及的場景已是最小場景單元,即具有完整而明確的場景六要素特征,可直接開展場景構建。如果涉及的場景不是最小場景單元,則需根據場景要素特征對場景進行場景集群、場景簇群、場景簇等層級劃分,通過不斷細化場景要素特征,實現對場景的層層拆分,圍繞具體場景需求界定明確的問題/目標,識別最小場景單元,再開展場景構建。
場景構建主要是對場景六要素進行識別和定義,主要步驟包括:1)構建場景主題。場景主題是對場景進行簡要的整體性描述,能夠體現場景需要解決的問題、構建場景的目標、解決問題的技術以及場景實現的價值。2)定義時空范圍。為場景設置明確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根據構建的場景特征,定義相應的時間節點(時間點)、起止時間(時間段)或時間周期;定義承載場景的空間范圍,劃分物理空間、數字化虛擬空間或場景功能的輻射范圍等(如虛擬服務平臺的開放使用)。場景的時空范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場景的時代背景,蘊含技術發展變化、宏觀經濟趨勢、社會關系變化等時代特征。3)明確場景對象。即識別直接、間接、潛在利益相關者,直接、間接資源提供者以及資源管理者,辨明其相關責任權利以及與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法律和行業趨勢等因素的利害關系。4)描述場景路徑。場景路徑指的是解決場景問題、實現場景目標的路徑,解決路徑包括但不限于數據資源、技術支撐和政策創新。5)分析預期結果。場景構建最后一步是對場景最終產生的預期結果進行描述,主要是評估場景實施后對社會、經濟以及生態所帶來的效益。場景的構建應是以追求正向效益為導向,實現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
場景評價是確保場景有效性的必要步驟,是對場景中采用的理論依據、問題描述和解決方法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加以驗證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除了檢查現有場景的有效性外,還有助于發現場景可能存在的問題,明確場景未來的發展方向,促進場景構建過程的逐步完善。場景評價主要分為場景整體評價和場景效益評價。
(1)整體評價
場景的整體評價是場景構建時所需要遵循的基礎準則,從合理性、一致性、相關性和創新性4個方面開展:1)合理性。場景識別和場景構建過程的分析和設計都必須合乎邏輯,如目標識別是否正確、目標是否有實現價值等,并與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如以現有的技術、資源、政策等外部條件是否能夠實現目標等。因此,所構建的場景必須是有條件或有望落地實踐的。2)一致性。場景識別和場景構建過程的每個階段和步驟內在邏輯要一致,確保場景在不同的場景層級中可以進行分解或聚合。3)相關性。場景識別和場景構建過程均服務于場景目標和需求,并重點識別和關注關鍵影響因素,避免場景構建過于復雜和缺乏焦點。4)創新性。場景對于所涉及的目標問題應著重于未來發展,可對場景的應用與研究領域提供新理論、新途徑、新方法或新價值。
(2)效益評價
場景價值體現在場景最終產出的效益,是驗證場景成果是否符合預期目標、取得預期收益的重要環節,根據場景效益是否能夠量化將效益評價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1)定性評價依賴于專家的知識、經驗,更加關注場景“質量”的描述,適用于場景效益不可量化評估的情況,應對評價標準進行詳細描述,如場景價值潛力評價(場景應用前景、推廣潛力評估等)、場景創新性評價(場景技術創新性、方法創新性評估等)等。定性評價標準的建立應遵循獨立性原則和目的性原則,建立代表性強、可體現場景主要目標方向的評價標準,避免設立與場景特征不相符或過于寬泛的評價標準。2)定量評價依賴系統、客觀的數量分析方法,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對場景進行評價,適用于場景效益可量化評估的情況。指標體系包含領域層、子領域層以及指標層,可根據場景類型與需求對框架層進行刪減或添加。其中,領域層是指場景的評價方向,子領域層是領域層的主要因素分解,指標層則是子領域層的具體統計指標。指標體系建立應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和可比性原則,即選取的評價指標應符合領域層的評價目的,可以從場景中獲得數據支持,能夠在同一維度上對場景效益進行對比評價。
在完成場景識別、場景構建與場景評價的基礎上,各類主體根據自身需求獲取場景資源或提供場景服務,結合城市生產生活等需求,將場景在合適的區域進行應用示范,實現場景的規劃落地,即場景應用。以具體場景單元為基礎開展的場景應用有利于統籌協調各類資源,促進跨地區、跨部門、跨產業間協同機制的形成與運行,提高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城市群協同發展為例,圍繞資源、產業、環境、服務等方面構建的應用場景,將有利于改變資源分配不均、同質化競爭等現象,推動城市間的共同進步和融合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群逐漸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空間形態,城市群協同發展被視為推動社會經濟環境持續發展的先進方式,是提升城市化質量,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實現城市間互利共贏的重要手段(方創琳,2014)。相關學者從產業、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等角度對不同地區的城市群進行了協同水平測度和實證分析,探討城市及城市群的協同演化問題(朱俊成,2011;方創琳,2017;楊珍麗等,2018;梁龍武等,2019)。周春山等(2014)研究表明中國城市間各類資源的配置、能力供給以及社會治理水平存在差異,城市間的區域協同與行政分治矛盾仍普遍存在,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問題相對突出,制約了區域協調發展。如何通過新技術、新場景等措施協同城市各類資源、協調城市發展目標、空間結構、功能定位以及發展體制機制等,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群協同發展路徑,已成為城市群治理與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場景是圍繞事件關鍵問題和目標,通過一系列行動形成的特定交互關系,場景的構建能夠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創造和實現價值。以具體場景為依托,有助于為城市構建出以各類技術、資源為支撐,不斷挖掘增量價值的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的演進不斷地將新技術創新連接到實際應用中,拓展到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方方面面。在這一背景下,識別城市群協同發展中的重要場景,并基于場景規劃展開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需求與過程分析尤為重要。
城市群協同發展涉及區域性產業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區域性市場建設、城鄉統籌與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重大建設內容。圍繞這些具體的問題和目標,場景規劃首先針對城市群協同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通過總結城市群在產業、資源、環境、服務等不同領域協同發展過程面臨的問題,以場景集群、場景簇群、場景簇和場景單元等尺度劃分為依據,深度挖掘面向城市群協同服務的應用場景需求,從而有助于快速識別城市群協同發展相關的重要場景。根據城市群協同服務應用場景的需求和業務特征,以場景驅動的方法,融合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將有助于構建協同服務應用示范場景,為城市群協同建設與應用示范提供指導。
以具體場景單元為基本單位開展場景規劃方案設計,從需求、對象、路徑等角度展開城市群協同場景構建及分析,針對不同的規劃單元、區域以及實際規劃特點及協同水平,識別協同需求(關鍵問題/目標)、明確協同對象(直接、間接、潛在利益相關者,直接、間接資源提供者,資源管理者等)并制定差異化的協同路徑(數據資源、技術支撐、政策創新等),有利于明晰場景構建各階段參與協作的對象、參與方式、任務流程以及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城市內、城市間和城市群間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或跨制度的統籌協作,實現區域協同創新和多層次治理,為城市和城市群在產業、交通、環境、資源、生態等不同領域的協同發展過程與機制提供理論基礎,并通過場景應用在合適的區域進行示范,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群提供實踐指導,助力城市群協同共建過程(圖3)。

圖3 場景規劃與城市群協同發展Fig.3 Scene plann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2019-02-18,黨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粵港澳大灣區繪制了建設藍圖,制定了建設世界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目標,在中心城市、珠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和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等不同空間尺度上明確了具體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高質量協同發展,并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為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要求,亟待分析城市群協同發展場景的需求和落地途徑,進而發揮灣區城市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推進城市群在產業、資源、環境、服務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基于場景規劃方法,本研究梳理了《規劃綱要》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并進行場景化轉譯(表3),識別出包括空間布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在內的8個場景集群,包括完善城市群和城鎮發展體系、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等在內的26個場景簇群,包含探索未來城市發展模式、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構筑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等在內的45個場景簇,以及廣深磁懸浮列車聯通珠海、建立產業鏈資源整合公共服務平臺和城市衛生應急響應等100 個典型場景單元。針對這些場景單元,對各場景要素開展識別與分析,為下一步場景構建提供基礎支撐。

表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場景分析Table 3 Scen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續表3

續表3
在完成《規劃綱要》場景化轉譯的基礎上,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廊道構建場景為示例,以場景理論和場景規劃方法為指導,對生態廊道構建場景開展要素識別工作,挖掘生態廊道構建場景的具體目標和問題,分析場景資源、技術和政策需求,初步確定生態廊道構建場景的主題、時間、空間、對象、實現路徑和價值(表4)。這不僅是對場景規劃理論體系的初步實踐探索,也為進一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廊道提供良好基礎。在未來的工作中,將繼續結合土地使用情況、地形地貌等自然空間要素,周邊環境與開發情況等建設空間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在充分考慮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安全格局的背景下,運用生態安全格局相關理論,通過GIS空間分析、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識別粵港澳大灣區潛在生態廊道,并結合現狀用地與相關發展規劃等,識別協同需求、明確協同對象并制定全面的協同路徑,明晰生態廊道構建場景中參與協作的對象、參與方式、任務流程以及體制機制創新,并提出生態要素及其空間布局的優化建議,引導生態廊道網絡的協同共建活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生態空間資源優化配置。

表4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廊道構建場景要素分析Table 4 Scene element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in the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本研究通過梳理國內外場景理論的發展脈絡,對場景內涵及要素特征進行了深入解讀與分析,構建了包含場景要素、場景層級特征和場景規劃方法在內的理論體系,并從場景識別、場景構建、場景評價和場景應用視角實現了對場景規劃工具的全新探索。同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實例,歸納與總結當前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與協同需求,凝練出100個代表未來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重點方向的場景單元,展示了場景規劃是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統籌協作工具。最后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廊道構建為例,利用場景規劃理論開展場景要素識別,挖掘場景具體目標和問題,初步確定了生態廊道構建場景的主題、時間、空間、對象、實現路徑和價值,為大灣區開展生態廊道構建場景評價及場景應用示范工作提供基礎。
場景規劃理論體系不僅是對場景理念的進一步延伸,也能夠為未來開展場景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本研究著重于對場景規劃的理論構建與探索,識別與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相關場景,為開展以具體場景為依托的城市群協同發展研究提供基礎支撐。但本研究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圍繞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場景識別與構建是基于場景規劃理論進行的初步實踐探索,該理論體系能否在城市群協同領域得到良好應用,還有待進一步開展相關場景的理論驗證與廣泛討論;另一方面,本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廊道構建為例,展示了運用場景規劃方法解析場景要素、場景構建的過程,但如何結合生態源地、生態廊道、生態節點等構建主體,探討城市內、城市間尤其是跨區域生態網絡的協同規劃與治理模式,為城市群生態保護相關專項規劃、政策制定和生態安全保障提供參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內容。未來在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生態廊道協同構建場景的同時,將圍繞大灣區城市群產業、人口、交通、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繼續開展具體場景分析與場景設計,逐步實現通過場景規劃理論對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理論與機制創新的深入探索,并最終形成多層次細粒度的城市群協同發展需求分析技術和場景設計方案,為整體提升大灣區綜合競爭能力、全面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助力。